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全3册)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一册
¥
100
8.3折
¥
120
九品
仅1件
作者李泽厚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9-09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8-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泽厚 著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2009-09
-
版次
1
-
ISBN
9787108032874
-
定价
12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237页
-
字数
93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文库
- 【内容简介】
-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套装全三册)》包括《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从剖析孔子仁学开始,提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并以此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对儒家思想、墨家思想、孙老韩、苟易庸、庄玄禅宗、秦汉思想、宋明理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评价,着重阐释了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缘由,并对古代中国的辨证法、“天人感应”宇宙观、“内圣”与“治法”分离现象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使用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本。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系统论述了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种主要思潮的基本内涵及其成因,深入分析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章太炎、王国维、鲁迅等重要人物的思想,阐释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复杂的心路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走向近代化的整体风貌和内在嬗变肌理。《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使用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本。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错综演变的基本线索,论述了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20世纪新文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辨析了现代“新儒家”和“西体中用”思想,并对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思想进行了分析,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使用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本。
- 【作者简介】
-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宁乡县道林人,生于1930年6月,曾就读于宁乡四中,湖南省第一师范,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 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 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美学三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 【目录】
-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目录:
内容提要
孔子再评价
一“礼”的特征
二“仁”的结构
三弱点和长处
四附论孟子
墨家初探本
一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典型
二墨家思想并未消失
孙老韩合说
一兵家辩证法特色
二《老子》三层
三所谓"益入神智
荀易庸记要
一人的族类特征
二儒家世界观的建立
三天、道、人
秦汉思想简议
一道、法、阴阳、儒家的合流
二天人宇宙论图式
三阴阳五行的系统论
四五行图式的历史影响
庄玄禅宗漫述
一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二人格本体论
三瞬刻永恒的最高境界
宋明理学片论
一由宇宙论到伦理学
二理性本体的建立及其矛盾
三“心”的超越与感性
四遗产的两重性
五《片论》补
经世观念随笔
一“内圣”与“外王”
二“治人”与“治法”
三经学与史学
试谈中国的智慧
一时代课题
二血缘根基
三实用理性
四乐感文化
五天人合
后记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目录:
內容提要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一一个被改造的上帝
二砸烂孔丘的牌位
三冲击“四条极大的绳索”
四《天朝田亩制度》
五《资政新篇》
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研究
一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前驱先路”
二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发生与发展
三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高潮与顶峰
四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衰颓
康有为思想研究
谭嗣同研究
论严复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
论孙中山的思想
章太炎剖析
梁启超王国维简论
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
后记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目录:
内容提要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一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二救亡压倒启蒙
三转换性的创造
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
一二十年代科玄论战
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三四十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战
胡适陈独秀鲁迅
一提倡白话文与新范式
二革命战士
三提倡启蒙超载启蒙
青年毛泽东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别瞥
略论现代新儒家
漫说“西体中用”
后记
附录:再说“西体中用”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