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 感悟传世奇书的成智慧+处世三大奇书 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
¥
46.3
3.1折
¥
150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汉]黄石公 著 丁敏翔 编等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等
ISBN9787511320506
出版时间201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50元
货号1202882518
上书时间2024-11-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素书 感悟传世奇书中的成功智慧》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处世三大奇书: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全3册)》
洪应明,明代学者、思想家。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卒年、生平、里居均不详,万历三十年(1602)前后曾在南京秦淮河一带居住过。早年热衷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专心修道求仙。除《菜根谭》外,另编有《仙佛奇踪》一书。
陆绍珩,字湘客,明代苏州松陵(今吴江)人,生平不详,约1624年前后在世,曾流寓北京。辑《醉古堂剑扫》(伪书名《小窗幽记》)一书传世;因《小窗幽记》一名流传已广,故沿用。
王永彬,字宜山,清代文学家,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时期。其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修养己身而后教,治学甚广。著有《桥西山馆杂著八种》《讲学录》《说古韵言》《桥西馆诗文杂著》等。《围炉夜话》是其代表作。
目录
《素书 感悟传世奇书中的成功智慧》
《处世三大奇书: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全3册)》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内容摘要
《素书 感悟传世奇书中的成功智慧》
为了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素书》的智慧,《素书:感悟传世奇书中的成功智慧》采用《四库全书》中的《素书》文本,参照宋代名相张商英的注释和清代王氏的点评,在为读者提供原典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为原典作了简易通俗的译文、精彩到位的评鉴以及更深入的延伸阅读,集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于一体,对《紊书》博大精深的智慧与谋略在为人、处世、职场、管理等方面的运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发,引导读者全面而深入地感悟这部传世奇书中的成功智慧。
《素书》原文分六章,以“道、德、仁、义、礼”贯穿始终,强调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想成就事业,都必须身兼五者而不可缺一。在为人处世方面,《素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策略和技巧,强调处世必须顺应天理:同时,还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人伦社会中,为人、处世、居官都必须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
《紊书》的思想对当代领导者而言,尤其值得学习。《素书》中总结了治国安邦的经验,如民为天下本的理念、识人用人管人的方略、长远发展的策略等。
《素书:感悟传世奇书中的成功智慧》中不但有正面经验,同时亦有反面训诫,可以引导领导者进行深刻反思,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因此,无论是从政还是为商,只要身处领导之位,《素书》都是一部的好书。
《处世三大奇书: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全3册)》
《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被誉为“处世三大奇书”。其中《菜根谭》是明代洪应明所著,糅合了儒、释、道三派的精神内涵,又总结前人及自身经验,向人们传授修身、齐家、处世、交友等各方面的智慧。《小窗幽记》是陆绍珩所辑格言警句类小品文,读之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围炉夜话》是清代王永彬所著劝世格言集,共221则,以“安身立命”为纲,分别从修身、读书、勤俭等方面阐释“立德、立功、立言”的主旨。
主编推荐
《素书 感悟传世奇书中的成功智慧》
个人-修养-中国-古代-通俗读物
《处世三大奇书: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全3册)》
1.中国国学经典,荟萃儒、释、道三家精髓,涵盖经、史、子、集精华 2.助力自己与家人、朋友、同事、领导等的相处关系,让自己做人做事如鱼得水。 3.融处世哲学和生活艺术、审美于一体,解答了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种种困惑和疑难。 5.季羡林、钟淑河、钱钟书、曾仕强、王家卫、稻盛和夫等大咖一生推崇,时时翻阅,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 6.不仅能让人沉心静气,更能指点迷津,讲透了我们当下“安身立命”的症结所在。
精彩内容
《素书 感悟传世奇书中的成功智慧》
为人智慧
做人其实是世间最复杂的事情
《素书》之所以被后人推崇,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讲授谋略的操典,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是为人处世、立身成名的最根本要旨。人只有根据这种根本要旨成人立世,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然而,做人其实是世间最复杂的事情。每个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信仰,因而生活的意义自然也就不同。即便是信仰相同之人,也会因个人觉悟的不同,而使人产生巨大的差异。如果我们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如何做人,那么就是:自然、功利乃天赐,道德、天地靠修行。
就人生的境界而言,冯友兰先生认为有四类: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大力度优惠层次的,这个境界中的人做事总是依照社会习惯或者是依照本性而为,他们接近跟着天地的运转而运转。冯友兰先生先生说,此时的人类“既无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种意义”,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会去过多地思考此外的事情。他们不知何为苦、何为乐,就宛如刚出生的婴儿般,虽整日笑嘻嘻,也感觉不到快乐。他们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想要改变什么,只是跟风跟水地生活,接近不去考虑生活的意义,或者很少去考虑。甚至就连“生”与“死”,他们也都不了解。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比自然境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明白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这样的人所以会努力奋进。他们的心中有“我”,且只有“我”,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着自己的功利与利益打算。他们大多贪生怕死,有时也可能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旁边的人也许因他过上了很好的生活,但是他的出发点是自私的,也就是功利的。他们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收益,其最终的归宿还是“我”。
这两种境界都是普通人很容易获取到的,冯友兰先生先生称之为“自然的创造”。之后的道德与天地境界,便非常人轻易所能达到的了。
道德境界,即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他们的心中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着眼点是在公而不在私。程伊川所说:“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也就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到道德境界的,也许他的行为并没有给现实带来实际的好处,但他自己始终是合乎道德的。
最后一种境界是天地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世界——宇宙。个人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因为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人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所以,对他们而言,无所谓生,亦无所谓死,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
四种境界间的差异显而易见,普通人都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徘徊与自我折磨,贤能之人则在道德境界中为社会、为民生谋福利,而圣人则在天地境界中“赞天地之化育”。境界不同,人们见识与享受的世界也不同。
同样是大学教授,因为了解不同,亦有不同的境界。属于自然境界的,他们留学回来以后,有人请他教课,他便莫名其妙地当起教授来,什么叫做教育,他毫不理会。有些教授则属于功利境界,他们之所以跑去当教授,是为着提高声望,以便将来可以做官。另外有些教授则属于道德境界,因为他们具有“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的怀抱。有些教授则系天地境界,他们执教的目的是为欲“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
虽同为教授,身处的境界却截然不同。例如冯友兰先生那样的学者,早已脱离了自然与功利的境界,至于其是否已经达到天地之境,我们无法给他得出确切的评判,但已达到道德境界却是不容置疑的。别人的人生境界,我们无权亦无力评价,但自己的人生究竟在哪个境界,唯有自己最清楚不过。
修身是为人处世第一要义
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优选贵的财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个人在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人品使社会中的每一个职业都成为荣耀,使社会中的每一个岗位都受到鼓舞。它比财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毫无偏见地得到保障。它伴随着时时可以奏效的影响,因为它是一个人被证实了的信誉、正直和言行一致的结果,而一个人的人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显著地影响着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
中国古代士人特别强调修身,认为一个人要成大事,就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素书》有言:“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这五种思想乃是人生大格局的组成部分,“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人生荣辱成败,取决于能否对这五种思想的正确把握。
《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德之人更能明白别人所追求的利益,并能尽力给予优选的满足。人之生于世,一为名,二为利,三为尊重。综观历史,有大成就的人必然有德行而能令人为其舍命效劳。
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用其力;世间变幻莫测,唯品格高尚者可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