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级】马家窑彩陶蛙纹(神人纹)双系壶,原始文化期彩陶大型壶,十分难得
¥
9000
八品
仅1件
尺寸32 × 12 × 9 cm
上书时间2024-07-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神人纹是马家窑文化的主要纹饰之一,最早出现在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上,之后发展成为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的代表性纹饰。神人纹一般由头部、四肢、躯干组成,头部常以圆圈表示,有的在圆内填充圆点、网格、菱格等纹饰,躯干则以一条较宽的条带示意,四肢为折带形式,并在关节处与肢端处有数量不等的羽毛状爪纹。
神人纹因为其形象似人似蛙,有学者将其名为“蛙纹”。研究表明,神人纹的发展演变轨迹是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早期的神人纹描绘的比较具体,有表现人形整体的,也有只表现面部的。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而得名。关于它的命名可谓一波三折。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发现了仰韶文化后,1924年,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了一种新类型的文化,把它命名为仰韶文化甘肃期。后来,经过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安特生考证的不足和部分错误进行修正,正式将“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单独定名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娴熟的绘画技巧。彩绘多用黑彩在泥质红陶或橙黄陶的颈部与上腹部,绘制出颜色鲜艳、线条流畅的图案花纹装饰。在砂质红陶器表还有划纹、三角纹、绳纹和附加堆纹,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彩陶:小口圆腹瓮、双耳彩陶罐和彩罐钵,炊器为深腹平底砂质罐;食器为敞口浅腹平底盆,敞口喇叭形座豆,平底碗和敞口平底钵;盛储器有小口短颈圆腹或双耳平底瓮,小口长颈圆腹平底壶,小口长颈深腹陶瓶等,另有陶杯与陶盂,其中多数陶瓮器表饰有彩绘图案。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陶工匠师。彩陶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这件彩陶瓶口有破损,见照片,但是图案很难得,而且这么大的罐子,保存这么完好很不容易!
有观点认为蛙纹的产生出现与神灵崇拜有关。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信奉着“万物有灵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意识和思想,它们身上都寄居着拥有法力的精灵。而随着原始宗教的不断发展,人们崇拜的神灵也逐渐由自然界中的客观现象和事物演变成更加抽象的神灵形象。
比如在蛙纹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人们也因为对水的不断深入认识以及“蛙鸣雨至”这一现象的发生,将对青蛙本身的崇拜抽象成为了对于雨水和神秘自然力量的崇拜。
除了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也有观点认为蛙纹的流行与生殖崇拜有关。
根据现在所发现的考古资料,自从原始农业得到发展后,人们的饮食结构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人口也有所增长。既然要种植作物,劳动力就成为了当时社会所不可或缺的需求。如此一来,对于旺盛生殖能力的欣羡和崇拜也就逐渐盛行。
在自然界中,青蛙的产卵量很大,繁殖力也很强,这与先民们所期盼的多子多福的理念是一致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