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46 九品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尹绍亭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B25

上书时间2024-12-28

蔡寨书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尹绍亭
  •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10
  • 版次 1
  • ISBN 9787222054974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0页
  • 字数 310千字
【内容简介】
  回顾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历史,可用四句话加以形象的概括,那就是“生于动荡,立于国难,少壮挫折,中年复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引进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其时军阀割据,动荡不安;此后抗战八年内战四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开拓者们就是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辛勤耕耘,筚路蓝缕……沧桑百年,斗转星移,现在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可以说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虽然如此,然而如上所述,面对当前国内外悄然兴起的文化自觉和无所不在的文化诉求,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无疑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学科的建设,如何在融入国际学界的同时努力实现本土化,如何普及人类学民族学的知识以提高国民的教养和素质,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应用研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等,均为重大而紧迫的谬题。

  本丛书的问世,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状况,作为新时期的具有代表性和规模性的研究成果。必将载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史册。

  本书是“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之《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作者简介】
  尹绍亭,1947年12月生,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化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等专著;《稻米之路》等译著以及若干相关论文。
【目录】
绪论  刀耕火种研究的背景、理论和方法

  一、东南亚,南亚的刀耕火种研究概况

  二、日本刀耕火种研究概况

  三、中国刀耕火种研究概况

  四、生态人类学的视野

  五、刀耕火种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分布和分类

  第一节  历史的考察

    一、羌系民族的刀耕火种

    二、濮系民族的刀耕火种

    三、苗瑶民族的刀耕火种

    四、越系民族的刀耕火种

  第二节  分布和分类

    一、云南刀耕火种的分布

    二、云南刀耕火种的分类

第二章  传统刀耕火种志

  第一节  卡场景颇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土地制度

    三、“营旺”轮歇制

    四、历法与农事

    五、百宝地

    六、农耕礼仪

  第二节  勐海布朗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社会组织

    三、土地制度

    四、刀耕火种技术

    五、农耕礼仪

  第三节  西盟佤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社会组织和土地制度

    三、栽培作物及生产技术

    四、打洛寨的刀耕火种

    五、猎头祭谷

  第四节  基诺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社会组织及土地制度

    三、土地类型及耕作技术

    四、栽培作物

    五、发达的轮作技术

    六、生产节  令和生产过程

    七、农耕礼仪

  第五节  独龙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社会组织

    三、土地制度

    四、土地类型及耕作技术

    五、栽培作物及各月生产活动

第三章  比较研究

  第一节  轮歇类型的比较

    一、无轮作轮歇类型

    二、轮作轮歇类型

    三、人工造林轮歇类型

    四、草地轮歇类型

  第二节  耕作技术的比较

    一、无轮作轮歇类型的耕作技术

    二、轮作轮歇类型的耕作技术

    三、草地轮歇类型的耕作技术

  第三节  迁移方式的比较

    一、任意频繁迁移的民族

    二、任意缓慢迁移的民族

    三、固定地域内移动的民族

    四、定居民族的分寨迁移

  第四节  坝子和山地人类生态系统的比较

    一、坝子人类生态系统

    二、山地人类生态系统

终章  文化、自然与发展

  一、不应蔑视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生存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