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 光宅法云佛学思想研究 胡垚 978751088399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 光宅法云佛学思想研究 胡垚 9787510883996

对书的封面和版本有严格要求的,下单后可与客服联系核实。

62.83 6.4折 98 全新

库存26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垚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83996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YQ9787510883996

上书时间2024-03-06

阳光书斋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绪 论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自东汉(25—220)传入中土,到东晋(317—420)以前,在宗教观念上依附于神仙方术,在政治伦理上迎合儒家,总体来说处于依附儒、道的状态。东晋时期(包括同期北方的后秦、西秦、前凉、北凉),佛经数量大量增加,尤其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于姚兴弘治三年(401)至长安,前后十三年共译经三百余卷,内容更是遍及大小乘经律论。

 

从东晋开始到南北朝(420—589)时期,随着汉译佛典在数量及质量上的大幅提升,人们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日益精深,通过“沙门议敬”“沙门袒服”“老子化胡”、因果报应与形神生死之争等几场大辩论,佛教逐渐在吸收和融合中国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加强了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愈见深广。至梁代(502—557),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从皇室到民间由上而下大行佛教,成为一个佛教隆盛的朝代。

 

在梁代众多的高僧中,光宅法云(467—529)成就极高,被誉为梁代三大法师之一,最后更成为梁代僧人的最高统领——大僧正。无论是从佛教内部思想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佛教与社会交互影响的角度,法云对梁代佛教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时南朝僧徒所习之经论,大致有两方面,一是《成实论》、阿毗昙一类经典;二是大乘经论。《成实论》的弘传,自罗什门人僧导从关中到南方寿春(今安徽寿县)弘扬,形成了南方寿春系的成实师系统;僧嵩从关中到北方彭城(今徐州)弘扬,形成北方彭城系的成实师系统。《成实论》到梁代大为盛行,弘讲经论的法师,经常融会《成实论》来宣说大乘教义。法云于《成实论》上造诣颇深,被视为当时成论师之代表人物,当时名德各撰《成实义疏》,“云乃经论合撰,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并受敕多次敷讲《成实论》,讲时僧侣“充诸堂宇”,影响甚广。

 

大乘经典方面,法云以擅讲《法华经》闻名当时。中土关于《法华经》之研习与疏解,始自西晋(265—316)竺法护据梵本于太康七年(286)译出《正法华经》十卷。据《高僧传》记载,当时已有竺道潜(286—374)、竺法义(307—380)、于法开(晋代僧)、竺法崇(晋代僧)等擅长此经,然尚未形成强劲的研习风潮。至鸠摩罗什据龟兹本于弘始八年(406)重译出《妙法莲华经》七卷后,关于《法华经》之研习及注经风潮方始兴起。僧叡(东晋僧)在《出三藏记集· 法华经后序》中对当时中国法华学的传习情况曾有描述:“经流兹土虽复垂及百年,译者昧其虚津,灵关莫之或启;谈者乖其准格,幽踪罕得而履,徒复搜研皓首,并未有窥其门者。秦司隶挍尉左将军安城侯姚嵩,拟韵玄门,宅心世表,注诚斯典,信诣弥至。每思寻其文,深识译者之失,既遇究(鸠)摩罗法师,为之传写,指其大归。真若披重霄而高蹈,登昆仑而俯眄矣。”说明在罗什重译之前,时人对该经多有错解,罕有得窥门径,寻幽获旨者。而在罗什重译《法华经》之后,至隋代(581—618)以前,据《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续高僧传》《法华传记》记载,善《法华》者众,且其中至少有道融(魏晋僧)、昙影(晋代僧)、僧睿(东晋僧)、慧观(刘宋僧)、僧导(362—457)、僧含(刘宋僧)、法瑶(刘宋僧)、慧基(412—496)等十余家撰有经序或注疏等相关著作。

 

可以说,中国法华学在罗什以后、隋代以前,便已逐渐成形,在此期间,释解者虽多,但除经序外,真正能一窥当事人关于《法华经》之观点的著作,现今仅存晋宋间竺道生(355—434)《法华经疏》二卷、梁代光宅法云《法华义记》八卷以及陈代慧思(515—577)《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这三部注疏。

 

道生之《法华经疏》虽为中国最古之《法华经》注释书,然该疏篇幅甚为短简,且并非依经逐段析注,而法云之《法华义记》则是逐品、逐段,甚至逐句、逐词疏解,悉心建构起整套理论系统,其对《法华经》巨细靡遗之科分及诠释概念之细致,皆远过于道生。其中亦兼录其回应时人不同看法的辩论之语。而慧思仅注解《安乐行品》一品,由于并非全经注释,较难以见其诠经之完整观点。故而,法云《法华义记》可视作南朝法华学集大成之作,不仅代表着南朝人对《法华经》的理解,亦是法云会通成实、般若、涅槃等思想的成果。

 

天台宗创始人智顗(538—597)便曾言“今古诸释,世以光宅为长”,认为《法华经》众家注释中以法云之解最优。湛然(711—782)《法华文句记》卷一亦引唐东阳永安寺旷法师《法华疏》云:“自梁陈已来解释《法华》,唯以光宅独擅其美,后诸学者一概雷同。”足见光宅法云在法华学上之非凡造诣与深远影响。

 

虽然智顗与三论宗创始人吉藏(549—623)对法云之佛学思想多有评议,然二人对法云思想亦非全然地批评,而是于批判中复有承继。此外,其《法华义记》对日本圣德太子(572—621)关于《法华经》之注疏亦有相当影响。

 

日本江户时代的华严宗中兴祖师僧浚凤潭(1654—1738),更在元禄九年(1696)刊出法云《法华义记》时,作《序》曰:“或谓:‘古之消释此经,南二而北七,各以长相当,莫之适从矣。惟我天台,奏师子弦、投师子乳,其说超绝,宜废古今。犹若龙烛之于萤爝,照曜虽多,隐而弗见。尝谓的倾光宅,余则自溃。以此观之,区区亡编之传,足以弥缝,何阙耶?’予曰:‘子之言也,噫!知天台之非不高,而不知光宅之非不深,莫认荆山之璞,奚睹赤水之珠,虽谕斤运之巧妙,而不喻垩质之尤难也。’”这里透露出两层意思:其一,从“的倾光宅,余则自溃”来看,说明法云学说于法华学上的代表性;其二,将天台与法云学说比较,批判当时学人只重天台而忽略法云学说的不可取。

 

因此,选取光宅法云佛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对于管窥梁代佛教发展盛况,勾勒《法华经》在佛教史上的上升进程,探讨中国早期法华学与成实、般若、涅槃等佛学思想的会融情况以及法华学发展对天台宗、三论宗甚至日本佛学的影响等诸多方面皆具有特殊意义。

 

古代关于光宅法云佛学思想的评述主要围绕法云关于《法华经》的诠解而展开。智顗《妙法莲华经文句》《四教义》、吉藏《法华义疏》《法华玄论》《法华论疏》、湛然《法华文句记》《止观辅行传弘决》《法华玄义释签》、窥基(632—682)《妙法莲华经玄赞》等大量与《法华经》相关的著述,对法云有关《法华经》“一乘”的佛学思想多有论及,尤其针对“光宅四乘”教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此外,对法云其他佛学思想的论述,散见于宝亮(444—509)等撰《大般涅槃经集解》、灌顶(561—632)《大般涅槃经疏》《大般涅槃经玄义》、吉藏《胜鬘宝窟》《涅槃经游意》《中观论疏》《大乘玄论》、窥基《〈观弥勒菩萨上兜率天经〉题序》、湛然《维摩经略疏》《说无垢称经疏》、元晓(616—?)《涅槃宗要》等,具体涉及佛性、佛智、菩萨阶位、二谛义、众生观等佛学理论。

 

现当代尚无专门研究光宅法云及其佛学思想的专著,相关研究散见于各类佛学史专著及学术论文。大陆地区,有黄忏华、吕澂、汤用彤、郭朋、蔡日新等诸位先生在佛学史专著中论述南北朝涅槃师、成实师时略微述及法云生平事迹,其在“神灭论”中的作用,及其佛性论、二谛论等相关思想。鄙人博士学位论文《光宅法云研究》从法云生平考述、其“独尊《法华》”之判教观、权实二智观、“十如是”等佛学思想展开论述,并附以《法华义记》的校勘与校读记。其后发表数篇文章,《敦煌本〈法华义记〉考辨》一文辨明敦煌本《法华义记》皆非法云《法华义记》的写本。《法云在梁代“神灭论”大讨论中的真实地位和作用》一文澄清学界对法云在梁代“神灭论”大讨论中真实地位和作用的误解。《〈法华经〉在中国判教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以及《论判教思想对敦煌北朝—隋石窟的影响》两篇文章,突出法云在判教中对《法华经》地位提高所做出的贡献及其对天台智顗判教体系和法华信仰产生的深远影响。

 

港台地区,李幸玲教授在其《光宅法云〈法华义记〉的诠释观点》一文中对《法华义记》中所体现的法云的佛学思想归结为七项,涉及法云的《法华》“一乘”观、佛身观以及判教观等佛学思想,其观点多基于法云在判教上认为《法华经》不及明“常住”之义的《涅槃经》圆满这一立场。蓝日昌先生在其研究佛教判教观的专著《六朝判教论的发展与演变》中指出,法云于判教中判定《法华经》不及《涅槃经》。此外,谢东志《南朝僧人法云之研究》、范姜冠闳《光宅法云〈法华义记〉研究》两篇硕士学位论文专门研究法云及其《法华义记》,亦多可取之处。前者在述及法云生平及学术背景的基础上关注到法云的成就与当时佛学议题与走向之间的并行甚至主导关系;后者论及法云的权实观、修行乘位次第论、判教观等,认为《法华经》亦明“常住”,以此反驳学界关于法云辨明,如法云在梁代“神灭论”大讨论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敦煌本《法华义记》与法云《法华义记》是否为同一部著作?其三乘修行阶位次第如何架构?其对佛乘的理解是否合于经典?尤其是学界在论及法云的判教观时,大都将《法华经》的地位置于《涅槃经》之下,然而对于“专擅《法华》”的法云来说,这真是其判教的最终旨归吗?其判教观究竟将《法华经》置于何等地位?法云的判教观对后世判教产生过何种影响?上述种种问题,皆有待学界深研。

 

本书在综合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自己十余年来的研究所得,对法云之佛学思想加以系统论述。前两章围绕光宅法云其人、其书展开考述,力图勾绘出法云一生的主要活动,包括其师承、经历、主要传法活动等,以便厘清法云的社会与佛学背景,并对《法华义记》一书的成书情形、流传版本等作出考证。后五章则分别从法云对诸经的科分、其判教观、《法华》“一乘”之思想、阶位次第论,以及其余较为零散的佛学思想等方面,对法云之佛学思想作深入研析,以图构建法云佛学思想体系。

 

中华佛学浩如烟海,人才辈出,光宅法云只是其中的一粒明珠,虽璀璨一时,然终渐归于隐淡。本书之撰成与流布,唯愿其人其学不致掩于尘沙。

 

 



 
 
 
 

商品简介

 本书以光宅法云之佛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围绕光宅法云其人、其书展开考述,力图勾绘出法云一生的主要活动轨迹,还原法云生活的社会人文环境;二是对《法华义记》一书的成书情形、思想内容、版本流传情况等进行细致梳理;三是对法云之佛学思想进行深入研析,力图构建出法云佛学思想的完整体系。

 

本书的问世,不仅有助于了解光宅法云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历史贡献,还有助于探析梁代佛教的真实面貌,法华学与成实、般若、涅槃等佛学思想的会融情况。



作者简介
胡垚,四川自贡人,师从项楚先生,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宗教文化研究,先后主持重量、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并在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宗教学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绪  论 ••••••••••••••••••••••••••••••••••••••••••••••••••••••••••••••••••••••••••••••••1
第一章 光宅法云生平考述 •••••••••••••••••••••••••••••••••••••••••••••••••••••7
第一节 法云社会关系考述 ••••••••••••••••••••••••••••••••••••••••••••••••••••7
第二节 法云生平事迹考 ••••••••••••••••••••••••••••••••••••••••••••••••••••• 21
第三节 法云与神灭论大讨论 ••••••••••••••••••••••••••••••••••••••••••••••• 31
第二章 《法华义记》相关考证 ••••••••••••••••••••••••••••••••••••••••••••••• 42
第一节 《法华义记》撰作者及撰作年代 •••••••••••••••••••••••••••••••••• 43
第二节 敦煌残卷《法华义记》考辨 •••••••••••••••••••••••••••••••••••••• 46
第三节 《法华义记》之辩论色彩 ••••••••••••••••••••••••••••••••••••••••••• 59
第三章 光宅法云对诸经的科分 ••••••••••••••••••••••••••••••••••••••••••••• 73
第一节 法云对《法华经》的科分 ••••••••••••••••••••••••••••••••••••••••• 74
第二节 法云对《涅槃经》的科分 ••••••••••••••••••••••••••••••••••••••••• 87
第三节 法云对《维摩经》的科分 ••••••••••••••••••••••••••••••••••••••••• 89
第四章 光宅法云判教与《法华经》地位的提高 •••••••••••••••••••••••• 93
第一节 佛教早期诸判教观 •••••••••••••••••••••••••••••••••••••••••••••••••• 97
第二节 法云的判教观与《法华经》地位的提高 ••••••••••••••••••••••108
第三节 法云对智顗判教观的影响以及《法华经》地位的确定 ••••120
第四节 法云—智顗判教思想对敦煌北朝—隋石窟艺术的影响 ••••133
第五章 光宅法云《法华》“一乘”思想 ••••••••••••••••••••••••••••••••••147
第一节 因果六义:昔粗今妙 ••••••••••••••••••••••••••••••••••••••••••••••148
第二节 法云的权实观 ••••••••••••••••••••••••••••••••••••••••••••••••••••154
第三节 法云对“十如是”理论的发展 ••••••••••••••••••••••••••••••••••183
第四节 《法华》“一乘”思想的宣扬策略:三根说法 ••••••••••••••••191
第六章 光宅法云的阶位次第论 ••••••••••••••••••••••••••••••••••••••••••••199
第一节 法云对声闻乘的判分 ••••••••••••••••••••••••••••••••••••••••••••••199
第二节 法云对大乘菩萨阶位系统的构建 •••••••••••••••••••••••••••••••204
第三节 法云的三乘总论 ••••••••••••••••••••••••••••••••••••••••••••••••••••212
第四节  法云对佛乘的认识 •••••••••••••••••••••••••••••••••••••••••••••••••221
第七章 光宅法云的其余佛学思想 •••••••••••••••••••••••••••••••••••••••••240
第一节 二谛义 ••••••••••••••••••••••••••••••••••••••••••••••••••••••••••••••••240
第二节 法云之“众生”观 •••••••••••••••••••••••••••••••••••••••••••••••••247
第三节 法云对重要佛学词汇的释译 •••••••••••••••••••••••••••••••••••••250
结 语 •••••••••••••••••••••••••••••••••••••••••••••••••••••••••••••••••••••••••••••258
参考文献 ••••••••••••••••••••••••••••••••••••••••••••••••••••••••••••••••••••••••••266

内容摘要
本书以光宅法云之佛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围绕光宅法云其人、其书展开考述,力图勾绘出法云一生的主要活动轨迹,还原法云生活的社会人文环境;二是对《法华义记》一书的成书情形、思想内容、版本流传情况等进行细致梳理;三是对法云之佛学思想进行深入研析,力图构建出法云佛学思想的完整体系。
本书的问世,不仅有助于了解光宅法云在中国佛教目前的重要地位及历史贡献,还有助于探析梁代佛教的真实面貌,法华学与成实、般若、涅槃等佛学思想的会融情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