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精装)
正版图书带塑封 当天发货 81003318399037603845
¥
6.88
1.9折
¥
36.8
九品
仅1件
作者亚当·斯密 著;杨程程、廖玉珍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1-08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81003318399037603845
上书时间2024-12-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亚当·斯密 著;杨程程、廖玉珍 译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
2011-08
-
版次
1
-
ISBN
9787801037916
-
定价
36.8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8页
-
字数
230千字
- 【内容简介】
-
亚当·斯密一生贡献了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后者是一本现代经济学著作,其问世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然而,斯密本人却更为看重自己的《道德情操论》,他把《国富论》仅看做是《道德情操论》思想的继续发挥。《国富论》他修订3次,而这本《道德情操论》,他却在30年间修订出版了6次,直到逝世前还在病榻上殚精竭虑地做着第6版的修订工作。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贯穿始终的是“同情”二字。在该书中,亚当·斯密重新定义了“同情”:同情不再仅仅指感受别人的痛苦,还包括感受别人的快乐,同情是对一切情绪的共鸣感受。全书以同情为基本原理阐述了正义、仁慈、克己等道德情操产生的根由及其特征影响等,对后世的伦理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作者简介】
-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伦理学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岁赴牛津大学深造,但在牛津大学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了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1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随后于1778年任苏格兰海关税务司司长,1787年受聘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
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一举成名,轰动学术界。1776年3月出版了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亚当·斯密突出的个性是他的“心不在焉”:舞会上认不出自己的舞伴;早晨在花园散步,沉浸在思考中,回过神时已经离家15英里,而且身穿睡袍。正是这份“心不在焉”造就了他在学术追求上的毕生专注。
- 【目录】
-
第一卷 论适宜感
第一章 论同情
1 论何谓同情
2 论彼此同情的快乐
3 论我们自审是非的判断方式
4 对上节的分析
5 论可敬可爱的美德
第二章 论各类情感的适宜程度
引言:表现各异的情感
1 源于身体的各种情感
2 源于思维习性的情感
3 论不友好的情感
4 论友好的情感
5 自爱情感论
6 处境顺逆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7 论野心的起源以及等级的分别
8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风气对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 功过感与优缺点论
第一章 论功过感
引言:何谓功过感与优缺点
1 奖赏应受到感谢的行为,惩罚应得到怨恨的行为
2 符合情理的感激或怨恨的对象
3 行善与施暴跟同情的关系
4 对前几节内容的扼要回顾
5 论行为功过与优缺点
第二章 论正义与仁慈
1 两种美德的比较
2 正义、自责以及对优点的自觉
3 论心灵构造的效用
第三卷 论命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引言:命运与后果
1 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2 命运影响所及的范围
3 情感出轨的终极原因
4 自我认同和不认同的原则
5 论尊崇值得赞扬的品质,摒弃该受谴责的品质
6 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7 自我欺骗的本性以及基本原则的起源和作用
8 论上帝的法律——道德基本规则的影响和权威
9 责任感何时应该是我们唯一的行为规则,何时应该得到其他情
感动机的支持
第四卷 论效用对是非功过感的影响
1 论适宜外表赋予艺术品的美及影响力
2 论适宜的外表赋予人的品格与行为美,以及这种美在什么程度
可以得到发自内心的欣赏
第五卷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是非功过的影响
第一章 习惯和时尚对我们关于美丑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 论习惯和时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品德
第一章 论个人的品质对自身幸福的影响,兼论审慎
引言:品德如何影响幸福
第二章 论品德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1 我们的本性根据何种次序来关注个人
2 论本性致使社会团体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次序
3 兼济天下万物的善行
4 论自我克制
5 结论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章 关于道德感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论美德的本质
1 论美德以适宜为本的体系
2 论美德以审慎为本的体系
3 论美德以仁慈为本的体系
4 论抹杀一切善恶区分的纯粹利己主义体系
第三章 论各种关于是非判断原理的体系
1 论是非感源于自爱的体系
2 论是非感源于理性的体系
3 论是非感源于道德感知力的体系
第四章 论不同学者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