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类学与区域文化建设
正版图书塑封 14点之前订单当日发货 8969485726368399362
¥
8.1
1.6折
¥
52
九品
仅1件
作者覃德清 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8969485726368399362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覃德清 著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1
-
版次
1
-
ISBN
9787511522313
-
定价
5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8页
-
字数
29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
- 【内容简介】
-
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当代使命是为当代区域文化建设提供理论的支撑,引领区域文化建设朝着真善美的方向演进。美的核心精神是和谐,中国文化建设应关注中国本土传统的传承与延续,以原初传统中的文化智慧遏制现代性的无限扩张,滋养人类心灵,缔造充溢审美精神的现代人文世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生态和谐”“世态和谐”和“心态和谐”,以此推动中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繁荣。
- 【作者简介】
-
覃德清,男,1963年7月生,广西柳江县人,壮族,198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文化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任华南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壮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华南区域文化、审美人类学、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教学、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先后承担三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独著《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合著《壮族文学发展史》,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天人和谐与人文重建》等论著,在《文学评论》、《民间文学论坛》、《民族文学研究》、《东南文化》、《东方丛刊》、《民族艺术》、《广西民族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 【目录】
-
第一章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
一、审美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二、审美人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三、从玄虚思辨到实证研究的回归
四、科际整合与视界凝聚
第二章审美人类学的价值取向
一、世纪之交的困惑与省思
二、立足中国本土的价值实现机制
三、迈向人民的建设性研究宗旨
第三章审美人类学的建构策略
一、从载体中寻找突破路径
二、规范而开放的方法抉择
三、文化研究策略的启示
第四章中国民族民间文艺美学价值的激扬
一、民间文艺的美学蕴涵
二、民间文艺的审美特征
三、民间文艺的审美功能
四、南方民族审美文化资源的激发
第五章审美人类学与后现代精神
一、审美人类学理论来源的多元性
二、从解构到建构的后现代精神
三、文化多样性的共同追寻
四、关注社会现实人生的共同旨趣
五、原创精神的深层认同
第六章审美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审美人类学的关联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特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审美人类学阐释
第七章审美人类学的方法论建构
一、田野调查与实证精神
二、文化整体观与纵横坐标的确立
三、海外汉学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四、中国人类学方法模式的借鉴
五、审美人类学调查的实施路径
第八章中国审美人类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学科定位与跨学科的理论视野
二、中国审美人类学在华南地区的调查实践
三、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九章南岭民族走廊文化积淀与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拓展
一、南岭民族聚居区的深厚文化积淀
二、南岭民族走廊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学术旨趣
三、审美人类学的介入路径与拓展策略
第十章“三态和谐”与南岭瑶族的文化智慧
一、“三态和谐”与文明共生
二、生态适应与生存空间的拓展
三、婚姻、家庭制度与生命的繁衍
四、心灵愉悦与精神世界的充实
五、作为文化建设精神资源的传统文化智慧
第十一章漓江流域人文根基与审美文化的传承
一、族群结构与历史文化根基
二、漓江流域社会文化发展现状的观察
三、文化自觉与社会文化层次的提升,
四、漓江流域审美文化的精神特质
五、民俗旅游开发与桂林文脉的传承
第十一二章恬淡之美与劲健之美的和谐共生
一、文化结构与文化体悟
二、恬淡之美与劲健之美
三、长寿文化研究的新超越
四、人类文明范本的定位
五、精神文明建设的省思
第十三章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一、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现状
二、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人生模式
三、红水河文化艺术价值的阐扬
四、民族文化衍生载体的建设
第十四章桂南一环北部湾区域人文资源的审美人类学探究
一、区域调查与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桂南一环北部湾族群文化的初步观察
三、生态适应、天人相生与可持续发展
四、族群互动、文化遮蔽与文化兴替
五、文化阐扬、文化再制与文明共生
六、区域文化建设方略的实施路径
第十五章审美教育与壮侗民族的人文重建
一、审美教育与人文重建的宗旨
二、整合效应:审美人类学理论的渗透力
三、审美体悟:审美教育的价值指向
四、西部开发:生态文明时代的跃迁机遇
五、读图时代的审美习惯与人文重建
第十六章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的多元整合
一、全球一体化与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三、人间净土与“和美圣境”的建设
四、文化整合与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