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正版图书 当天发 带塑封 91055405977819414534
¥
15.02
2.2折
¥
69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李新华 著;贾奎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91055405977819414534
上书时间2024-12-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新华 著;贾奎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12
-
版次
1
-
ISBN
9787520318501
-
定价
6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5页
-
字数
242千字
- 【内容简介】
-
传播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意义共享的话语交往,其过程涉及主体、主体间意义的建构与共享。《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从人类话语传播视域考察主体、主体间意义建构的心理、文化内容,提炼主体(间)意义建构的结构性要素。剖析相关历史节点的话语传播个案,以及不同地域文明族群的话语特征,结合相关意义、符号理论揭示个体、群体心理机制、文化背景、行为动机与话语表述间的内在关联,建构意在实现主体间意义共享、不同价值主体和谐共存、发展的话语交往机制。透视个体及人类共同体行为意义的建构方法、途径,从社会规范、文化价值、思维特点、行为特质等方面比较东西方主要文明族群的异同,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建构与共享探寻可能的线索与方向。
- 【作者简介】
-
贾奎林,河北邯郸人,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著有《论辩传播述评》(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新闻评论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2012年第2版),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
李新华,河北邯郸人,廊坊师范学院学生处讲师。
- 【目录】
-
前言
第一章 西方传播理论批判
第一节 西方传播学学科地位分析
一 缺乏一个真正科学的核心概念
二 价值诉求差异与理论体系建构的系统性缺失
三 实践理性误读与研究范式差异
第二节 经验学派理论分析
一 科学主义方法论危机
二 非科学、非系统性碎片化理论体系建构
三 操控研究主体价值迷思
第三节 批判学派理论分析
一 解构资本主义传媒价值的“天才”批判者
二 主体价值“空无”
三 理论建构的“乌托邦”色彩
第四节 技术控制学派理论分析
一 本末倒置的“媒介决定论”
二 难于证实的“谶言”式表达
三 微观表述的局限性特征
第五节 找寻传播学重构的逻辑起点
一 威尔伯施拉姆“百学之学”构想的艰难实践
二 于“继承”与“创新”间徘徊的中国“传学”研究
三 东西方学术思维差异及意义分析
四 传播——主体、主体间意义的建构与共享
五 “意义传播”研究的内容体系
第二章 微观意义建构分析
第一节 找寻意义
一 意义的定义
二 意义的本体与来源——客观与主观的辩证
三 意义的存在形态:从静态到动态的嬗变
四 意义的本质与内容
五 意义的意义
第二节 意义结构要素分析
一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二 心象、意象和想象
三 隐喻、象征与思维
四 主体、意向与语境
五 意义、动机和行为
第三节 意义建构图式
一 概念和内涵
二 格式塔认知模式
三 心理空间与意义建构
四 其他意义建构理论
第四节 意义的表述与解读
一 主体语言意义
二 语言建构
三 表述与解读
第三章 宏观意义系统分析
第一节 野蛮与文明
一 作为主体行为特质与方式的“野蛮”与“文明”
二 文明的进步与衰落
三 野蛮的生机与劫数
第二节 宗教与政治
一 宗教的社会形塑意义
二 儒教与君主专制
三 基督教与民主政治
第三节 “格栅”与“群体”
一 作为结构社会形态维度的“格栅”与“群体”
二 文明兴衰与“格栅/群体”互动
第四节 文化与行为
一 文明进化与行为意义
二 专制文化的苦难逻辑与民主困境
第四章 意义的传播与嬗变
第一节 传媒科技阴影下的民意表达
一 美国选战背后的“传媒魅影”
二 特朗普入主白宫的意义系统
三 传媒科技与意义建构
第二节 作为枷锁,或者保障的信息传播法
一 基于利益分割的意义调控
二 意在操控的保护
三 重在保护的限制
第三节 意义传播的风俗场域
一 意义传播嬗变的民风、民俗制约
二 汉民风俗的双重极端特征与结构支撑
三 欧美风俗的宗教情结与技术理性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