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 (瑞士汉学家耿宁关于阳明心学的专著)
本书是瑞士汉学家耿宁关于阳明心学的专著。作者在本书中尝试用现象学方法论解读阳明心学,他并不是希冀将阳明心学转换为现象学的研究,而是希望现象学作为一种探寻“本心”(阳明心学语“致良知”)的工具能够为人们所接受。 本书由上、下两部构成。第一部分论述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主要围绕其“致良知”的主张进行。第二部分致力于论述欧阳德、王艮、邹守益、钱德洪、王畿、聂豹、罗洪先对“致良知”在本体论、工夫论方面的
¥
158
九品
仅1件
作者[瑞士]耿宁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6867
出版时间2014-1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上书时间2024-1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本书是瑞士汉学家耿宁关于阳明心学的专著。作者在本书中尝试用现象学方法论解读阳明心学,他并不是希冀将阳明心学转换为现象学的研究,而是希望现象学作为一种探寻“本心”(阳明心学语“致良知”)的工具能够为人们所接受。
本书由上、下两部构成。第一部分论述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主要围绕其“致良知”的主张进行。第二部分致力于论述欧阳德、王艮、邹守益、钱德洪、王畿、聂豹、罗洪先对“致良知”在本体论、工夫论方面的各种相同的和不同的理解,以及因不同理解而产生的相互论辩,以及通过论辩而得以展示的种种诠释可能和修习可能。在此过程中,阳明心学于各个方向上得到实质性的充实和进一步的展开,当然也同时经历着可能的自身分化与离异。
目录
前言
总引论 明代中期儒者的一些生活状况
第一节 儒者以及他们为国家公职所做的准备
A)县府级层面上的各种考试[院试、州试]
B)省级层面上的各种考试[乡试、省试]
C)都城北京的考试[会试、廷试、殿试]
第二节 明朝的行政管理
A)北京的行政管理中心
B)省、府、县的行政管理
第三节 儒家哲学家与他们的正典
A)《四书》(四部著作)
B)《五经》(五部经典)
C)我们研究的这些哲学家与儒家正典的关系
第四节 明儒思想中的两个对立极:孟子与朱熹
A)孟子:伦理行为的根据在于人心(精神)
B)朱熹:伦理行为在于与宇宙秩序的一致。其基础是一种在宁静
中的敬畏凝神的精神态度
总引论的附录:1499至1583年期间的五位皇帝
A)弘治皇帝(1487—1505年)
B)正德皇帝(1506—1521年)
C)嘉靖皇帝(1522—1566年)
D)隆庆皇帝(1567—1572年)与万历皇帝的前十年(1572—1582年)
第一部分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与他的三个不同“良知”概念
引论
第一节 王阳明(1472—1529年)生平与思想概述
A)王阳明早期:对一种哲学定位的寻求(1472—1506年)
B)王阳明中期:对一个哲学基础的认识(1507—1518年)
C)王阳明晚期:通过新的“良知”概念来深化哲学基础(1519—1529年)
第二节 王阳明对其著作出版所持的态度以及我们对其
学说做系统考察时所面临的困境
第一部分引论的附录:王阳明哲学原始文本的刊印史
第一章 王阳明的第一个“良知”概念:向善的秉性(“本原能力”)
第一节 对“良知”这个表达以及对“本原知识”这个翻译的
前说明
第二节 1520年前的文本中的“本原知识”及其“实现”
第二章 王阳明的第二个良知概念:对本己意向中的伦理
价值的直接意识(本原意识、良心)
第一节 对意向的伦理区分问题
A)对心的根本实在的明见[见心体]
B)“自然智性”[天聪明]
C)“肯定正确与否定错误的心”[是非之心]
第二部分 王阳明后学之间关于“致良知”的讨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