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精英是这样炼成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软件精英是这样炼成的

1 九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丽华 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02

轩轩豆豆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高丽华 著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11
  • 版次 1
  • ISBN 9787040270020
  • 定价 3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2页
  • 字数 256千字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全景展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改革发展的作品。全书以对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00多位高校师生、政府官员、企业领袖、软件精英等的第一手采访资料为素材,用报告文学的手法、批判理性的视角,为您倾情讲述了新世纪头10年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希望和艰辛。这又是一部探索软件精英成才之路的作品。作者在讲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改革发展的同时,还把笔触从“学校”延伸到了“职场”,用原生态的素材、全景式的扫描,向您纵论了新时期发生在校园和职场里一个个撩动“软件青年”心扉的事例,揭示了软件精英的必备素质和成才路径,资料丰富翔实,读来既趣味盎然又发人深思。本书适合软件学院师生、软件从业者、特别是渴望成为软件精英的青年阅读,也值得所有关心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者关注。
【作者简介】
高丽华,《计算机世界》报社资深记者,IT业著名评论人。1971年作为文艺骨干参军,后在部队提干。1982年转业到江苏省电子工业厅,曾任机关党委委员、团委书记、《江苏电子报》常务副主编等职。1988年跻身IT传媒领域,撰写了《我们距离信息化还有多远》、《寻访计算机外企的中国雇员们》、《Internet冲击波》、《面对联合大潮的思考》、《发自中关村的SOS》等一系列深度报道,获得读者广泛好评,引起的反响超出了计算机界。其中1997年撰写的《Internet冲击波》系列报道长达49集,是国内最早关注并系统宣传互联网的文章,系列报道《寻访计算机外企的中国雇员们》连载期间,多家报刊要求转载,许多读者一集一集地等着看。1998年开始连续4年在《计算机世界》开设“丽华专栏”,就这期间与IT相关的重大事件和焦点热点话题发表了200多篇评论。在业界影响深远,被誉为“IT领域第一专栏”。曾多次对话中外IT业界顶级领袖,多次受SUN、思科、LG等跨国公司邀请赴海外采访。作品以言论、述评和系列报道居多,兼有散文和杂文,视角独特,笔锋犀利,文风朴实,多次获得部、省和中国产业报协会好新闻奖。曾应《中国记者》杂志之邀,以《相信情商》为题撰文回顾自己作为“老三届”一员的拼搏和心路历程,发表后感动了不少人。出版过《败将之鉴》、《电脑与网络》等著作。
【目录】
引子“教育创新也是核心竞争力”
第一章膨胀的高等教育,短缺的软件人才
(一)大扩招背景下的软件人才荒
1.扩招,扩招
2.软件产业变局
3.副部长的刺激:计算机企业见不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二)“惑”在何方
1.从清华学子的困惑说起
2.符合企业标准的人才还不到1%?
3.最好的高校都搞综合性研究是个很大的误导
4.糟糕的SCI指标体系
5.呼吁大学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第二章软件学院试水高等教育改革
(一)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突破口
1.一个“可能总理都摆不平的问题”?
2.“中国的试点文化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3.“软件学院承载着一种历史使命”
(二)教育“特区”问世
1.“从未有一个文件打破那么多教育禁区”
2.评审那天“爆了棚”
3.有形之手
4.“足可以写一部电视剧”
5.“我们不必花钱”
6.很多事情要拉开一定距离才看得清楚
(三)“造势也由人”
1.“双栖型”学者走上前台
2.“理事长”
3.官员们
4.院长们
(四)学生“下线”
1.出入意料的就业率
2.“就业明星”
3.“薪水也是一把尺子”
4.“后劲”几何?

第三章不一样的二级学院
(一)不只是扩招和收费那么简单
1.既生瑜何生亮?
2.“闹到了教育部”
3.“指挥棒”变身
4.考虑10年以后的竞争力
5.绕不开的学科建设
6.“保留两种意见让大家去评判”
7.中国式“住宿学院”?
8.与学生“神交”的老师
(二)“不办学,办管理”
1.用最优秀的专家讲最先进的东西
2.来自好莱坞的系主任
3.Niceisacircle
4.动动教授的奶酪
5.给教学穿上“红舞鞋”
(三)靠特色活着
1.与计算机学院抢饭碗就失败了
2.“奥运会尹:幕式上最紧张的观众”
3.一个学院—条路
4.大学不是“流水线”
(四)国际化之路
1.“进圈子不需要理由”
2.“你的母语必须是英语”
3.在印度的日子里

第四章重提“千程师的摇篮”
(一)瞄准软件工程师
1.为工程师正名
2.硕士的“工学”与“工程”之争
3.“目标导向”和“精品课程”
4.Computer+X
5.此“工程”已非彼“工程”
(二)另类的课程别样的教法
1.直面三大挑战
2.“做中学”登场
3.微软工程师的一堂“做中教”
4.“成就感”从何处来?
5.“折衷、交叉”也是一种模式
(三)另一种“顶天立地”
1.实训VS实习
2.素质教育,“着力点”不再是个问题
3.孔子76代传人的“餐行健”
4.“为企业”还是“为产业”?

第五章改革的“深水”,发展的“蓝海”
(一)不差钱,差制度
1.有限的“特区”
2.“我要是那个处长我也不愿意”
3.“上面的圈不圆底下的圈再怎么也圆不起来”
4.“一校两制”的是是非非
5.“如果要等所有条件都到位那就什么也别做了”
(二)更新文化传统是最大的难题
1.从一位毕业生的“文化告白”说起
2.“教育改革也要从文化的角度反思”
3.软件学院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名片”
4.“大学行政化”的文化辨析
(三)企业化运作之思
1.“大学还是企业”?
2.理事会和董事会
3.软件学院教育改革也要体现公平

第六章软件精英的职业生涯
(一)职业规划中的几个“入门级”问题
1.一辈子做个程序员?
2.“要挣钱,学软件”?
3.“从影后和影帝做起”?
4.“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二)“后英雄时代”软件精英的几种职业能力
1.青睐循规蹈矩的人
2.重提“螺丝钉精神”?
3.“沟通是哲学意义上的一种技巧”
4.“不怕没有专业知识就怕没有领域知识”
(三)先做人后做事
1.“人才一定是先做人再做事”
2.“商道即人道”
3.让优秀成为性格和习惯
4.“情商”不只是职业阶梯
附录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名录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