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南 LTE与LTE-Advanced(第2版)
  • 4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南 LTE与LTE-Advanced(第2版)
  • 4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南 LTE与LTE-Advanced(第2版)
  • 4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南 LTE与LTE-Advanced(第2版)
  • 4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南 LTE与LTE-Advanced(第2版)
  • 4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南 LTE与LTE-Advanced(第2版)
  • 4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南 LTE与LTE-Advanced(第2版)
  • 4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南 LTE与LTE-Advanced(第2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4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南 LTE与LTE-Advanced(第2版)

12 1.3折 89 九品

仅1件

吉林长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瑞典]达尔曼(Erik Dahlman)、[瑞典]巴克浮(Stefan Parkvall)、[瑞典]斯科德(Johan Skold) 著;朱敏、堵久辉、缪庆育、佘锋 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4

版次2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24

唐昊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瑞典]达尔曼(Erik Dahlman)、[瑞典]巴克浮(Stefan Parkvall)、[瑞典]斯科德(Johan Skold) 著;朱敏、堵久辉、缪庆育、佘锋 译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4
  • 版次 2
  • ISBN 9787115324702
  • 定价 8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0页
  • 字数 603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原版书名 4G: LTE/LTE-Advanced for Mobile Broadband,2E
  • 丛书 图灵电子与电气工程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完整覆盖了3GPP第11版的新内容。
  清晰阐述了异构网相关技术,涵盖小小区/异构部署和CoMP,以及站点间协调。
  介绍了LTE第12版的现状,包括局域接入、CoMP、机器类型的通信、设备到设备通信的进一步增强。
  详细讨论了LTE线接口结构、物理层、接入过程、广播、中继、频谱和射频特性,以及系统性能。

【作者简介】

  ErikDahlman,StefanParkvall,JohanSkold,三人均是线通信领域的专家,都在爱立信研究院工作,自3G研究初始就深入参与到3G和4G开发与标准化工作中,今天依然积极奋战在3GPP内的LTE标准化事业前线。

【目录】

第1章 LTE 背景   1
1.1 引言   1
1.2 LTE之前的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2
1.3 ITU活动   3
1.3.1 IMT-2000和IMT-Advanced   3
1.3.2 IMT系统的频谱   5
1.4 LTE与LTE-Advanced的驱动力   6
1.5 LTE的标准化   7
1.5.1 标准化进程   8
1.5.2 3GPP流程   8
1.5.3 3G向4G的演进   10
第2章 移动通信中的高数据速率   12
2.1 高数据速率:基本约束   12
2.1.1 噪声受限场景下的高数据速率   13
2.1.2 干扰受限时的更高数据速率   14
2.2 有限带宽的更高数据速率:更高阶调制   15
2.2.1 与信道编码相结合的更高阶调制   16
2.2.2 瞬时发送功率的变化   16
2.3 包含多载波传输的更宽带宽   17
第3章 OFDM 传输   20
3.1 OFDM基本原理   20
3.2 OFDM解调   22
3.3 用IFFT/FFT实现OFDM   23
3.4 循环前缀插入   24
3.5 OFDM传输的频域模型   25
3.6 信道估计和参考符号   26
3.7 OFDM频率分集:信道编码的重要性   27
3.8 OFDM基本参数选择   28
3.8.1 OFDM子载波间隔   28
3.8.2 子载波数目   29
3.8.3 循环前缀长度   30
3.9 瞬时传输功率变化   30
3.10 OFDM用户复用/多址接入方案   31
3.11 OFDM和多小区广播/多播传输   32
第4章 宽带单载波传输   35
4.1 均衡对抗无线信道频率选择性   35
4.1.1 时域线性均衡   35
4.1.2 频域均衡   37
4.1.3 其他均衡器策略   38
4.2 具备灵活带宽分配的上行链路FDMA    39
4.3 DFT扩展OFDM   40
4.3.1 基本原理   40
4.3.2 DFTS-OFDM接收机   42
4.3.3 使用DFTS-OFDM的用户复用   43
4.3.4 分布式DFTS-OFDM   43
第5章 多天线技术   45
5.1 多天线配置   45
5.2 采用多天线技术的好处   45
5.3 多根接收天线   46
5.4 多根发射天线   50
5.4.1 发射天线分集   50
5.4.2 通过空时编码实现的分集   51
5.4.3 发射端的波束赋形   52
5.5 空分复用   54
5.5.1 基本原理   55
5.5.2 基于预编码的空分复用   57
5.5.3 非线性接收机处理   58
第6章 调度、链路自适应和混合ARQ 技术   60
6.1 链路自适应:功率和速率控制   60
6.2 信道相关调度   61
6.2.1 下行链路调度   62
6.2.2 上行链路调度   64
6.2.3 频域内的链路自适应和信道相关调度   66
6.2.4 信道状态信息的获取   66
6.2.5 业务行为与调度   67
6.3 高级重传机制   68
6.4 带有软合并的混合ARQ   68
第7章 LTE 无线接入:概述   72
7.1 基本原理   73
7.1.1 传输方案   73
7.1.2 信道相关调度和速率自适应   74
7.1.3 小区间干扰协调   75
7.1.4 带有软合并的混合ARQ   75
7.1.5 多天线传输   75
7.1.6 频谱灵活性   76
7.2 LTE规范第9版   77
7.2.1 多播和广播的支持   77
7.2.2 定位   78
7.2.3 双流波束赋形   78
7.3 LTE规范第10版以及IMT-Advanced   78
7.3.1 载波聚合   78
7.3.2 扩展的多天线传输   79
7.3.3 中继   79
7.3.4 异构部署   80
7.4 LTE规范第11版   80
7.4.1 多点协同与传输   80
7.4.2 增强的控制信道结构   81
7.4.3 载波聚合增强   81
7.4.4 先进接收机   81
7.5 终端能力   81
第8章 无线接口架构   83
8.1 总体系统架构   83
8.1.1 核心网   83
8.1.2 无线接入网络   84
8.2 无线协议架构   85
8.2.1 无线链路控制   87
8.2.2 媒体接入控制   88
8.2.3 物理层   93
8.3 控制平面协议   94
第9章 物理传输资源   97
9.1 总体的时频结构   97
9.2 常规子帧和MBSFN子帧   100
9.3 天线端口   101
9.4 双工方式   102
9.4.1 FDD   102
9.4.2 TDD    103
9.4.3 LTE与TD-SCDMA共存   106
9.5 载波聚合   106
9.6 LTE载波的频域位置   109
第10章 下行物理层传输机制   111
10.1 下行传输信道处理   111
10.1.1 处理步骤   111
10.1.2 集中和分布式资源映射   115
10.2 下行参考信号   118
10.2.1 小区特定参考信号   118
10.2.2 DM-RS    120
10.2.3 CSI-RS    123
10.2.4 准共同定位关系   126
10.3 多天线传输   126
10.3.1 传输模式   127
10.3.2 发射分集   128
10.3.3 基于码本的预编码   130
10.3.4 非码本预编码   133
10.3.5 下行MU-MIMO   134
10.4 下行L1/L2控制信令   136
10.4.1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137
10.4.2 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   139
10.4.3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142
10.4.4 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146
10.4.5 PDCCH和ePDCCH的盲解码   149
10.4.6 下行调度分配   153
10.4.7 上行调度授权   159
10.4.8 载波聚合和跨载波调度   163
10.4.9 功率控制命令   165
第11章 上行物理层处理   166
11.1 传输信道处理   166
11.1.1 处理步骤   166
11.1.2 映射到物理资源   168
11.1.3 PUSCH跳频   169
11.2 上行参考信号   171
11.2.1 解调参考信号   171
11.2.2 探测参考信号   177
11.3 上行多天线传输   179
11.3.1 基于预编码的PUSCH多天线传输   180
11.3.2 上行MU-MIMO    182
11.3.3 PUCCH发送分集   183
11.4 上行L1/L2控制信令   183
11.4.1 PUCCH的基本结构   184
11.4.2 PUCCH上的上行控制信令   190
11.4.3 PUSCH上的上行L1/L2控制信令   196
11.5 上行功率控制   199
11.5.1 上行功率控制的一些基本规则   199
11.5.2 PUCCH的功率控制   200
11.5.3 PUSCH功率控制   202
11.5.4 SRS的功率控制   203
11.6 上行定时对齐   203
第12章 重传协议   205
12.1 软合并HARQ   206
12.1.1 下行HARQ   208
12.1.2 上行HARQ   208
12.1.3 HARQ时序   210
12.2 RLC    215
12.2.1 RLC SDU的分段、级联和重组   215
12.2.2 RLC重传   216
12.2.3 顺序传递   217
12.2.4 RLC的运作   217
第13章 调度和速率适配   220
13.1 下行调度   221
13.2 上行调度   222
13.2.1 上行优先级处理   222
13.2.2 调度请求   223
13.2.3 缓存状态报告   224
13.2.4 功率余量报告   225
13.3 调度分配/授权的时序   226
13.3.1 下行调度时序   226
13.3.2 上行调度时序   227
13.4 半持续调度   228
13.5 半双工FDD系统的调度   229
13.6 DRX和分量载波去激活   230
13.7 信道状态信息   231
13.7.1 CQI   232
13.7.2 RI和PMI   232
13.7.3 周期和非周期性CSI报告   233
13.7.4 信道状态信息CSI估计   236
第14章 接入过程   238
14.1 小区搜索和获取小区系统信息   238
14.1.1 LTE小区搜索概论   238
14.1.2 PSS结构   240
14.1.3 SSS结构   240
14.2 系统信息   241
14.2.1 MIB和BCH传输   241
14.2.2 系统信息块   243
14.3 随机接入   246
14.3.1 第一步:随机接入前导序列的发送   247
14.3.2 第二步:随机接入响应   252
14.3.3 第三步:终端识别   253
14.3.4 第四步:竞争解决   253
14.4 寻呼   254
第15章 多点协作和传输   256
15.1 规范第8版中的小区间干扰协调   258
15.2 规范第10版和第11版的多点协作和传输   259
15.2.1 多点协作   260
15.2.2 多点传输   263
15.2.3 上行多点协作和接收   265
第16章 异构网部署   267
16.1 异构网部署中的干扰情况   268
16.2 使用规范第8版功能的异构网部署   270
16.3 频域分区   271
16.4 时域分区   272
16.5 共享小区   274
16.6 封闭用户组   276
第17章 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   278
17.1 架构   278
17.2 总的信道结构和物理层处理   280
17.3 MBMS业务的调度   282
第18章 中继   285
18.1 LTE中的中继   285
18.2 整体架构   287
18.3 带内中继的回传链路设计   287
18.3.1 接入链路的HARQ   288
18.3.2 回传链路的HARQ   289
18.3.3 回传下行控制信令   291
18.3.4 回传链路的参考信号   293
18.3.5 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时序   294
第19章 频谱和射频特性   297
19.1 LTE的频谱   297
19.1.1 ITU-R为IMT系统定义的频谱   297
19.1.2 LTE的频段   298
19.1.3 新的频段   302
19.2 灵活的频谱使用   302
19.3 灵活的信道带宽工作   303
19.4 LTE的载波聚合   305
19.5 工作在非连续频谱   308
19.6 多标准无线基站   308
19.7 LTE的射频要求概述   311
19.7.1 发射机特性   312
19.7.2 接收机特性   313
19.7.3 地区性的射频要求   313
19.7.4 通过网络信令的频段特定的终端要求   314
19.7.5 基站类   314
19.8 输出功率水平要求   315
19.8.1 基站输出功率和动态范围   315
19.8.2 终端输出功率和动态范围   316
19.9 发送信号质量   316
19.9.1 EVM和频率误差   316
19.9.2 终端的带内辐射   316
19.9.3 基站时间对齐   317
19.10 无用辐射要求   317
19.10.1 实现方面   317
19.10.2 频谱辐射模板   317
19.10.3 邻道泄漏比   319
19.10.4 杂散辐射   320
19.10.5 占用带宽   321
19.10.6 发射机交调   321
19.11 灵敏度和动态范围   321
19.12 接收机对于干扰信号的敏感性   322
19.13 支持多频段的基站   323
19.14 中继的射频要求   326
第20章 性能   327
20.1 性能评估   327
20.1.1 从终端用户的角度来看待系统性能   328
20.1.2 运营商的角度   329
20.2 以峰值数据传输速率和时延来衡量的系统性能   329
20.3 对LTE-Advanced的性能评估   329
20.3.1 模型和假设   330
20.3.2 评估准则   332
20.3.3 性能数值   333
20.4 结论   335
第21章 将来的无线接入技术——最后的思考   336
21.1 LTE规范第11版之后的LTE的持续演进   337
21.1.1 进一步提升的局域接入能力   337
21.1.2 改进的多天线/多点传输改善   339
21.1.3 机器类型的通信   340
21.1.4 设备到设备的通信   341
21.2 新的无线接入技术   342
21.2.1 新的频率范围   343
21.2.2 分配频谱资源的新方法   344
21.2.3 大规模天线配置   344
21.2.4 超密集部署   345
21.3 最后的思考   345
参考文献   346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