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镇为个案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吉国秀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7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吉国秀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7
-
ISBN
9787500451785
-
定价
22.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 【内容简介】
-
作者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镇为个案,综合运用民俗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延展了传统民俗学意义上的婚姻仪礼范畴,探讨了婚姻仪礼的变迁及其功能转换。作者认为,近20年来传统婚姻仪礼的复兴,是地方民众应对国家权力与社会变迁的一种民间策略。凭借该策略,民众重新组合传统婚姻仪礼,更新社会网络,进而通过社会网络的重构,赋予日常生活以连续性,整合过去与现在的时间体验,获得地方社会的归属感,共同转移和释放社会变迁中承受的压力,最终重新塑造了民间社会。作者提出,民俗事象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而存在,是因为它具有守恒意
- 【作者简介】
-
吉国秀
女,1971年出生,汉族,辽宁清原人。1993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社会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1998年考入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200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目录】
-
序——万建中 /1
绪论 /1
一 选题意义 /1
二 研究现状 /4
三 研究思路 /25
四 资料来源 /28
五 框架结构 /31
第一章 清原镇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 /33
第一节 清原镇依托的自然环境:一个典型的辽东山区 /33
第二节 清原镇:地理位置与名称由来 /36
一 清原镇的中心位置 /37
二 清原镇地名的由来 /40
第三节 清原镇的社会变迁:置身于其中的参与者 /44
一 民国以及东北沦陷时期 /45
二 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46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 /49
四 1978年以来的经济建设时期 /51
五 近年来的社会变革 /52
第四节 清原镇的居民:同质性与异质性 /54
一 清原镇的人口变动 /55
二 清原镇的人口构成 /58
第二章 民间话语中的婚姻仪礼 /64
第一节 婚姻构成及其地方性术语 /65
一 “结婚”与“婚礼”:建构社会网络的重要场合 /65
二 “找对象”与“搞对象”:楔入日常生活中的择偶行为 /71
三 “介绍人”与“张罗”:婚姻仪礼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74
四 “打罢刀”与“跑偏”:民俗规范的松弛与社会道德的失序 /79
第二节 姻亲关系及其地方性称谓 /83
一 编织亲属关系网络的姻亲关系称谓及其关系类型 /84
二 在象征意义上往来的儿女“亲家” /95
三 作为组建社会网络途径之一的“转圈亲家” /96
第三章 民众生活中的配偶选择 /99
第一节 择偶理论分析 /99
一 基于单一因素分析的择偶理论 /100
二 基于多重因素分析的择偶理论 /102
第二节 清原镇的通婚半径 /105
一 通婚半径与民众生活空间相一致 /105
二 通婚半径形成的复杂原因 /107
三 通婚半径促进社会网络的网格细致化 /111
第三节 择偶途径的变化与决策模式的转换 /112
一 择偶途径走向多元化 /113
二 决策模式趋于代际协商 /117
第四节 择偶标准及其变化 /122
一 家庭背景的“门当户对” /123
二 个体条件的“般配” /126
三 不同民族在民族标准上的择偶差异 /132
第四章 订婚仪式中的姻亲关系 /141
第一节 订婚仪式的变迁 /142
一 20世纪40年代:订婚仪式的延续 /143
二 20世纪60年代:订婚仪式的断裂 /146
三 20世纪80年代:订婚仪式的复兴 /151
第二节 结婚日期的选择与姻亲关系 /157
一 结婚日期及其选择规则 /157
二 结婚日期选择行为主体新格局的出现及其对姻亲关系的影响 /164
第三节 婚姻支付的协商与姻亲关系 /168
一 关于婚姻支付的理论 /169
二 男方家庭婚姻支付的变迁:从“养钱”到单
一货币形式“买衣服钱” /172
三 女方家庭婚姻支付的变迁:与男方家庭的婚姻支付日益趋同 /181
四 婚姻支付流动方向的变迁及其对姻亲关系的影响 /187
第五章 婚礼中的社会网络 /194
第一节 清原镇婚礼的变迁 /194
一 传统仪式过程 /195
二 传统仪式的偏离 /203
三 传统仪式的回归 /207
第二节 婚礼中的角色分配与姻亲关系 /212
一 婚礼角色分配上的旧模式与新模式 /212
二 婚礼角色分配的变化与娘家仪式表演空间的扩大 /216
第三节 婚礼中的冲突与姻亲关系 /220
一 内隐的冲突:娘家与婆家之间的无声竞争 /221
二 外显的冲突:娘家与婆家之间的公开对抗 /227
第四节 婚礼参与人与社会网络 /231
一 民众参与婚礼的逻辑:到场原则与互惠原则 /232
二 婚礼参与人的变迁:制度化关系的加入与地方社会网络的更新 /235
三 婚礼功能的变迁:从姻亲关系到社会网络 /243
结论 /251
一 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 /251
二 守恒的意义与追加的意义 /255
参考文献 /260
后记 /274
英文目录 /27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