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材质艺术丛书·艺术与物性(巫鸿最新主持、编著)【·赠限量票据夹】
¥
120
9.4折
¥
12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巫鸿 编著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6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6-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巫鸿 编著
-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6
-
版次
1
-
ISBN
9787547931004
-
定价
12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0页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由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中国材质艺术”丛书辑。该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针对中国艺术中的各种材质,展示不同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本辑涵盖了中国美术史的全过程,从史前时代到当代艺术,分别聚焦于玉器、陶器、铜像、石雕、玻璃、瓷器以及当代中国艺术中的“材质艺术”潮流,并以精美的插图和引人入胜的文字,开启一个从“材质”角度研讨中国艺术的小型系列。
“中国材质艺术”是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一个全新系列。本丛书旨在引进“图像”与“物件”之外的第三个研究和理解艺术品的角度,即以材料和质料为研究出发点的“物性”。 “材质艺术”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现和表达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由此构成艺术发展和创作中的一个长远传统和重要方面。“材质”一词既指制作艺术品和建筑物的“材料”,也意味着不同材料在意识形态和审美层次上的“质量”。这个概念因此包含和联结了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一方面引导我们探究艺术创作中对不同材料的选择标准和使用方式,同时也促使我们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沿循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更加自觉地思考艺术创造与物质文化及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把中国美术中的诸多品种和特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多元性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
- 【作者简介】
-
巫鸿,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面的媒介和表现》《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空间”的美术史》《中国绘面中的“女性空间”》《空间的敦煌:走进莫高窟》《中国绘画 : 远古至唐》等。
林伟正,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美术、墓葬美术、中国建筑史等。《亚洲艺术档案》(Archives of Asian Art)杂志特邀审稿人。著有《建筑灵山:中国五台山的佛教建筑》等。
刘礼红。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莎莉•迈克尔逊•戴维森(Sally Michelson Davidson)中国文化与艺术讲席教授暨艺术史系助理教授,纽约大学艺术史博士。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艺术史(以明清书画为主)、早期现代中国与欧洲艺术与物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艺术、艺术史与科技史的互动、艺术史学理论。
黄爱伦,美国加州帕萨迪那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副教授,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艺术、科学和材料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中国的设计和物质文化领域。
- 【目录】
-
深厚的家学渊源,丰富的修学经历,既有书斋的学养,又有介入当代艺术的实践,由此形成了作者跨学科、多视角、独特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切入视角,成为当今具有国际影响的美术史学者。全书既有材质细节的幽微洞察,又有历史概貌的把握,作者不时把中国美术史中的物性,与外面世界的物性勾连,视野比较开阔,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使我们熟悉的中国美术史,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和阐释的空间。——文艺评论家毛时安
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中成为历史中的演员和创作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 艺术史学家伊万兰•卜阿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