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予同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35-04
版次1
印刷时间1935-04
印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9-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背面有印章,其他保存良好。
- 商品描述
-
周予同(1898年—1981年7月15日),初名周毓懋,学名周蘧,字豫同、予同,笔名天行。 [4]浙江瑞安人。中国经学史著名专家。
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国文部毕业,1921-1932年先后任厦门大学教员、商务印书馆编辑、《教育杂志》主编、中国著作者协会执行委员,并在私立持志大学、上海大学执教。1933-1935年任安徽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安徽大学月刊》主编,1936-1941年任吴越史地研究会理事,暨南大学教授、史地系主任兼南洋研究馆主任、《南洋研究》主编。1936年,与邹韬奋等共同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会运动宣言》。1943-1945年任开明书店编辑兼襄理。1946年起兼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期间发起组织大教联。 [4]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复旦大学经学家领域教授。1957年以后,兼任上海市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作品有《经今古文学》《中国现代教育史》《中国学校制度》《开明本国史教本》《本国史》《中国历史文选》《群经概论》等。
《群经概论》是著者致力于整理中国古代经学历史的力作,撰写于1932~1933年间。书中,对于通常所谓的十三经,著者用了大量篇幅分别就其各部名称由来、作者、篇章次第、内容以及各学派的源流演变做了详尽的论述。该书的特色是:从最基本的常识讲起,由浅入深,文字通俗易晓。在导论中,开宗明义地论述了经的定义、经的领域、经的前后顺序及由来,并揭示所谓六经与孔子的关系。著者认为经的排列次第是经学上一个历来被忽略而事实上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经的次第的不同安排,反映了经学史上不同学派的分歧。据此,作者认为历来经学家可分为四家:西汉今文经学、东汉古文经学、宋学以及晚近的新史学派。今古文学对于六经的排列顺序是有深刻蕴意的。古文学以六经产生时代早晚为序,是因为他们视孔子为史学家,六经只不过是前代的史料而已,孔子是将前代的史料加以整理以传授后人,故而六经的次第应按史料的早晚为序。与此相反,今文学以六经内容的浅深程度为标准来决定六经的次第。在他们看来,孔子是一个哲学家、政治家,六经中固然有不少史料,但那只不过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注重的是其内的“微言大义”。概言之,孔子是一位改制的“素王”,而六经的次第当然应按其程度的深浅来安排了。对于经学四派,著者有一个总结:古文学派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的成果,故偏重于名物训诂,特色是考证,自然免不了烦琐;今文学派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孔子政治学说,所以偏重于微言大义,其特色为功利的,其流弊则是狂妄;宋学派以孔子为哲学家,把六经视为孔子载道之具,故偏重心性理气;而新史学派的目的则在于探求孔子与六经的关系真相,其实已超出了经学的范围而入于史学领域了。最后作者提出自己的主张:“如果我们民族自力更生的第一义是‘现代化’的话,那么,这发霉的经典已不是大众所必需的了。”这是因为经并不是救世的灵丹妙药,是只可以研究而不可迷惑的东西。
— 没有更多了 —
背面有印章,其他保存良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