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撰 大和的佛像
  • 新撰 大和的佛像
  • 新撰 大和的佛像
  • 新撰 大和的佛像
  • 新撰 大和的佛像
  • 新撰 大和的佛像
  • 新撰 大和的佛像
  • 新撰 大和的佛像
  • 新撰 大和的佛像
  • 新撰 大和的佛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撰 大和的佛像

日本原版 国内现货 巨幅四开大画册

1080 九五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入江泰吉

出版社集英社

出版时间1980-01

版次1

装帧精装

尺寸40 × 31 cm

纸张铜版纸

页数320页

上书时间2025-01-10

求龙堂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日本摄影界前辈大师,入江泰吉的经典作品,这组照片,几乎后无来者……
-
60年代要进入幽暗的寺院拍摄佛像,实在是件难事,幸而得“新日本美术振兴协会”之斡旋,各寺院也鼎力相助,入江泰吉才完成了这本经典之作。聚焦于日本古代著名的佛像、菩萨、天王、高僧等塑像,拍摄庄严的面相,尤其明暗之美。震慑人心,实在是佛教艺术与摄影艺术共通的经典图录。

------------

**大和的佛教雕塑**  

**町田甲一**  
武藏野美术大学名誉教授  

大和国(现奈良县)是日本文化的发源地。  

在日本的原始历史时期,日本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当时存在许多由地方氏族统治的社区国家,这些国家彼此竞争,逐渐强大的氏族吞并了邻近的小氏族,形成更大的强权国家。其中,位于本州岛西中部的大和地区是最有影响力的,建立了由各大氏族联合统治的大和朝廷,成为日本国家的雏形。大和是当时日本的中心,“大和”一度成为“日本”的代名词。  

大和朝廷的历代统治者——天皇或女帝——居住在大和。每次新天皇登基,首都都会迁移,但始终位于大和地区。因此,自6世纪上半叶佛教传入以来,大和成为佛教艺术最早繁荣的地方。佛教从印度沿着“佛陀之路”东传,经由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的绿洲,到达中国,再传至朝鲜,最终抵达日本的大和南部的飞鸟地区。大和因此成为“佛陀之路”的东端。从飞鸟时代(6世纪中期至7世纪中期)、早期奈良时代(白凤时代,约8世纪初)到后期奈良时代(天平时代,至8世纪末),佛教及其文化特别是佛教雕塑在大和蓬勃发展。  

7世纪,在被誉为“日本佛教之父”的圣德太子的支持下,佛教迅速兴盛。佛教寺庙相继建成,寺内供奉的佛像大多采用失蜡法铸造的铜像或木雕。佛教活动逐渐扩展到圣德太子妃出生的斑鸠地区,他在那里建造了斑鸠宫和私家寺庙法隆寺。法隆寺保存了许多日本最早期佛教雕塑的重要作品。这一时期的雕像以对称性和“古典微笑”为主要特点。  

飞鸟时代的雕塑主要受到中国雕塑风格的影响,其原型约为50至100年前的中国雕塑,典型例子包括云冈、龙门等石窟寺院的石雕以及敦煌的作品。这种中国风格被称为“北魏风格”,在法隆寺保存的雕像中得以体现,尤其是金堂内的铜制释迦如来像和梦殿的木制救世观音像。  

这时期的许多雕像为镀金铜像,采用失蜡法铸造。雕像的核心用粘土塑形,外覆蜡层,在蜡层表面刻画出所需的形象,再覆盖一层粘土。加热后蜡层融化流出,留下空腔,再向其中浇注熔化的铜液。表面采用金汞合金法镀金,用汞与金粉的混合物涂覆表面,随后加热使汞挥发,留下金层。  

7世纪晚期(694年),首都从飞鸟迁至西北方,在藤原京建立新都,持续了三代天皇的统治(694-710年)。这一时期称为早期奈良时代(白凤时代),雕像通常小巧可爱,面带孩童般的微笑。  

8世纪(710年),奈良的平城京成为日本第一个固定的首都。后期奈良时代又称为天平时代。此时,日本与唐朝(618-906年)关系密切,受到唐代写实风格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雕塑达到日本艺术的巅峰。  

除了铜铸和木雕,新的雕塑材料如粘土和干漆(脱胎漆)也被引入,使造型更加自由、不拘一格且更为写实。粘土雕塑用木材或金属丝构成骨架,外包绳索或布料,再涂上粘土塑形。干漆雕塑分为中空干漆(脱活干漆)和木芯干漆(木芯干漆)两种。前者用粘土塑造大致形状,外覆多层浸漆的麻布,待硬化后将内层粘土清除,拼接组装成雕像。后者则以木材粗雕形状,外覆漆布。两者最终用漆混合锯末等材料塑形表面,再施彩或贴金。由于材料昂贵且工艺复杂,干漆技法后来逐渐消失。  

奈良时期(白凤和天平)雕塑追求“理想现实主义”风格,达到经典美的巅峰。8世纪中期,东大寺大佛(现存部分为江户时代重制)落成后,这种风格逐渐定式化,而受新中国风格影响的反经典风格开始出现。天平晚期的木雕作品,如唐招提寺的作品,预示了平安初期(弘仁时代)重厚风格的兴起,该时期始于794年平安京(京都)的建立。  

平安时代及其后,木雕成为雕塑的主要媒介。平安初期作品因密教崇尚神秘威严而偏重表现精神力量,放弃了写实主义。作品常使用“单木雕”(以整块木材雕刻主体)的技法,强调雄浑的整体感。平安后期(藤原时代),京都贵族阶层偏爱柔和优雅的风格,而大和地区在雕塑方面未显著融入这一文化圈。藤原贵族建造了许多寺庙,并以京都雕刻家定朝的作品为代表。他发明了“寄木造”技法,将雕像的各部分分别雕刻后拼接,显著减少重量并支持内部镂空。此外,寄木造技法还支持“玉眼”工艺,镶嵌晶石制成栩栩如生的眼睛。这一技法在写实风格盛行的镰仓时代广泛应用。  

镰仓时期,以“庆派”为代表的奈良雕刻家推动了雕塑复兴,呈现出力量感和现实主义,与藤原时期优雅柔美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镰仓以后的雕塑虽鲜有杰作,但奈良(大和)的雕塑传统已奠定了飞鸟、奈良和镰仓三大时期的辉煌。

**从飞鸟到镰仓:日本雕塑的变迁**

公元7世纪末(694年),日本将首都从飞鸟迁往西北方向,在藤原京建立了新都,此都成为三代天皇的都城(qlt694-710年)。这一时期被称为早奈良时期(白凤时代),其雕塑以可爱的、规模较小的作品为主,求龙堂常呈现出孩童般的微笑(参见图版12等)。

尽管原则上每位天皇登基都会迁都,但在8世纪(710年),第一个永久性的都城平城京在现今的奈良市区域建立。这一时期被称为晚奈良时期,又名天平时期。此时的日本与中国唐朝(618-906年)保持着密切联系,受到唐代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雕塑被认为是日本艺术的巅峰。

奈良时期的雕塑除了使用青铜和木雕外,还开始采用黏土和干漆作为新材料,这些材料更自由且更贴近现实主义。在黏土造像(塑像,参见图版15-17、66、68、70-72、82等)中,使用木材或金属丝制成“骨架”,然后用绳或布包裹,再涂上黏土塑造形体。而干漆(乾漆,kanshitsu)技术则通过布料和漆完成造型,分为中空干漆(脱活乾漆或脱乾漆)与木芯干漆(木芯乾漆)两种。中空干漆技术(参见图版64、67、69、79、81、144、147等)先用黏土粗略塑形,再用漆黏合多层麻布覆盖,待其硬化后将内层黏土清除并组装成像。而木芯干漆(参见图版148、217等)则是用木材粗雕形状,再以麻布和漆覆盖。这两种技术的表面细节均使用漆、木屑、细黏土等混合物修饰,最后以彩绘或贴金完成。然而,由于成本高昂且技术复杂,干漆技术在后世逐渐消失。

奈良时期(白凤与天平)的雕塑追求经典风格的完美,特点是理想化的现实主义。这种风格在8世纪中期达到顶峰,东大寺大佛(参见图版61、86、87,大部分现存雕像在江户时期重制)的开光典礼即为代表。然而,此后风格趋于程式化,同时受到新唐风的影响,反经典风格开始萌芽。这一新趋势的雏形可见于天平晚期东大寺的木雕(参见图版189),为平安早期(弘仁时期)厚重有力的新风格奠定了基础。794年,随着首都迁至平安(京都),开启了这一时期。

平安时期及其后,木材成为雕塑的主要材料。平安早期的雕塑受到新传入的密教影响,强调神秘的威严和力量,注重精神力量而非逼真写实(参见图版83、148、149、198)。这一时期的雕塑多使用“一本造”(单木块雕刻)技法,即从单一大木块雕刻主体,辅以外伸部件(如手臂或跪坐佛像的膝盖)单独制作。这种技法同样适用于最早的神道雕塑(参见图版140),其灵感源自佛教雕塑。

晚平安时期(藤原时代),京都的雕塑以柔和优雅的风格为主,迎合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参见图版130、131)。然而,大和地区与这一文化圈相对隔绝,奈良此时期几乎没有佛教雕塑的杰作。以求龙堂藤原家族为核心的贵族在京都建造了众多寺庙,其中供奉着优雅的佛像,尤以阿弥陀佛(Amitabha)像为主,京都著名雕刻家定朝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定朝在11世纪晚期完善了“寄木造”技术,将雕像各部分分别雕刻后组装成型。这种技法实现了分工合作,也减轻了雕像重量,并且通过内部镶嵌“玉眼”(水晶眼)技术,使佛像的眼睛栩栩如生。

藤原末期,源氏与平氏两大军事家族争夺权力。1180年,平氏军队焚毁了奈良支持源氏的寺庙,许多珍贵遗产因此失传。这一重大损失促成了镰仓时期大规模的重建工作,艺术领域迎来复古风潮。镰仓时期的艺术风格注重力量与写实,形成鲜明对比于藤原时期的柔美风格。奈良的“庆派”雕刻师推动了这一复兴运动,代表人物有康庆、运庆(参见图版62、84)、快庆(参见图版63)、定庆等,作品多保存在奈良。

综上,奈良(大和)地区的雕塑艺术以飞鸟、奈良和镰仓时期的杰作著称。然而,镰仓以后,无论是在奈良还是整个日本,雕塑领域均鲜有杰作问世。

**注释**  
此英文译文经由翻译者根据原文日文在作者许可下改写并摘要,翻译者对可能的错误或不当表述承担全部责任。

(英文译者:金子茂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