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像学
  • 佛像学
  • 佛像学
  • 佛像学
  • 佛像学
  • 佛像学
  • 佛像学
  • 佛像学
  • 佛像学
  • 佛像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佛像学

日本原版 CARTA (カルタ) 2012年盛夏号

150 九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カルタ

出版社カルタ

出版时间1980-05

版次1

印刷时间2012-08

印次1

装帧平装

尺寸30 × 21 cm

纸张铜版纸

页数114页

上书时间2025-01-10

求龙堂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人们经常会这样问我:
“和尚啊,我们家里有佛坛,有位牌,到了墓地还有故人的骨灰埋在那里,法名碑上也刻着戒名。那故人到底在哪里呢?”

这不是为了难为我,而是一个非常认真的问题。有人甚至笑着补充说:“故人不会迷路吧?”

最近,我会这样回答:
“请不要想着‘在哪里’。当你在墓地祭拜时,故人就会出现在墓地;当你对着佛坛的位牌祭拜时,故人就会出现在位牌前。甚至,当你仰望天空的云彩时,若在那里祭拜,故人或许也会显现在天空中。换句话说,位牌和墓地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容易重新与故人相遇的一种‘媒介’。”

有时,我会将其比喻为彩虹。彩虹离不开水滴和阳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脑中的“色彩软件”。彩虹的颜色和模样,更多取决于我们的主观认知。在祭祀故人时,最根本的是对故人的思念,而墓地或位牌则相当于映射这些思念的水滴与光线。

对佛像的祭拜也可以用类似的逻辑来理解。佛陀去世初期,人们认为画出他的形象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当时婆罗门教的传统,佛陀的肖像并未被制作出来。那时,人们通过脚印、台座、菩提树等象征性方式来表达对佛陀的崇敬。

然而,尽管佛陀遗言“不要修建墓地”,人们依然建造了许多佛塔(Stupa),以纪念佛陀的德行。人们渴望有一个可以祭拜的地方和对象。大约在佛陀去世五百年后,北西印度(现今的巴基斯坦)和中印度等地开始制作佛像。这一趋势可能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但根本上还是因为人们需要一个具体的祭拜对象。

后来,在大乘佛教时期,佛像的种类变得多样化。人们开始强调佛陀人格的某一特定面向,例如药师如来、弥勒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在日本受到欢迎的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等。这些形象可以说是无穷无尽地增加。

在日本,最初由朝鲜半岛传入的金铜佛像,很快被改为木制佛像。这种转变似乎与日本人独特的生命观有关。在当时,“木”、“毛”、“气”都被读作“け(ke)”,后来被提炼为“神”,即生命的体现。日本人或许认为,与其祭拜冷硬的金属,不如祭拜“宿有神灵”的木头。此外,佛像在刚传入日本时被视为“蕃神”(外来的神灵),于是人们毫不犹豫地模仿八百万神明,为不同主题制作了各种佛像。这种趋势甚至影响到了神明的形象,最终发展出了“神像”。

说到地藏菩萨,情况就更加微妙了。地藏菩萨最初被认为是守护儿童的象征,因此逐渐不再以菩萨形象制作,而是以比丘的形象出现。我们或许在地藏菩萨的形象中,隐约看到了已逝儿童的面影。

2021年5月,我访问了因海啸受灾严重的石卷大川小学。那里是七十多名孩子和十多位老师被吞噬的地方。在充满无以名状的特殊氛围的现场,我看到已经建立了简易祭坛,供奉着几座佛像,以及风车、玩具、零食和卒塔婆。我和当地的和尚跪在祭坛前诵经,突然觉得地藏菩萨的面容越来越像那些孩子们。

震后,各地开始制作许多地藏菩萨和佛像。这种制作和祭拜,或许正是难以用理性解释的“不得不为”的行为。无论是“媒介”还是“对象”,佛像在无言中注视着这些“不得不祈祷”的人们,仿佛带着怜爱与温暖。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