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6 2.1折 28 九品

仅1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洪华 著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6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洪华 著
  •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2
  • 版次 1
  • ISBN 9787210043294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4页
  • 字数 280千字
【内容简介】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主要从文化视角,探寻20世纪20至40年代我国现代都市文化与现代派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理路。20世纪上半叶,摩登上海用她的光与色塑造了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徐迟、路易士、徐订、张爱玲等一群都市之子。他们是“敏感的都市人”,汲取了异域的熏香,开拓着文学的新潮,或用变幻的色彩和快速的节奏描绘都市的“风景线”和“狐步舞”,或通过都市浪漫的爱情和漂泊的人生探讨人性与爱的哲学,或在都市日常世俗的生活空间不经意地释放出苍凉的人生感受。都市的光与色激发了他们奇异的文学想象,他们也以其现代派艺术彰显出开放多元、追求创新的都市文化精神。
【作者简介】
李洪华,1971年生,江西瑞昌人,南昌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先后在各类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录】
导言

 一、“海派文化”概念的历史回顾

 二、“海派文化”的正名与“上海文化”的提出

 三、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四、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上海现代都市文化语境的形成与表征

 第一节 现代都市文化语境的形成

  一、上海文化的历史沿革

  二、租界的形成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畸形发展

  三、人口的迅速增长与现代都市文化语境的形成

 第二节 现代都市的生活空间与文化表征

  一、都市的外部公共空间及其文化表征

  二、都市的内部生活空间及其文化表征

 第三节 现代报刊的繁荣与文学商业空间的营造

  一、现代报刊与出版业的繁荣

  二、文学中心的南移与各路文人的会聚

  三、文学商业空间的营造

第二章 上海文化语境下的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

 第一节 “别求新声于异邦”:晚清至“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引进

  一、早期现代主义文化思想的引进

  二、“五四”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译介

  三、初期域外现代主义思潮译介的特点

 第二节 艺术的“融合”与“创化”:20年代后为至30年代的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

  一、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的进一步拓展

  二、域外现代派文学的译介与创作借鉴

  三、域外现代派文学的理论总结与转化

 第三节 扎根于现实的现代派诗学追求:抗战爆发后至40年代的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

  一、战争文化语境中现代派文学译介的弱化

  二、里尔克、艾略特、奥登等后期象征派的译介

  三、4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译介取向与

 “新诗现代化”追求

第三章 现代派杂志与上海文化精神

 第一节 《璎珞》、《无轨列车》、《新文艺》:初期的开放视野与先锋精神

  一、“上海文化精神”的形成与表征

  二、对域外文学的最初关注

  三、“方向内容没有一定的轨道”

  四、先锋的艺术追求与开放的文化视野

 第二节 《现代》:商业化的运作与现代性的追求

  一、商业性的动机与运作

  二、自由独立的话语空间

  三、“现代性”的阐说与“现代派”的结集

 第三节 《新诗》:融会与创新的进一步深化

  一、“融合南北”的气度

  二、翻译与创作的并举

  三、创作、理论与编排上的开拓创新

第四章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群体的文化身份

 第一节 都市文化语境中现代派群体的文化身份表征

  一、“文化身份”的阐释与现代派群体的都市文化身份

  二、现代派群体文化身份的先锋性表征

  三、现代派群体文化身份的商业性表征

 第二节 半殖民地文化语境中现代派群体的身份书写

  一、半殖民地都市文化语境

  二、西方文化想象中的女性形象

  三、新旧文化冲突中的男性形象

 第三节 政治文化语境中现代派群体的身份焦虑

  一、30年代上海的政治文化语境

  二、现代派群体的文化焦虑与身份危机

  三、现代派群体的疏散与殊途

第五章 左翼文化与现代派作家的文学选择

 第一节 上海文化语境与左翼文化思潮

  一、左翼文化产生的历史语境

  二、作为文化主潮的左翼文化运动

  三、左翼文化对30年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象征派诗歌创作的转变

  一、“异国的熏香”与“纯诗”的主张

  二、革命的“十字街头”与“诗歌的大众化

  三、左翼文化语境中象征派的上海想象

  四、象征派对左翼文化的不同回应

 第三节 从“同路人”到“第三种人”:现代派的路向选择与文学主张

  一、政治与文学上的同路人

  二、“第三种人”的文学主张与左翼的文化批判

  三、“理智与情感冲突中”的困惑

 第四节 从“马克思主义”到“自由主义”:左翼文化与徐讦的文学选择

  一、徐讦的“马克思主义时代

  二、左翼文化对徐讦文学创作的影响

  三、从“马克思主义”到“自由主义

第六章 上海文化语境与现代派作家的都市想象

 第一节 都市的“风景线”与“狐步舞”:新感觉派的都市想象

  一、大街、交通与都市新感觉

  二、舞厅、影院与现代派叙事

  三、女体修辞、商品消费与欲望象征

 第二节 都市的“现代生活”与“现代情绪”:现代诗派的都市审美

  一、“新的机械文明”与现代都市美学

  二、都市的多元形态与生活化审美

  三、都市的颓废与寂寞

 第三节 战争文化心理与战后都市乱相:九叶派的上海想象

  一、战争文化心理的形成与表征

  二、战后都市生活乱相的书写

  三、战争文化心理与九叶诗人的审美视野

 第四节 洋场与战场的双重面影:徐讦的上海想象

  一、战争背景下的都市想象

  二、《风萧萧》与《江湖行》:洋场与战场的双重变奏

  三、自觉的文化意识与执著的生命探询

 第五节 战争背景下的都市“传奇”:张爱玲的上海书写

  一、“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

  二、新旧杂糅的都市生活空间

  三、“沦陷”后的大街与“封锁”时的情感

  四、高压生活中的“上海气”与战争背景下的“荒凉感”

 结语 东西文化交融中的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一、上海文化的“现代性”与现代派文学的都市文化表征

  二、上海文化的“传统质”与现代派文学的传统文化表征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