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弗洛里斯•科恩(H. Floris Cohen)是荷兰有名科学史家,专门研究科学革命。他生于1946年,曾任莱顿布尔哈夫博物馆馆长(1975-1982),特温特大学科学史教授(1982-2001),2006年12月起任乌德勒支大学比较科学史教授。其代表作有:《量化音乐:科学革命第一阶段的音乐科学》(Quantifying Music:The Science of Music at the First Stage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1580-1650,1984)、《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Historiographical Inquiry,1994)、《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De herschepping van de wereld: Het ontstaan van de moderne natuurwetenschap verklaard,2007)、《近代科学如何产生:四种文明,一次17世纪的突破》(How Modern Science Came Into the World:Four Civilizations, One 17th Century Breakthrough,2010)等。 张卜天,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中世纪和近代科学思想史。精通科学史与哲学史翻译,译有近六十部著作。其译文优美流畅,广受读者好评。 主编推荐: 我国目前的科技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参照现代科学来讲述“英雄科学家”历史故事的水平上,似乎真正的科技史就是弄清楚科学家在何时、何地做出了何种理论或发明这样一些可以接近确定的内容,其他一概不必考虑,也不清楚还有哪些因素应该考虑。我们不仅需要知道个别科学家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更需要知道这些贡献有哪些哲学、宗教、社会背景,根植于何种土壤,其思想背后有何根本动力或张力,“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关系如何等等,只有透过这些内容,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方文明在现代的异军突起以及科学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更深刻地反思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对于目前的中国科技史界而言,优秀的编史学著作可能更有价值。本书则可以大大满足我们的这一需要,其如此丰富的内容令人大开眼界,目不暇接。它对各种观点的总结和分析极有价值,很好地综合了内史和外史因素,可以使我们熟悉科学革命的方方面面。相信中译本的出版必将大大拓展中国学术界的研究视野,提高我国西方科技史研究的起点。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