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技术基础
¥
16
4.4折
¥
36
八品
仅1件
作者李标庆 编;唐宝民;王文鼐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标庆 编;唐宝民;王文鼐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09
-
版次
1
-
ISBN
9787115093356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1页
-
字数
518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主要对电信部门建设和管理的各类电信网,包括数字电话网、分组交换网、DDN、帧中继网、ATM网和IP网,从网络的结构、接口、协议和组成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同时还介绍了网络同步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网络接入技术,并对电信网中的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电信网的基本技术,为从事网络设计、维护和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本书是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电信网规划、设计、维护和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 【目录】
-
第一章 电信网的类型 1
1.1 业务网 1
1.1.1 电话网 1
1.1.2 移动电话网 2
1.1.3 IP电话网 5
1.1.4 数据通信网 6
1.1.5 智能网 7
1.1.6 N-ISDN 10
1.1.7 B-ISDN 11
1.2 传送网 12
1.2.1 传输技术体制 12
1.2.2 SDH传送网 13
1.2.3 传送网的发展 15
1.3 支撑网 15
1.3.1 信令网 16
1.3.2 数字同步网 19
1.3.3 电信管理网 19
第二章 电信网的体系结构 20
2.1 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20
2.1.1 网络协议概述 20
2.1.2 网络协议的功能 20
2.2 OSI参考模型 25
2.2.1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和功能 25
2.2.2 OSI的协议数据单元 28
2.2.3 OSI的服务原语 28
2.2.4 OSI的应用服务单元 33
2.2.5 OSI的服务和协议 35
2.2.6 OSI参考模型在电信网中的应用 37
2.3 TCP/IP协议模型 40
2.3.1 TCP/IP协议模型概况 40
2.3.2 TCP/IP协议模型中各层的功能 40
2.4 IP宽带网的体系结构 42
2.4.1 IP宽带网体系结构的一般框架 43
2.4.2 IP网络的基本参考模型 44
2.4.3 IP网和电信网融合的体系结构 46
第三章 电话网 47
3.1 网络结构 47
3.1.1 层次结构 47
3.1.2 拓扑结构 48
3.1.3 等级结构 49
3.2 电话网的节点设备和信令系统 51
3.2.1 交换机的功能和组成 51
3.2.2 信令系统 52
3.3 路由选择 57
3.3.1 路由分类 57
3.3.2 固定等级制的选路 58
3.3.3 动态路由选择 58
3.4 传输规划 61
3.4.1 传输链路 62
3.4.2 传输损耗及其规划 62
3.4.3 误码损伤及其规划 65
第四章 分组交换网 69
4.1 分组交换原理 69
4.1.1 数据交换方式 69
4.1.2 数据报和虚电路 70
4.1.3 三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72
4.2 统计时分复用技术 73
4.3 物理层协议 75
4.4 数据链路控制 76
4.4.1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功能 76
4.4.2 滑动窗口协议 77
4.4.3 差错控制协议 78
4.4.4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78
4.5 X.25建议 84
4.5.1 X.25概述 84
4.5.2 X.25分组的类型和格式 84
4.5.3 X.25的虚电路服务 85
4.5.4 X.25的信息流控制 89
4.6 路由选择 89
4.6.1 路由选择方法 90
4.6.2 最短路径算法 94
4.7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97
4.8 我国的分组交换网 99
4.8.1 分组交换网的结构和组成 99
4.8.2 我国分组交换网的结构 100
4.8.3 DPN-100型分组交换机 100
第五章 数字数据网和帧中继网 106
5.1 数字数据网(DDN)概述 106
5.1.1 DDN的基本概念 106
5.1.2 DDN提供的业务 106
5.1.3 DDN的结构 107
5.1.4 我国的数字数据网 108
5.2 数字交叉连接 109
5.2.1 数字交叉连接原理 109
5.2.2 数字交叉连接设备的组成 111
5.3 数字数据网的复用和接口 112
5.3.1 DDN复用类型 112
5.3.2 X.50建议 115
5.3.3 DDN的数字接口 117
5.4 DDN的用户入网方式 119
5.5 帧中继概述 120
5.5.1 帧中继的特点 120
5.5.2 帧中继提供的业务 121
5.5.3 帧中继协议 122
5.6 帧中继的交换和控制 125
5.6.1 帧中继的交换和复用 125
5.6.2 帧中继控制及其参数 126
5.7 帧中继和其他网的互连 128
5.7.1 网络业务互连的方式 128
5.7.2 端口接入互通方式 128
5.7.3 两个PSPDN节点经由FR网络进行互连 128
第六章 ATM通信网 130
6.1 ATM网络的基本概念 130
6.1.1 ATM信元 130
6.1.2 ATM网络的一般通信过程 131
6.1.3 虚信道连接和虚通道连接 132
6.1.4 ATM交换技术 132
6.2 ATM的参考模型和协议 133
6.2.1 分层模型 133
6.2.2 多平面模型 136
6.2.3 ATM层的功能和协议 137
6.2.4 AAL层的功能和协议 141
6.3 ATM网络的性能 148
6.3.1 信元丢失 149
6.3.2 信元时延 151
6.4 ATM业务流量管理 151
6.4.1 基于连接的业务流量管理 152
6.4.2 基于逐个信元的管理 152
6.4.3 业务流量协定 153
第七章 因特网和IP电话 156
7.1 因特网的基本结构 156
7.1.1 基本术语 156
7.1.2 因特网的体系结构 156
7.1.3 因特网的分层结构 158
7.1.4 因特网的特性 158
7.2 TCP/IP协议简介 159
7.2.1 网间网协议(IP) 159
7.2.2 TCP和UDP 162
7.2.3 应用层协议 165
7.3 因特网的路由技术 168
7.3.1 链路状态路由 168
7.3.2 分层路由 169
7.3.3 因特网的路由协议 170
7.4 基于IP的电话 173
7.4.1 VoIP的配置 173
7.4.2 VoIP 网关与网闸 175
7.4.3 资源预留协议(RSVP) 178
第八章 网络同步技术 182
8.1 同步的基本概念 182
8.2 滑码及滑码率的计算 182
8.2.1 滑码的产生 182
8.2.2 滑码率的计算 184
8.2.3 滑码的影响 185
8.2.4 滑码率的分配 185
8.3 网同步的方法 186
8.4 同步网的时钟等级和时钟源 190
8.4.1 主从同步网时钟的等级 190
8.4.2 时钟信号源的产生 190
8.5 网同步的技术指标和要求 194
8.5.1 时钟的技术指标 194
8.5.2 基准时钟的定时特性 197
8.5.3 从节点时钟的定时特性 198
8.6 BITS及其在同步网中的应用 204
8.6.1 BITS的时钟供给范围 205
8.6.2 BITS的组成 206
8.7 同步网的规划和建设 208
8.7.1 全国同步网的规划 208
8.7.2 SDH传送网的同步规划 209
8.7.3 同步状态信息的应用 212
第九章 网络管理技术 215
9.1 TMN概述 215
9.1.1 TMN的基本概念 215
9.1.2 TMN的组成 215
9.1.3 TMN的功能结构 216
9.1.4 TMN的物理结构和接口 217
9.1.5 TMN管理功能的分层模型 219
9.1.6 TMN的管理功能 220
9.1.7 TMN的管理模型 221
9.2 TMN Q3接口及其协议 222
9.2.1 Q3接口的低层协议 223
9.2.2 Q3接口的高层协议 227
9.3 TMN的管理信息模型 231
9.3.1 管理信息模型概述 231
9.3.2 被管对象及其特性 232
9.3.3 被管对象类及它们的继承关系 234
9.3.4 被管对象实例的包含关系和命名 235
9.3.5 根据GDMO对被管对象的定义 236
9.3.6 管理信息库 240
9.4 数字传送网的管理 242
9.4.1 SDH管理网的结构 243
9.4.2 SDH嵌入控制信道(ECC)协议栈 244
9.4.3 SDH管理信息模型 246
9.4.4 传送网网管系统的开发 250
9.5 计算机互联网的管理 252
9.5.1 概述 252
9.5.2 SNMP协议 253
9.5.3 CMOT、SNMP和OSI管理协议的比较 254
第十章 网络接入技术 256
10.1 接入网的界定 256
10.1.1 接入网的位置和组成 256
10.1.2 接入网的功能 257
10.1.3 接入网的接口 258
10.1.4 接入网技术 258
10.2 V5接口及其协议 259
10.2.1 V5链路结构和时隙分配 260
10.2.2 V5.1接口的业务和功能 261
10.2.3 V5.2接口的扩展功能 261
10.2.4 V5接口的第二层 262
10.2.5 V5接口的第三层 263
10.2.6 保护协议 265
10.3 xDSL接入技术和系统 266
10.3.1 金属用户环路的结构 267
10.3.2 HDSL/SDSL接入技术 269
10.3.3 ADSL/VDSL接入技术 273
10.4 接入网管理的信息模型 280
10.4.1 接入网的功能体系结构 281
10.4.2 V5管理模型 282
第十一章 电信网分析 286
11.1 排队论基础 286
11.1.1 排队模型基本概念 286
11.1.2 泊松过程 287
11.1.3 M/M/l排队模型 288
11.1.4 M/M/m排队模型 290
11.2 电路交换网分析 291
11.2.1 呼损系统 291
11.2.2 溢呼系统 296
11.3 分组交换网分析 300
11.3.1 分组交换的特点 300
11.3.2 节点时延 301
11.3.3 端-端平均时延 302
11.3.4 分组交换的吞吐量 303
11.4 局域网随机访问性能分析 304
11.4.1 概述 304
11.4.2 坚持和非坚持CSMA方式 305
11.4.3 CSMA/CD方式 305
11.5 ATM网络分析 307
11.5.1 ATM业务流模型 307
11.5.2 ATM交换性能分析 309
11.6 电信网的可靠性 313
11.6.1 可靠性概述 313
11.6.2 电信网的可靠性 315
第十二章 电信网技术的新发展 318
12.1 IP主干网的组网技术 318
12.1.1 由ATM支持的IP技术 319
12.1.2 由SDH支持的IP技术 321
12.1.3 由DWDM支持的IP技术 323
12.1.4 宽带IP主干网的发展趋势 324
12.2 可编程网络技术 324
12.2.1 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 324
12.2.2 可编程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 325
12.2.3 可编程网络技术的功能 325
12.2.4 可编程网络模型 326
12.2.5 典型的可编程网络体系 32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