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说:苏东坡诗文里的故事 《苏轼传》《王安石传》作者崔铭全新力作 历史人物传记入门读物
  • 苏东坡说:苏东坡诗文里的故事 《苏轼传》《王安石传》作者崔铭全新力作 历史人物传记入门读物
  • 苏东坡说:苏东坡诗文里的故事 《苏轼传》《王安石传》作者崔铭全新力作 历史人物传记入门读物
  • 苏东坡说:苏东坡诗文里的故事 《苏轼传》《王安石传》作者崔铭全新力作 历史人物传记入门读物
  • 苏东坡说:苏东坡诗文里的故事 《苏轼传》《王安石传》作者崔铭全新力作 历史人物传记入门读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苏东坡说:苏东坡诗文里的故事 《苏轼传》《王安石传》作者崔铭全新力作 历史人物传记入门读物

9787505757844

52.8 8.8折 59.8 全新

库存599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崔铭,崔诗晨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57844

出版时间2024-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337页

定价59.8元

货号14521760

上书时间2024-05-17

阁帮书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宋史权威学者王水照弟子,畅销书《苏轼传》中国好书《王安石传》作者崔铭教授新作,用苏东坡第一人称口吻讲述苏东坡的一生,更好读,更生动、更有趣,是写给所有人的苏东坡入门读物。  ★苏东坡的诗文里藏着最好的生活观,治愈每一个当下的你我,人生顺时要读苏东坡,逆境时更要读读苏东坡。  ★随书附有极具收藏价值的山水文人画彩插,以及部分苏轼作品真迹。  ★内容价值高,取材于苏试作品,对校版本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苏轼诗集》(中华书局)与龙榆生校笺的《东坡乐府笺》权威可靠。       内容简介   一生大起大落,波澜曲折,却始终豁达乐观,他治愈、启迪、惠泽了无数人。如果感到焦虑、不安,就读一读苏东坡吧。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无论多难,都能让自己快乐。  这本书以苏东坡第一人称口吻讲述精彩纷呈的人生故事,更好读、更生动、更有趣,是写给所有人的苏东坡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崔铭:文学博士、传记作家、学者,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已出版《苏轼传》《欧阳修传》《王安石传》《张耒年谱及作品编年》《唐代诗歌选》《宋代诗词选》《15讲精读苏轼》《天才亦全才:文豪苏轼》等。其中《苏轼传》入选伯鸿书香奖“最受欢迎的20种苏东坡主题图书”,《王安石传》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  崔诗晨,文学硕士,上海市杨浦区国和中学教师。      目录   家族往事  高祖父拒学法术 祖父豁达不羁 外曾祖父的神异故事 外祖父的奇遇 父亲最珍爱的藏品 鸟鹊巢居的苏家庭院 结发妻子王弗   亲历故事  我的人生偶像 夜雨对床之约 钱塘六井 徐州抗洪救灾 遭遇乌台诗案 躬耕东坡 拯救弃婴 李委吹笛 庐山游记 神奇的圣散子 合浦遇险记 师友逸事  淡泊坦荡的王大年 墨竹大师文与可 虔州隐士钟子翼 与众不同的石幼安 用情专一的刘庭式 特立独行的方山子 名医庞安常 范景仁力劝仁宗立皇储 孟仰之仗义敢言 李公择分桃 病也怕狠人   人物杂记  见微知著的曹玮 武襄公狄青 万里传书的卓契顺 杭妓周韶 张士逊诓陷孔道辅 以杀人为乐的石普   书画琐记  传神记 画水记 戴嵩画牛   神奇梦境  梦中作祭春牛文 梦回故居 梦里杭州 石泉之梦 罗汉入梦 梦里梦外 王翊救鹿 王平甫梦游灵芝宫  民间传说  庸医误人 笔仙 子姑神的前世 天篆记 一个薄情寡义的商人 樊山故事   僧道传奇  奇人率子廉 三生石上旧精魂 道士徐问真 道士打铁   动物趣事  狡猾的老鼠 可爱的乌觜狗 聪明的乌鸦 河豚之死 弄巧成拙 老虎与婴儿   奇谈怪论  睡乡记 盲人识日 到处被鳖相公使坏 穷秀才谈志向 三个老人吹牛 桃符与艾草人吵架 海螺与蚌蛤的对话 眼睛和嘴巴的争论 说谎好累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家族往事    高祖父拒学法术  我的高祖父苏祐,生活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他年少时在成都认识了一个道士。一天,道士避开旁人,将他拉到一边,悄悄说:“你是个德行纯良的年轻人,我非常看好你。我有一个绝技,可以用药物变出各种东西。如今世道混乱,生存不易,掌握了这个独门绝技,就不用担心活不下去。” 道士随即便开始示范,用面粉变出了蜡烛。高祖父静静地看着,淡然一笑,说:“我不想学。” 道士十分惊讶,很是佩服,感叹道:“我一生云游天下,虽身怀绝技,却从没在人前显摆过,自以为德行修养超过常人。而你,面对这样一个可以名利双收的机会,居然能做到毫不动心,人格境界远胜于我。” 然后道士就走了,两人再也没见过。  祖父豁达不羁  我的祖父叫苏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祖籍大概是赵郡栾城。他的曾祖父叫苏,祖父叫苏祐,父亲叫苏杲。三世不仕,都乐善好施而不愿张扬。 祖父自幼豁达不羁,读书不求甚解。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只要稍有积蓄,就会大手大脚,或者是帮助他人,很快就花个精光,因此好多次陷入衣食不周的窘迫境地,但他从不后悔。等过一段时间有钱了,他便得意地说:“我就知道不会真的被钱财给困住。”于是更加不吝惜钱财了。年成不好的时候,他甚至把自家的田地卖掉,买粮食救济灾民。等到饥荒过去粮食丰收,有些得到他救济的人想把粮食还给他,他一律不收。他说:“是我自己愿意卖掉的,跟你们没有关系。”不管是了解他还是不了解他的人,祖父都能与他们敞开心扉,相交甚欢。有些心存不善的人欺负、侮辱他,祖父也从不报复。大家都不明白他怎么想的。 太宗淳化年间,王小波、李顺造反,围攻眉州城。当时祖父二十二岁,每天都拿着兵器在城楼上守卫。就在这时,我的曾祖父病逝,而叛军对眉州城的围困和攻击愈加紧急。城里的百姓都非常绝望,整日以泪洗面,觉得要活不下去了。我祖父则仿佛并非置身于围城之中,仍旧依照礼仪办理丧事,竭尽哀思。眉州城危在旦夕,曾祖母非常害怕,我祖父打起精神温言软语地安慰道:“母亲别担心,我相信朝廷一定不会放弃我们,这些叛军很快就会被打败。” 仁宗庆历年间,朝廷首次下令州郡创办学校。州里的读书人都十分兴奋,议论纷纷,认为朝廷将会在当地选拔一批才德之士担任学官,因此个个跃跃欲试,希望能获得这个机会。我祖父很不以为然,笑着说:“这不过是那些急功近利的官员的面子工程罢了!”并告诫家中子孙,不要跟别人竞争学官的位子。眉州官府的差役,一向残暴苛刻,如今要办官学,他们又多了一个弄权牟利的由头,眉州百姓因此受到更大的侵扰。我祖父深感不平,作诗讽刺。 我祖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苏澹,没有入仕为官,在祖父之前去世了;老二叫苏涣,通过进士考试步入仕途;老三就是我的父亲苏洵。我的伯父苏涣是一位非常尽职的好官,所到之处都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和称赞,离任之后,人们也常常思念他,有人将他与汉代的循吏相比。“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按照司马迁的解释,循吏的突出特点是奉职循理,也就是奉公守法,依循常情常理治理州郡,而不刻意彰显自己的威严。我伯父苏涣就是这样的官员。伯父担任阆州知州时,祖父曾去探望他,很高兴看到他把一切事务都计划、处理得十分妥善周到。祖父住在阆州的那些日子,也跟当地的父老乡亲以及读书人多有交流,发现他们都很喜欢我伯父。 祖父晚年喜欢写诗,才思敏捷,出口成诵,并不刻意追求技法的精工,只是将所思所感借诗歌加以表达。他一生写了数千首诗。 我听说,五代战乱以来,蜀地文化衰落,读书人越来越少。而且蜀人都有浓重的乡土情结,不愿意离乡做官。但祖父很有远见,想尽一切办法,让我的伯父苏涣读书成才。后来,我伯父考中进士,穿着官服回乡探亲,吸引无数父老乡亲前来围观,人人都为伯父感到骄傲,把他作为榜样,教育自家子弟。从此以后,眉山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了。不过,我的父亲苏洵却不爱读书,直到成年后,仍不通诗书,但祖父从来不管。亲戚邻里都为我父亲的前途担心,关切地询问祖父的想法,祖父也不回答。别人问得多了他就说:“这可是我的儿子,为何要忧虑他不学习?”后来,我父亲果然发愤学习,最终闻名于世。 这些事情都证明了我祖父是一个见识高超、目光远大的人,假如他年轻时有机会入仕做官,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就,可惜就这样埋没了!其实,古代也有许多贤人君子,虽然没有世俗的功名,但同样因人品才华出众而闻名于世。可见,我祖父不为世人所知,主要还是因为我们这些子孙后代没有将他的事迹告诉大家。所以我特意写下这篇文章,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他。   外曾祖父的神异故事  我的外曾祖父叫程仁霸,眉山县人。他为人仁慈宽厚,深受乡邻信赖。太祖乾德三年(965),宋军攻入成都,后蜀国主孟昶投降,蜀国灭亡,归服大宋。当时大乱初定,中原地区的士大夫都不愿来蜀地任职,朝廷决定选拔本地人担任官吏,外曾祖父被录用为眉州参军。 眉山县有个人因为偷挖别人的萝卜,被主人发现,双方争执推搡中,这个人不小心将主人刺死。这原本只是一桩民事纠纷导致的过失杀人案件,按照当时的法律,杀人者罪不至死。但眉山县尉为了邀功请赏,将这名犯人押送州府,谎称是自己抓捕的强盗,并且买通狱掾,将犯人屈打成招,在案卷上签字画押。太守升堂审案的那天,犯人坐在官厅外的走廊上等待提审,泪如雨下,衣衫尽湿。外曾祖父正好从旁走过,凭着自己的经验,知道这名犯人一定受了冤屈,于是大声对他说:“你受了冤枉,为什么不说出来?我为你申冤!”犯人果然连声高呼:“冤枉啊!冤枉啊!”之后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说了出来。提审时,外曾祖父向太守陈述了自己了解的事实,但县尉、狱掾极力争辩。经过两次提审,犯人最终还是被判处了死刑,外曾祖父也因此丢了官职。奇怪的是,随后不到一个月,县尉、狱掾竟相继暴病身亡。 三十多年后的一天,听说外曾祖父忽然大白天看见那个早已死去的犯人出现在自家的庭院,只见他跪倒在地,纳头便拜,说:“当年我死之后,向阎王诉说冤屈,阎王派小鬼将县尉和狱掾追捕归案,但二人都不肯认罪。阎王打算暂且将您召至地府,与他们对质,我叩头力争,说:‘不可因为我,使苏参军一家受此惊吓。’所以,此案悬而未决,一直等到今天。如今,您的阳寿已尽,我特意前来接您。您去地府对质之后,即可重新投胎为人。而且,将来您的子孙后代,皆可享长寿爵禄之福,满门皆是达官贵人。”外曾祖父把这件奇事详细告知了家人,从容沐浴,换好干净、正式的衣服,随后在睡梦中安详去世。 我小时候就听长辈说过这个故事。后来,我的外祖父程文应活到九十高龄。从我舅舅这一代开始,地位日益显贵,舅舅程濬也活到了八十五岁。我的表兄和表弟在仕途上都很有声望,同时担任监司一级官员的就有三人。我的外甥们读书做官,个个都有出息。而县尉、狱掾的后代则早已衰微殆尽。有人说,那个犯人为了报答恩德,不忍心在外曾祖父寿数未尽时打扰他的正常生活,这是很值得称道的。但是,这个案子悬而不决,几个当事人都迟迟不能重新投胎,恐怕也是地府阎王对县尉与狱掾的一种惩罚。   外祖父的奇遇  我的外祖父程公年少时游历京师,回家途中,正逢蜀地发生动乱,亲友隔绝,粮食、盘缠都已耗尽,困守旅舍,一筹莫展。这时,忽然有十六位僧人前来求见,说:“我们是您的老乡。”并且每人借给外祖父二百钱,使他得以摆脱困境。回家后,外祖父四处打听这十六位僧人,却始终没有找到。因此,他猜想:“这十六位法师,一定就是佛经上说的阿罗汉。”从此,他每年都会举行四次大型的供佛仪式,表达自己礼敬佛法的诚意。外祖父活到九十岁,一生总共举行了二百多次大型供佛仪式。   父亲最珍爱的藏品  我父亲一向物欲淡薄,日常生活中严肃恭谨,不苟言笑,但特别喜欢收藏名画。逢年过节,门人弟子想孝敬老师,都争相访求名画,希望博得老师展颜一笑。因此,父亲虽身为布衣,收藏之富却可与王公贵人相媲美。 长安的一座寺庙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藏经阁,是唐玄宗时期建造的。阁上四面都有门,八扇门板上装饰着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亲笔画,正面画的是菩萨,背面画的是天王,总共画了十六个人物。广明之乱时,这座寺庙遭到叛军焚毁。有位僧人在大火中将门板取下,仓皇出逃。但是八块门板实在太重,又有追兵在后,最后只带走了其中的四块。一路西奔,来到凤翔乌牙,寄居于当地的寺庙,并在那里终老。这四块画板存留在那座寺庙已经一百八十年,有人花十万钱购得,送给了我,我很高兴地接受了,但坚持将十万钱付给了他。我将这四块画板献给了父亲。从此,在父亲的百余件藏品中,这四块画板成为排名第一的珍宝。 英宗治平四年(1067),父亲在汴京去世。我们兄弟扶柩还乡,千里迢迢,也将这四块画板运回了故乡。免丧之后,我的僧人朋友惟简建议我将父亲最爱、最不忍舍弃的东西布施给寺庙,为父亲祈福。我想,自古至今收藏古墨名画、奇珍异宝者不计其数,但几乎无人能传三代以上。求之唯恐不及,藏之唯恐丢失,最后却很少有不被子孙卖掉的。所以,我决定将这四块画板捐给惟简所在的寺庙。惟简打算建造一座大阁来收藏,并将我父亲的画像画在大阁上。为此,我又捐献了二十分之一的建筑费用,预计明年冬天大阁便能建成。   鸟鹊巢居的苏家庭院  哲宗元祐四年(1089),我在杭州知州任上,听到一个颇有点神奇的故事,有位叫柯述(字仲常)的人,在担任漳州通判时,苦民之所苦,尽心尽力拯救饥荒,深得百姓拥戴。一天,两只喜鹊飞入官衙,筑巢栖息。柯述任满离职时,送别的人们发现,两只喜鹊竟也一路相送,似有依依惜别之意。这个故事,令我想起童年时代老家那座鸟雀巢居、幺凤翔集的庭院。 我家以前住在眉山县纱縠行,院子里长满了苍松、翠柏以及各种其他树木,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许多鸟雀都来这里筑巢、栖息。因为母亲天性善良,又信奉佛教,特别讨厌杀生,严禁家人捕鸟取卵,所以天长日久,来我家庭院安巢的鸟儿越来越多,而且都不怕人,鸟窝都筑在低矮的树枝上,小孩子可以俯身而视。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围在鸟窝边,小心翼翼地触摸热乎乎的鸟蛋,看毛茸茸嗷嗷待哺的初生小鸟,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除了那些寻常可见的鸟雀,在桐花盛开的日子,还有一种极为稀有的美丽鸟儿会来这里,它们的羽毛五彩斑斓,就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蜀地称为桐花凤,又叫幺凤。这种小鸟一点儿也不怕人,容易驯养。 我家庭院百鸟和鸣、幺凤来仪的景象被邻居们传为佳话,视为祥瑞。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只要我们仁厚慈悲,不怀凶暴、加害之心,鸟雀虽是异类,也能感知并信赖这份真心诚意。世路艰难,岂止是人所独有的感慨?所有生命的存在都很不容易。在远离人类的自然界,鸟雀无时不面临着蛇、鼠、狐狸,以及鸱、鸢等天敌的威胁,常如汪洋中的一叶小舟,孤立无援。倘若人类不伤害它们,自然是极愿与人亲近的。可见鸟雀筑巢不敢靠近人类,乃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天敌更加可怕。 《周易·中孚》卦辞曰:“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根据唐代学者孔颖达的阐释,“中孚”的意思是,柔内刚中,各得其所,和悦而谦逊,诚信发于内,则邦国化于外,就连万物之中至微至贱的豚和鱼也会一起受到感化。这正是为政者应有的用心和态度啊!漳州通判柯述就是这样一个至诚而不虚浮的官吏,不愧为古之循吏。他在漳州挽救了无数民众的性命,这份仁心厚德甚至引得双鹊来巢,它们虽不会人的言语,但整日喳喳欢鸣,生动地表明了善恶以类相感相召的道理。   结发妻子王弗  我的太太王弗,出生在眉州青神县一个书香之家,她的父亲王方是乡贡进士。王弗十六岁那年嫁给我,第二年生下了我们的儿子苏迈。她为人谨慎而端庄,无论是出嫁前侍奉自己的父母,还是出嫁后侍奉公公婆婆,都十分细致周到,邻里乡亲对她赞不绝口。 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女孩子基本上都只是学习做家务和女红。但我岳父很开明,所以王弗从小读书识字,博览群书。不过,刚结婚时我可一点也不知道,因为她从来没跟人提起过。当然,我也注意到,每当我诵读诗书,她就会拿着针线活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着,整天都不离开。但我压根也没想过,其实她都懂。直到有一天,我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卡壳了,怎么也想不起下一句。这时,王弗在旁轻轻地提示了一句。这轻轻的一句,犹如巨雷惊梦,令我大吃一惊。我连忙站起身来,拉着她的手,指着满屋子的书逐一考问,王弗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想不到她竟然如此聪慧颖悟,却又如此沉静内敛!实在是太令我惊喜了! 仁宗嘉祐六年(1061),我步入仕途,第一次离开父亲和弟弟,前往凤翔任职,王弗带着两岁的儿子苏迈跟我一同前往。我们在凤翔的寓所,后院有一株古柳。天寒地冻的时候,皑皑白雪覆盖着整个院落。奇怪的是,古柳旁有块一尺见方的地面,竟然片雪不积。雪晴后,那块地面隆起了好几寸。我猜想是古人藏丹药的地方。道教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得道成仙,长生不老。道教的修炼术有外丹与内丹之分,丹药便是外丹,又叫金丹,是以丹砂、铅、汞、云母等矿石为原料,在炉鼎中烧炼而成的。丹药难以炼成,而且服用的剂量和方法也很有讲究,稍有差池,便会中毒身亡。在古代的记载中,因服用丹药而重病不治的例子非常多,而得道成仙却始终只是传说。尽管如此,千百年来,仍然有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尝试。我对道教修炼之术很感兴趣,读过不少道教书,只是没有条件和机会炼丹。根据从书本上读到的一些知识,我推测院子里那个隆起的土包下面,很有可能就是古人炼成的丹药。因为丹药性热,雪落在上面便会融化,而且丹药有很强的生发力,所以使地面隆起。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决定挖开地面,一探究竟。 王弗阻止了我,她说:“假如母亲还健在的话,她一定不会同意你的做法。” 当年我家租住在眉山纱縠行,家里有块地面突然塌陷,露出一个大瓮,上面盖着一块乌木板。我母亲连忙叫用人用土将大瓮埋起来,谁也不许挖。乡邻们都说,里面一定有前人收藏的宝物。但母亲不为所动,她坚持认为家里每一笔财富都必须清清白白,不应该抱着这种发意外之财的想法。现在王弗提起这件往事,令我感到非常惭愧,立即听从她的劝告,放弃了挖掘的想法。 我这个人,性格直率,没什么城府,无论是玉皇大帝还是叫花子,都可以玩到一块。所以我的朋友很多,但也没少被人坑。王弗的谨慎、内敛,正好跟我形成最佳互补。虽然结婚已经六七年,但我俩还是第一次离开长辈、离开大家庭单独面对生活。王弗非常了解我的性格,所以特别留意我在外面的日常行事,时常引用我父亲的话提醒我,唯恐我有所失误,吃亏上当。她说:“你离开父亲远了,凡事没有人指点,不可不慎重。” 每当有人来我家拜访,王弗便悄悄站在屏风后面听我们谈话。等客人走了之后,她会跟我分析、讨论。有的人说话态度游移,从不明确表露自己的观点,王弗说:“这个人说话模棱两可,总在暗暗揣摩你的意思,和他说话就是浪费时间。” 有的人想和我交朋友,第一次见面就显得特别亲密,王弗分析道:“这种人的交情恐怕不会长久,来得快,去得也快。” 她的这些观察和分析,事后往往都能得到证实。   查看全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