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水陆画版画册页
¥
380000
八五品
仅1件
尺寸36 × 18 × 0.5 cm
上书时间2024-12-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水陆画版画册页,罕见宋代宋体字祈愿文。
封面尺寸:长:36cm,宽:18.5cm, 四开,8页。
全册有七幅单页木刻水陆画版画加一页愿文组成,麻纸质,佚名,封面和封底和背面用淡青色绫布裱装,硬板纸做胎,封面标题:佛光普照。尾页是宋体字祈愿文,落款为重和二年四月初八日。(注:四月初八是佛诞节,是释迦牟尼诞辰的日子,佛教界通常在这个日子举办法会,佛浴和行像纪念活动,该传统从2000多年前佛教传入中国就流传至今)纸质较粗,未捣碎的黄色桑或楮树外皮依稀可见,纸面有一股墨香。
说到水陆画,就涉及到水陆法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水陆斋"、"慈悲会”,全称"法界圣凡才陆普度大斋胜会”,是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是中国宗教活动中最隆重、规模最盛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种仪式。水陆画是随着水陆法会的产生而出现,是寺院或私人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宗教画,是举办水陆法会不可缺少的圣物之一,水陆法会源于印度,在我国的南朝梁武帝时就已有,盛行于唐宋,流传至元、明、清,清末衰落,民国初年趋于消亡,现在又现重起之势。水陆画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说,但学界普遍认为应不早于唐代。依附于水陆法会的水陆画始见于晚唐、五代,并逐渐形成体系。水陆画大多采用工笔重彩画法,用矿物质颜料绘成,勾勒、渲染十分细腻,毫发入微,工稳谨严,即便是衣服上细小的图案纹样都画得十分精致,用色丰富,敷彩浓重,富丽堂皇。目前市场所见水陆画多为清中晚期之物,清早期的不多,明代的一般较少,元代已是稀有,宋代未见。
水陆画的表现形式有水陆帧画,水陆壁画。水陆浮雕,水陆版画,水陆版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帧画,一种是图册。帧画式即先用制作版画的方法,印出人物的线条,然后用绘画的方法描金敷色。再装裱成可以悬挂的帧画,图册式水陆版画,即用版画的方法印制的黑白水陆画图册。其面积小,如同线装书的开本,如郑振铎先生收集,现藏北京图书馆刻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水陆道场神鬼图像》。许多水陆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比如吴道子、顾恺之等著名画家都曾经画过水陆画。不过遗憾的是,由于水陆画大多没有落款,所以很难辨别一幅水陆画到底出自谁人之手。水陆画以朝拜主尊、罗列诸神为主要内容,绘画题材离不开佛、道、儒三教的诸佛菩萨、各方神道、人间社会各色人物等,而最早出现的这类图像应是吴道子画的《五圣朝元图》,现在流传的宋《朝元仙仗图》、《八十七神仙卷》、《朝真图》、《朝会图》、、《五岳朝真图》、《老子过流沙图》、《五岳朝真图》、《九皇图》、《二十四化真人像》、《五星图》、《老人星图》、《太无先生像》等都是此画的部分粉本,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吴道子遗风。水路画是佛,道、儒三教题材内容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创作,是中国历史画卷园地中的一朵盛开的奇葩。2014年中国古代水陆画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人类古代绘画的精髓画种。
该册页裱有七幅版画,均是老百姓信奉的佛,神,仙,菩萨,人物镂刻细致精美,画面栩栩如生,有几幅版画“天衣飞杨,满壁风动”,具有“吴带当风”的唐画风格和艺术感染力,北京大学艺术系主任李松教授看了照片后分析认为“是难得的古代版画珍品,可能与水陆画有关”。这就说明这本画册的性质和作用特指水陆画,从目前河北石家庄毗卢寺,山西稷山青龙寺等省古寺庙保存的元明清水陆画壁画对比,有几幅与之相同或相似,证明这本册页版画确实是水陆画,确切地说是水陆画诸品种中非常少见的一种,另外从画的内容,画风,画技等方面比较,也符合水陆画的特征。它制作于北宋重和二年,可以说是目前可见到的最早的版画水陆画,也可以说是目前可见到的最早的水陆画实物,而且其版画水平非常高超,非一流宗教画家和刻工莫属,甚至超越宋版古籍插图版画水平。更值的研究的是那页发愿文,所刻字体笔划稍显钝拙,略呈板滞,边缘不够整齐,字体结构不整,字位歪斜,如万字,蕃字,同横粗细不均,字行排列不整,同字不同形,如日字,明显为不同人所刻,同字粗细不同,如年字,这些细节显然具有泥活字印刷特点。北宋中期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升所发明泥活字,元代王祯又用木活字排印了《农书》,但均未见存本,据记载,现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说,至今尚未发现可以确认的宋元时期的汉文活字印本。这页泥活字印刷祈愿文为汉文字,而且显然比《大方广佛华严经》更早。
旅美学者金岷彬(现居普林斯顿)在其论文《古代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术》中有以下论述:“宗教的发愿经文,受到民间底层发愿者的财力限制,多半不可能印数很大,这为活字印刷提供了市场的需求。1965-年浙江温州白象寺塔里发现的《无量寿佛经》就是泥活字印刷品”。基于对活字印刷术的分析,金岷彬认为,”今后在中原地域的考古里可能发现的宋元活字印刷品,非书籍形式的印品可能性比书籍的可能性更大些,“该非书籍形式的册页印品恰巧印证了这一论点。
该页发愿文另一珍贵之处是它打破了学术界有些专家认为北宋字体只有颜柳欧三种唐楷,没有方方正正宋体字的说法,再次证明宋体不是如日本人所说出现在明中期,其实在北宋晚期的大量经文和政府公文中确确实实出现了宋体字,尤其是大标题,只不过这种宋体字与明中期的宋体字有很大的区别,不是所有字都横细竖粗,也不是扁长形,有些字体结构还不是很规正,该本册页愿文再次证明北宋已出现宋体字。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此版画册页是否为到代真品。首先必须看到,水陆画作为一类宗教类古画,因重彩重墨,又无落款,在重名家水墨画的画界一直不登大雅之堂,由此带来的最好效果就是几无膺品,其次,北宋重和年号仅存两年,实际时间就是从1118年11月到1119年2月几个月,留存于世的有这个纪年的文物几乎罕见,画作更是没有,用此年号造假无任何意义,也赢不到市场可信度。第三,撇开水陆画不谈,作为版画就更没有制假的价值,现在的版画除了在画院作为基础课有些价值,在艺术品市场,除了大名家,几乎无立足之地,毫无造假获利空间。第四,无可讳言,作为印刷品,现在也免不了造假之害,但造假物都是拍卖高价之品,内容都采用复印之术,纸张无一不是用茶水,烟熏做旧,而所用纸质都是现代或近代纸质,该版画册页,首先不是目前公认的时髦高价之物,另外纸质为古代麻纸,纸面可见未捣碎的条状粗麻纤维,符合宋纸特征,宋纸制作工艺早已失传,为造假一本毫无市场吸引力的版画册页去重新研究宋纸制作流程工艺,去建造一个人工制作工场,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第五,再看册页外包的绫布,这是造假者忌碰之物,目前很少见到古代纺织品造假,因为出土纺织品非常脆弱,一碰就坏,传世古代纺织品织法和退色痕迹非常容易辨认,再说即使是真品,民间市场上也很少有人愿出高价购买。本册页外包绫布,封面和封底与空气接触面原青色已退为青白色,夹在册页里面的面料除靠边缘的退色较多外,靠里的因为与空气氧化程度低,退色程度明显弱于封面和封底,绫布折皱处有多处出现自然断裂,这就充分证明册页外包纺织品是有很长年代的,不是新的作旧的。最后,从册页制作看,自唐时,即有人把长幅画卷切割、装裱成单幅叶子,又因叶子久翻易乱不便保存,进而装潢成册,人称为“页册”,唐宋以来,各代的书画集藏者,将一些零散的单件式手札、团扇、折扇类书画小品,分门别类地集中改装成册页,所以,现存的明清以前的册页,除了少数敦煌实物以外,几乎都不是原装册页。该册页是先制作单页版画,然后再制作册页,虽然制作粗糙,但可以说是最早的原装册页,与明清或现代册页制作方法明显不同,明清时的原装成本册页,多是预先装裱制作成册,后作书画,这也是现在的造假册页的制作方法。
所以,可以确定地下结论,该水陆画版画册页就是北宋到代真品,是北宋重和二年某寺庙为举行水陆法会,由信徒出资请名画家和雕版工匠绘制佛神版画,再请当时民间已存在的活字印刷作坊印制发愿文,然后将这些单页的水路画和愿文贴在纸板上用绫布包装组合成册页,便于信徒携带,收藏和朝拜。这里须要说明,因为民间活字印刷基本采用刚发明的容易雕刻的统一的宋字体,但宋字体雕刻和印刷技术不过关,印刷效果不整齐,不美观,宋代上档次的正规书籍印刷大都不接受此新工艺,仍采用欧颜柳唐楷雕版印刷,造成目前流存的宋版古籍几乎无一有活字印刷宋字体,正如学者金岷彬所说,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的服务对象在当时只能是非官方非文人的民间印刷品,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寺庙为举行宗教活动而需要的宗教印刷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