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明代紫砂壶上出现汉字系少数民族古文字,保真品
  • 一把明代紫砂壶上出现汉字系少数民族古文字,保真品
  • 一把明代紫砂壶上出现汉字系少数民族古文字,保真品
  • 一把明代紫砂壶上出现汉字系少数民族古文字,保真品
  • 一把明代紫砂壶上出现汉字系少数民族古文字,保真品
  • 一把明代紫砂壶上出现汉字系少数民族古文字,保真品
  • 一把明代紫砂壶上出现汉字系少数民族古文字,保真品
  • 一把明代紫砂壶上出现汉字系少数民族古文字,保真品
  • 一把明代紫砂壶上出现汉字系少数民族古文字,保真品
  • 一把明代紫砂壶上出现汉字系少数民族古文字,保真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把明代紫砂壶上出现汉字系少数民族古文字,保真品

3800000 九五品

仅1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尺寸20 × 15.3 × 13 cm

上书时间2020-05-0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一把明代紫砂壶上出现汉字系少数民族古文字
   先介绍这把壶,该壶尺寸长20cm,宽15.3cm,高13cm,容量700cc.重540g。该壶采用全手工拍筒身制作,壶身呈扁圆鼓状,壶流微曲三弯,流下部较粗大,流上部位较细,耳形壶把,上端明显粗于下端,壶盖以壶钮为中心,贴塑六瓣莲花纹,花叶边缘模押印回形纹装饰,这里多说两句,2003年在马来西亚外六海里深海打捞出水的明代天启年间(约1625年)沉没的万历号船上紫砂壶残件中一个壶盖以珠钮为中心,贴饰十二棱的星形泥片,上面并押印一圈连续涡纹,也是类似贴塑押印工艺,它是确定的出自明代万历的一把紫砂壶,1984年无锡甘露乡明代崇祯二年华师伊夫妇墓出土的一把大彬款如意纹盖三足壶,也是在壶盖以钮为中心贴塑吉祥纹工艺,只是没有押印纹,可以说,在壶盖以壶钮为中心贴塑一圈柿蒂纹或莲花纹泥片是明末紫砂壶的一大特征,是典型的晚明风格,江南一些明末出土的紫砂器和宜兴窑址出土的残器和海捞残器皆可见到这种晚明特征的紫砂器。壶盖中心竖起的壶钮为宝珠型花蕾,整个造型为一朵莲花,配合壶内茶水,很适合用出自“法华经”的诗句“不染世间法,如莲花在水”来形容,壶颈,壶嘴口沿处也是模押印回形纹装饰,壶肩上模押印一圈祥云如意纹装饰。三足鼎立,从工艺上看,采用手制、捶片、包身筒成形,壶内未作修饰,内底片与壶身镶接部有做壶时挤出的一圈泥条,壶内壁身筒连接处看到凸起条痕,独孔,壶盖为双层饼盖(注:1987晋城大阳镇陡坡村一座石砌明代古墓出土的一件时大彬紫砂壶也是双层饼盖,现藏晋城市博物馆),壶外底部有刀刻落款,壶盖和壶身上分别用刀刻楷体铭文,刀功稚拙而有力,刻泥较深,且只能直来直去,无法熟练转弯,有的刻痕边不光滑,明显为竹刀刻。该壶制作泥料为老团泥,粗砂,颗粒明显,肉眼能看到白砂,黑砂,鹅黄色砂,红砂等大小不一五彩云母、石英, 正如明人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所提“银砂闪点”,“周身珠粒隐隐”。砂粒也叫梨皮点不平均现于胎面,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胎面凹凸不平程度也不一.从外观包浆使用痕迹可看出,壶胎不是紫砂黑料,而是老团泥,因团泥较粗,外观较差,成胎刻字后在胎面涂抹了一层浅黑色陶衣(化妆土),然后再涂一层较亮黑涂料,(注,这种制作工艺只是在紫砂壶早期紫料较粗才出现过,后来随着泥料挖掘和炼制水平的提高而逐渐被淘汰),壶外观总体呈淡墨黑色,盖内也可见明显双层墨色涂痕,因长期抚摸擦洗使用,大部分外层黑料已被磨去露出团泥胎骨色,不易抚摸到的地方仍保留较亮黑色,因用壶者通常是右手持壶,壶身靠持壶者一侧壶面黑料磨损较另一侧更加明显,也说明这把壶的使用痕迹非常明显。这种在紫砂粗胎上涂黑颜料以求美观的工艺在宜兴早就存在,紫砂壶收藏家沙志明收藏的一件南宋紫砂涂黑颜料酒注就为一证,还有宋代出现的宜均陶,都是在紫砂器上涂颜色料,香港博物馆藏43把顶级“老紫砂壶”中一件明代徐友泉款黑皮泛砂紫砂异兽印泥盒所采用的是和这把壶相同的涂黑工艺。该壶尽管胎料粗糙,但做功精致考究,器型规正质朴,古拙大气,器宇轩昂,呈现出圆,稳,匀,正,祥的视觉美感和精,气,神具佳的经典老壶韵味,特别是莲花造型的壶盖,彰显庄重圣洁的佛教色彩,充满吉祥之气。该壶包浆自然老气,壶内底周围有一圈因长期不用而干裂翘起的老茶垢斑迹,使用痕迹明显。从泥料,制作工艺,制型器型等特征上看具有明晚期紫砂壶粗大笨特征和明代万历时大彬独创的紫砂壶打身筒成型工艺早期特征,是一件虽属早期紫砂圆器但已整体形制完备,制作技巧成熟,具有艺术美感的明晚期紫砂工艺品佳作。
    以上都只是谈这把紫砂壶的材料特征,工艺特征和时代特征,也许只要对明代紫砂壶有深入研究的人对此都不觉奇怪,而真正吸人眼球的是这把壶的神奇的铭文和它背后的故事。
   壶身一周从右向左刻两行具有浓厚古韵的楷书铭文,铭文为刀刻,而且不是像其它紫砂壶上竖刻铭文,是横刻,规矩工整,不是我们通常所见反映诗茶文化的对称的诗文佳句,而是古涩难懂且字数不相等,词意不对称的两句话,其中少部分汉字可读可理解,如“精心”,“用心品之”,“慕蓉白”等,但大部分类似汉字不识,整体意思难解,从两句文字不对称角度分析,以及对不识类汉字,几经翻查明清字典和古代文字资料,仍无法破译看,肯定不是说文解字中的死亡的古汉字,那么,对整个铭文唯一的理解就是汉字与一种失传的少数民族类汉古文字的混用文字,和北宋时期辽,西夏,金推行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女真文字可能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和日本文字汉和兼的特征相似。
   这个汉字系少数民族古文字与西夏文字,契丹文字,女真文字最大不同的特点是里面混用了保留汉字原意的部分汉字,如“精心”,“用心品之”。另一特点是借用了一些简单笔划汉字,如“上”,“平”,“玉”,“了”,“甬”等,可能是只用其音,但字意已改。第三个特征是创造了新字,但新字的结构与笔划特征与西夏,契丹,女真文字明显不同,非常类似汉字。陆锡兴先生在《汉字传播史》提到,中国有不少民族在创制自己的文字的时候采取了和日本类似的策略,部分完全借用汉字的音和义,部分借用汉字表意但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发音,部分借用汉字的读音却表达内部的意思,最后部分则改造甚至自造一些新的字来表达汉语里没有的意义。瑶族、侗族、壮族,越南、日本,基本上都符合上述的例子。比较特殊的是西夏文和契丹文。这把紫砂壶上的铭文就属于这类少数民族古文字,但到底是那个古代少数民族文字,无从考证,中国目前已发现并考证的古代少数民族文字有40多种,还有十多种已发现但无法考证的少数民族古文字,这把紫砂壶上的铭文应该属于后一种。
    铭文落款为慕蓉白,壶盖上按逆时针顺序刻有“平上率(也许不是率)金玉福玉平金开武用心品之”一圈铭文,隐隐约约可看出此壶是为纪念本家族或本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耀而专门定制,以留作后人纪念。壶盖上铭文“用心品之”四个汉字特别醒目和令人揣摩,即然要用心来品,铭文背后肯定蕴含深刻的背景和含意,当然,铭文也就不能让你轻易读懂,也就是说这段古涩难懂的铭文是主人刻意为之。看来主人不是不懂汉语,为什么不能用汉语直表其意,是否主人处在当年的形势下有难言之隐还是背后隐藏其它原因?不得而知。
   剖析铭文的突破口是铭文的落款慕容白,我们知道“慕容”不只是一个姓氏,它还是历史上鲜卑族的第一大姓,这把壶的定制者慕蓉白是鲜卑族后裔无疑,历史上确实出现过鲜卑文字,它是北魏时期鲜卑族汉化后为保留自身民族意识而创制的借用汉字和一些类似汉字的字体混合的文字,虽然鲜卑族作为单一民族早已远去,但这些语言文字在他们的后裔中不能说或多或少没有留存或被演化使用,就象现在山西人和蒙西人中的鲜卑族后裔语言中还有许多汉语无法解释的助词,宋代出现的西夏文在明代还有人在用,这把壶所刻铭文是否符合鲜卑文字特征,也就是说,这把壶上所刻铭文是否具有明末清初鲜卑族后裔所用演化了的鲜卑文字的可能性,非常值得商榷。鲜卑文字有一个重要特征是用汉字拼写表示鲜卑语,如用可汗表达皇帝,可孙为皇后,莫贺为父,用拓跋表示元等,以及在史书中大量出现的用汉字注音的鲜卑族人名和地名,甚至不排除用多个汉字组成一个类汉字来表示鲜卑语,比如在鲜卑祖居大兴安岭嘎仙洞发现的1500年前北魏太武帝写的祝文,虽然都是汉语,但其中有一个类汉字无法解释,就是上面是少下面是兔那个字,说不定那就是一个鲜卑文字,这把壶上有多个类似用汉字组合的字,如从左向右排列天父天三个汉字组成的字,上面是元下面是亦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字等,上面是八下面是少组成的字,都具备鲜卑文字的特征。
    据说广东肈庆有一个自称是慕蓉鲜卑后裔的族群,从一千多人发展到五千多人,他们正努力寻找失传的祖先语言鲜卑语文字,并以鲜卑民族在中华历史上曾经辉煌为傲。由此可见,在明末清初民间尚存在鲜卑语文字不是没有可能性。
     历史上鲜卑族从东汉倔起,北魏兴盛并创制文字,到隋唐没落,据史书记载至少在官方曾经有许多用鲜卑语翻译书写的书籍,但无一页留存至今,至今也无发现用鲜卑语刻写的石碑铜钱或铭文等文物痕迹,可为什么能在翻越这么多朝代上千年后的明代晚期出现,这不能不说是一奇观,唯一能解释的就是鲜卑文字没有灭亡,它在鲜卑族后裔中被顽强的保存下来,并不断被演化,汉鲜互兼,汉字成分越来越多,但表达核心意思的成分还是古老的鲜卑字。但不管怎样,鲜卑文字最终还是难逃死亡文字的命运,也许当今已没人能破译它。就象对契丹文字的研究,经过长达一个世纪好几代人的研究探索,虽然400多个契丹文字中一半已被解读,但也仅有数十整句的意思被探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契丹小字大字内容还是个迷。
   这就是这把壶背后的故事,或许还只是初步发掘,或许还不太准确到位,但这把壶背后肯定有故事是确定的。
   真正的奇迹是一种神秘已绝迹的少数民族文字怎么会刻落在一把紫砂壶上,也正是这段铭文,让一件普通的茗茶之器得以作为纪念曾经有过的民族荣耀的载物和传家宝历经坎坷保存流传至今。一把紫砂壶能够与一个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少数民族后裔结下缘份,承载一段他们所自豪的荣耀,可以说在现今发现的所有明清老紫砂壶中绝无仅有。
   可以说,这把诞生于紫砂壶第一高峰期明末清初的莲纹盖三足紫砂壶,加上它上面神奇的少数民族古文字铭文,具备了真实性,艺术性,稀缺性的特征,其独一无二的珍贵价值远远超过一把虽有名匠落款但缺乏考证的同时代紫砂壶。
  联系:康先生1980512902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