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皇甫岗、吴国华 编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3-5
上书时间2025-0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皇甫岗、吴国华 编
-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6
-
版次
1
-
ISBN
9787502849405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6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新型城镇化防震减灾》是中国地震局重大研究课题——防震减灾融合式发展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从防震减灾融合式发展理念入手,通过回顾国内城镇化建设的历程,总结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和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对比分析国内外尤其是我国城市地震震害的类型、特点,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主要地震安全问题,提出了防震减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融合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
- 【目录】
-
第一篇 新型城镇化的防震减灾问题
第一章 以人为本——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建设历程和基本问题
一、城镇化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历程
三、传统城镇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三、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
第三节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决策
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三、新时代城市工作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四、加快棚户区改造
第二章 他山之石——国外城市化与防震减灾
第一节 美国城市化与防震减灾的结合
一、美国城市化发展概况
二、美国城市化中的防震减灾实践
第二节 日本的城市化建设与防震减灾并举
一、日本城市化发展概况
二、日本城市化中的防震减灾实践
第三节 智利城镇化中防震减灾的主要举措
一、智利城市化发展概况
二、智利城市化中的防震减灾实践
第四节 国外城市化建设中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一、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
二、注重防震减灾规划制定
三、健全防震减灾组织体系
四、加大防震减灾投入
五、提高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
六、加大城市建设质量监管和责任追究
七、强化防震减灾宣传和演练
八、建设城市灾害信息共享系统
第三章 前车之鉴——城镇的典型地震灾害及特征
第一节 城市建筑抗震设防不到位震例
一、1976年唐山7.8级地震
二、2010年海地7.3级地震
三、2003年伊朗巴姆7.0级地震
第二节 建筑场地地基失效震例
一、1964年日本新渴7.5级地震
二、1985年墨西哥8.1级地震
第三节 生命线工程灾害震例
一、1995年日本阪神7.3级地震
二、1994年美国洛杉矶北岭6.7级地震
第四节 地震次生灾害震例
一、1923年日本关东7.9级大地震及地震火灾
二、1933年四川叠溪71/2级地震及堰塞湖水灾
三、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9.1级地震及海啸
四、2011年日本东北海9.0级地震及海啸与核泄漏
第五节 地震地质灾害震例
一、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地质灾害
二、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地质灾害
第六节 城市震灾的主要特点
一、灾害损失比GDP增长得更快
二、现代城市的地震易损性增大
三、城市抗灾能力依旧脆弱
四、生命线工程震害互相影响
五、工程灾害延伸到社会灾害
六、城市群地震灾害
第四章 居安思危——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震安全问题
第一节 防震减灾管理服务不到位
一、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
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三、公众的防震减灾科学素质问题
四、防震减灾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问题
第二节 城市地震灾害“防”的基础能力薄弱
一、城镇化过程中的科学规划问题
二、完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问题
第三节 城市地震灾害“抗”的减灾作用不强
一、厉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总体不高问题
二、建(构)筑物选址在不良场地问题
三、城镇生命线设施抗震能力脆弱问题
四、大地震发生后次生和衍生地震灾害严重问题
第四节 城市地震灾害“救”的体系建设不全
一、健全整合城乡各类地震应急体系和救援力量问题
二、完善地震应急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工作问题
三、城镇地震风险应对与救助问题
第二篇 防震减灾基本实践
第五章 栉风沐雨——防震减灾基本需求
第一节 政治需求
第二节 体制需求
第三节 震情需求
第六章 厚积薄发——防震减灾基本思路
第一节 防震减灾发展历程简述
一、起步初创阶段(1949~1966年)
二、探索反思阶段(1966~1987年)
三、综合防御阶段(1988~2011年)
四、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以来)
第二节 防震减灾工作方针
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
二、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指导思想
三、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思路
第三节 防震减灾基本问题
一、防震减灾基本问题的提出
二、防震减灾基本问题的解决途径
第四节 防震减灾融合式发展战略要求和主体任务
一、战略要求
二、主体任务
三、基本途径
四、动力保障
第七章 相得益彰——防震减灾基本任务
第一节 地震监测预报
一、地震监测
二、五大监测台网和网络
三、地震预测预报
第二节 地震灾害预防
一、建立震灾预防法制体系
二、健全震灾预防工作体系
三、完善震灾预防工作监管机制
四、拓展震灾预防公共服务
第三节 地震应急救援
一、震前和平时应急工作准备
二、震时和震后应急救援行动
第四节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
一、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
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三、地震灾害现场的清理与保护
四、地震灾害善后处理
第五节 地震科技创新工程
一、“透明地壳”计划
二、“解剖地震”计划
三、“韧性城乡”计划
四、“智慧服务”计划
第三篇 新型城镇化的防震减灾措施
第八章 防患于未然——夯实“防”的基础
第一节 夯实地震监测基础
一、完善地震监测台网
二、加强地震预警能力建设
三、保护地震观测环境
四、拓展地震监测公共服务
五、提高地震仪器研制能力
第二节 提升地震预测水平
一、顺应地震预测属性
二、地震预测探索
第三节 科学城镇选址
一、活断层探测
二、地震小区划
三、不同需求的地震安全服务
第四节 地震灾害风险管理
一、地震灾害风险
二、地震风险评估
三、规避重大风险
四、降低工程风险
五、风险转移
第五节 、拓展防震减灾宣传
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二、防震减灾示范工程
第九章 四两拨千斤——强化“抗”的手段
第一节 完善抗震设防法规体系
一、加强抗震设防法规体系顶层设计
二、健全层级完备相互协调的抗震设防法规体系
三、完善依法履职监管有力的部门规章
四、编制科学实用的韧性城市建设规划
第二节 加强抗震设防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一、健全国家抗震设防标准体系
二、推进行业抗震设防标准体系建设
三、发展地方抗震设防技术标准体系
第三节 规范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
一、准确认识地震安全性评价
二、严格执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法规制度
三、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
第四节 大力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
一、科学看待减隔震技术
二、实践应用减隔震技术
三、推广减隔震技术手段
四、致力发展抗震技术
第五节 科学开展抗震性能鉴定
一、重视抗震性能鉴定作用
二、严格抗震性能鉴定规程
三、加固设计建筑结构主要方法
四、加强抗震性能鉴定成果应用
第六节 强化抗震设防监督检查
一、组建专业队伍
二、推进依法行政
三、注重执法效能
四、借鉴监管案例
第十章 平战结合——健全“救”的体系
第一节 地震应急预案与响应
一、完善预案
二、应急指挥体系
三、灾情搜集与报送
第二节 地震救援力量
一、救援队建设
二、志愿者队伍建设
三、地震应急宣传与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建设
第三节 地震应急保障条件
一、避难场所建设
二、应急物资储备
三、应急智慧服务
结束语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