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权利思想研究:以占有、劳动、分配为视角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马克思权利思想研究:以占有、劳动、分配为视角

114.88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樊晓磊 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

版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0

月逐舟行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樊晓磊 著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10
  • 版次 1
  • ISBN 9787511868046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5页
  • 字数 21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原法学文库
【内容简介】
  过去马克思权利思想的研究惯于遵循一种追求权利概念厘定的研究思路,并且为了实现一种相对精确的概念界定,或者以早期马克思的理性自由为切入点,或者以后期马克思现实物质利益和经济基础的视角为基本立场,或者从权利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意志和意识形态来进行权利的定位,又或者是上述所有思想的一种综合。这种研究思路一方面有利于在形式上和其他非马克思或非马克思主义的权利理论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马克思权利内涵的揭示确立一种直接的、清晰的规范性思路。但是,这种思路基于对马克思权利概念的预判,实际上,造成了对马克思权利思想的部分错误理解,特别是不能深刻揭示马克思从生产关系视角对权利的批判和建设。结果,不仅割裂了马克思权利思想和作为依据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导致不能理解马克思权利思想以主客体关系的本体论思考、对传统权利理论形成的继承和超越,进而忽略了其思想中对权利概念基本属性的某些重要阐释。本书研究主要的目标,就在于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忠实解读,站在马克思整体社会理论的框架之下,发掘生产关系问题在马克思权利思想中的逻辑价值,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权利问题的正确认知,去思考和反思一般权利概念的基本的、以人为依归的属性。
【作者简介】
樊晓磊,河南鲁山人,1979年5月出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讲师,西南政法大学(2010级)法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法学、法社会学、经济法基础理论。已有成果:“马克思主义法学正义观的多元视角”,载《法学杂志》;“霍贝尔法人类学的方法论转向”,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权利平等的限度——国家所有权立法目标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经济研究导刊》;“从‘权力清单’看政府行为的进与退”,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参与撰写付子堂主编的《文本与实践》的第二部分,等等。2012年主持完成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法治背景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研究”,2012年主持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公民参与’视野中的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2014年主持立项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中原经济区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法治化研究”。
【目录】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权利思想史中的主体问题

一、表达个体的主观权利

(一)权利思想的产生

(二)从“客观性权利”到主观权利

二、权利的生产关系批判

(一)权利以自由为表现形式

(二)权利是立法者的利益

(三)权利根源于生产关系

三、两个悖论

(一)权利是个体的还是公共的

(二)是权利消亡还是权利实现

第二章权利与占有

第一节占有是权利的自我肯定

一、占有与所有的分离

二、基于“身份政治”的占有

三、理性主体的积极占有

第二节所有制是权利的否定形式

一、资本占有之批判

二、联合的社会占有

三、权利解放与占有形式的变迁

第三节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权利政治

一、政治如何表达权利

二、所有制与所有权:权利的政治限度

三、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权利意愿

四、方法:规范与反规范

第三章权利与劳动

第一节劳动规定权利

一、劳动是身份义务

(一)政治的附属品

(二)作为宗教义务和世俗义务的劳动

二、劳动是财富源泉

三、劳动是自我实现

第二节异化劳动否定权利

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二、劳动二重性和剩余价值

三、资本统治劳动

第三节自觉劳动重建权利

一、权利的衡量尺度:无差别的劳动

二、权利的供求规律:无差别的需求

三、“自觉”的权利哲学

第四章权利与分配

第一节平等分配:权利平等的表达

一、分配不平等的权利哲学

(一)不均等分配滋生权利意识

(二)身份权利和不平等分配

二、平等分配是权利平等的要求

三、平等分配不能实现权利平等

第二节按劳分配:权利是不平等的

一、什么是分配

二、对“资本分配”的批判

三、两种“按劳分配”

第三节按需分配:权利回归正义

一、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

二、以自觉劳动为基础的分配正义

三、权利平等的消解

第五章权利的概念批判

第一节法权批判

第二节人权批判

第三节财产权批判

结论

一、权利的个体性与公共性

(一)权利个体性和公共性冲突的历史

(二)未来社会的权利:个体性和公共性的同一

二、权利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三、权利的有限性和超越性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