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夏书系·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倾心之作,教育新思考)
  • 大夏书系·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倾心之作,教育新思考)
  • 大夏书系·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倾心之作,教育新思考)
  • 大夏书系·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倾心之作,教育新思考)
  • 大夏书系·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倾心之作,教育新思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夏书系·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倾心之作,教育新思考)

9.44 1.9折 49.8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惠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殿军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07695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15-9787576007695

上书时间2024-04-19

南书坊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前言

自序 为未来领袖人才奠基
1982年1月参加工作到今天,我已投身教育38年;2007年2月由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来到清华附中,我已担任校长13年。回顾这13年的中学校长生涯,特别是翻翻案头那一本本写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历,看着每天安排得满满的日程表,不由感叹怎一个“忙”字了得!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让清华附中在各方面不断超越、不断前进,成为清华人在基础教育领域中一张靓丽的名片。*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凭着“行胜于言”的务实作为,在一些教育难点上敢于改革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但是,我并不想过多地介绍清华附中的办学经验,讲述我们的具体做法,而是更愿意作为一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观察者和亲历者,谈谈我眼中的教育、心中的教育和手中的教育。
关于人才培养
2007年年初,我来到清华附中担任校长,当时许多人都觉得很奇怪,也非常好奇:为什么会让一个大学教授到附中来担任校长?其实,我自己也感到有点意外。
记得那是2006年的冬季,大学即将放寒假,作为数学系党委副书记的我正在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的阅卷工作。大学组织部的领导突然找我谈话,说有一项新的任务交给我,那就是去清华附中担任校长。我当时有点蒙,满脑子都是问号,还傻傻地问:“这是征求我的意见还是组织已经决定了?”组织部的领导笑了,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说校党委书记会找我谈话。记得真正谈话时,校党委书记没有征求我意见,而是直截了当说明派我到附中的原因,并对我的工作和附中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说:“你在附中工作的意义并不比在大学小,作为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你也算科班出身,又是学数学的,数学课也教得不错,在大学期间一直担任本科招生组长,经常与中学打交道,又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到附中挺合适的。”看到我依然有点迷茫、犹豫,他又说:“大学有几百个教授,多一个少一个关系不大,而附中只有一个校长,一定要办好附中,要办得与清华的地位相称,要让广大的教职工满意,要在中学教育方面有所创新、有所作为、有所引领。”
既然组织决定了,作为党员、作为清华人,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我对教育当然不陌生,但是我对中学教育真的比较陌生。我当时想,数学那么难都能学会,难道中学教育就学不会?后来我才发现,中学教育真的比研究数学难。接受这样一项工作,意味着每天要为百亩校园、为几百老师、为几千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安全负责,手机得24小时开机;意味着几乎要牺牲所有的周末甚至节假日,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更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研究了几十年的数学,走下熟悉的清华讲台,放弃自己的全国名师梦;还意味着要面对近乎惨烈的应试教育竞争大潮,回应家长与社会的期望……这一切谈何容易!
直到今天,书记的那几句话始终是我工作的标准,也是我克服困难的金钥匙。我对到清华附中做校长始终无怨无悔,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做中学校长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真的比做大学教授要大得多。
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的追求或多或少都会与他的教育经历有关。我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教育经历和体验、教育思考和感悟往往决定着他的教育观念和追求。
在我读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不能只会念书,也要会琴棋书画,还有体育、唱歌、写剧本、表演,等等。我现在经常琢磨,为什么当年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个农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能有让孩子全面发展的觉悟,而到了今天,我们的很多学校却把全面育人当成了一个口号?
回想自己的求学经历,从陕北延安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偏僻山村走出来的我,赶上了恢复高考后的*班车,走出黄土高坡,走进大学,开启了人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什么让我改变了命运?是天赋,还是后天的努力?好像都不尽然。我常常回想起我的父亲向人借书、在煤油灯下抄书的情景,是那些北京知青老师向我描绘的外面的世界,在我心里留下了岁月抹不去的鲜明印象,重要的不是他们教给了我多少知识,而是让我有了志向、有了目标、有了追求,他们身上那种全面的素质、忧国忧民的情怀教育了我,影响了我。
今天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我心目中,优秀的学生应该满怀报国之志,对于人生充满激情和正能量,大气、自由、宽厚,有社会责任感,有远大的抱负,而不应该对分数斤斤计较,只想着考上大学学哪个专业*舒适,毕业后干哪行*赚钱。
每一所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追求和教育行为都需要设计,需要选择。我想这种设计和选择,需要体现教育者的价值追求,需要基于学校的历史积淀、文化特色。需要选择的首先是目标,其次是路径,然后才是达成路径和目标的做法。一个人要登上一座山很容易,但是,要带一群人登上一座山就很不容易。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要登那座山?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要选那条路?有人会问你,为何要走那么快?还有人会问你,为什么选择步行,为什么不坐缆车?……
那座山,就是我们确定的培养目标——为领袖人才奠基;那条路,就是我们所选择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说的领袖人才就是在各行各业中热爱自己的工作、卓有成就,并能引领行业发展的人。用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这个行业或者领域中的杰出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物。
领袖人才就是具有领袖素质和才能的人,不能简单地把“领袖”和“领袖人才”等同起来。中学是人才奠基的阶段,为领袖人才奠基,要培育他们具有领袖人才那样的素质和修为:高远的理想、高尚的品格、出众的才能、超常的耐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我认为,不论培养何种人才,品德、志向*重要。一定要努力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阶段,同学中的领袖人物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很关键,同时他们的志向、品德、修养和能力对于未来能否成为领军人才也至关重要。
清华附中把“为领袖人才奠基”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我们的教育责任就是为这些未来的时代精英们奠定身体健康之基、良好习惯之基、综合能力之基和人生方向之基。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举办了“学生领袖训练营”,促进优秀学生更加卓越,用优秀学生带动全校学生更加优秀;我们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和奋斗目标,以确保未来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我们开发校外考察课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社会生活积累,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我们开展社会服务性学习,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增强清华附中学子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鼓励回报社会,努力为推动社会文明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教学改革
我经常跟清华附中的教师讲,不能将自身的水平作为学生的追求目标、上限,甚至天花板。教师不能只是教得出色,更要引导学生学得出色。如果全靠教师手把手地教,*多只能教出和教师一样的学生,不可能教出超越教师的学生,更难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的目标。
我们现在过于强调教师的水平了,大家往往用教师的学历、头衔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甚至办学水平。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优秀的学生、雄厚的师资以及学校的办学水平是一个良性循环,但是不能把顺序颠倒了,并不是只要有了优秀的教师,就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优秀的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当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去钻研,钻研的程度可能比老师还要深,学得还要多,能力还要强。这是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当然,针对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激发方式,因为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大道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让孩子认真投入学习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有效的。
教师要因材施教,点亮孩子心中的梦想,启动学生内心的发动机,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之后无需再去加力,让他自己运转就好。一个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不会只用一招应对所有的孩子,更不应该简单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在我看来,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但让一些孩子完全自学也是学不好的。教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要给予激励,要给予助力,帮助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获得学习的成功、成长的经验和继续钻研的能力与动力。
只有解决好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才能改变学生的培养方式。为促进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实,我们专门建立了教师的学术积分制度,改善了教师评价体系。清华附中在全国率先开展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实践,培训和推广了互动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今年年初,这样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提升在线教学的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材施教的落实还与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密不可分。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差异较大、发展需求多样化的现实,满足不同发展倾向和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一所有追求的中学,应该具有适度超前的眼光,能做出引领性的探索。比如,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等21世纪核心技能,清华附中开发了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课程(后来才有了STEMa课程的概念);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清华附中学生的竞争力和领导才能,学校设计并实施了旨在培养学生的大局观、责任感、创造力等能力素养的,具有清华附中特色的领导力课程;为解决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学校在2009年就开始探索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为了对学校课程进行内容、形式上的合理补充,清华附中还形成了具有多元知识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并自主授课的学生自创课程。这样,学校就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中心,以综合课程、领导力课程、学生自创课程为支撑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天赋各异、水平不一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不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吗?
关于办学
在中国,很多教育者包括家长都有名校情结,并对名校的办学经验趋之若鹜。名校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办学经验,有的可模仿可借鉴,有的则难以迁移应用。毋庸讳言,清华附中是一所有着百年文化积淀的知名学校。清华附中的探索,固然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更多的还是大家可以借鉴的通用经验和普遍规律。
从我到清华附中后13年的发展历程中,我认识到,办好一所学校,一定要充分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因素:
*,社会的客观需求。学校只有满足社会需要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承认。学校只有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才能抓住发展机遇,这也是学校管理者战略思维能力的体现。
第二,学校的客观基础。学校的今天是昨天的继承,学校的明天是今天的发展。学校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改革的关系,充分挖掘、了解和继承学校过往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
第三,办学的客观条件。学校的办学是需要一定条件支持的。这些条件包括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设施设备、社会资源和政策支持等。学校规划的实现离不开这些客观基础,要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骛远。
第四,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规律主要是指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和学校管理过程中的规律。一定要研究规律、掌握规律、尊重规律,按照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名校与一般学校不同,应做更多的事情。我觉得名校至少应该有三大责任:为未来人才奠基、引领教育改革创新和努力承担社会责任。清华附中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附中,作为一所知名中学,我们一直告诫自己,不仅要办好学,也要在改革、创新、社会责任的承担方面有所作为。
当然,办好一所中学不仅需要清晰的定位、明确的目标、切实可行的计划,更要有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团队和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离开这些,校长将无能为力,无法作为。
本书记录了我担任清华附中校长13年来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收录文章先后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未来教育家》《中国教师》《北京教育》等十余家媒体。这些文章的内容可以用“守望、求索”这四个字来概括。“守望”包含着我们对教育责任、教育规律、育人规律的尊重、坚守和践行;“求索”包含着我们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思考、追求和探索。
有些求索已经有了完美的答案,更多的求索刚刚开始。太多的东西需要坚守,太多的东西需要变革,太多的东西需要勇敢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与各位读者共勉!
王殿军   
2020年8月20日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基于自身38年的教育与管理经验,本着“为未来领袖人才奠基”的教育理念,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课程实施”“创新教学与管理”“创新教育视界”等四个方面,分享了面对当下教育的现实困境进行教育创新的可行思路与实施路径,有助于一线校长、教师以学生素养为导向,营造更优良的育人环境、提供更高品质的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作者简介
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1997年获得北京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等职;2007年起担任清华附中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很好教学成果特等奖、北京市很好教师、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同时担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督学等社会职务。

目录
辑 创新人才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以学生为本,为未来奠基 3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思考与设想 8

青年领袖人才:踩稳脚下七块“砖” 16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更关注过程 23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何在 25

优秀足球人才从何而来 28

记录促成长,功夫在“评”外 34

提供适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静待花开 40

“强基计划”:夯实中国发展的人才根基 42

第二辑 创新课程实施:全面落实五育并举

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 51

STEM:好理念怎样变成好课程 54

新高考背景下的STEM教育 59

变革学校体育课程及教学管理体系 65

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 72

发现音乐教育的神奇力量 77

让美育直抵学生心灵 82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先修课程 85

第三辑 创新教学与管理:以学生素养为导向

课堂教学改革不能照搬“模式” 93

充分发掘学科的育人功能 95

正确认识其功能是英语教改的前提 98

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需采取九大行动 101

多元教育教学方式助力高中育人模式转型 108

如何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和评估体系 113

家校协同育人如何落地 115

学校管理重在树立“三观” 122

第四辑 创新教育视界: 给学生更高品质的教育

本土教育向国际教育学什么 129

国际教育不等于洋高考 133

拥有强大的“清华园”,才能保住伟大的“圆明园” 135

教育扶贫:为寒门学子打开眼界 138

基于多维度评价指标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142

八省市高考改革方案带来的启示 152

真正发挥好中考改革的积极导向作用 155

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素养与评价 157

后疫情期,教育如何变革 169

尊重规律,敬畏自然 175

附录 媒体访谈

触摸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肌理 181

创新:应从教育本质上突破 187

奠基人生,做在学生身边的校长 196

敢当前锋拓疆土,愿做观众护成长 200

内容摘要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基于自身38年的教育与管理经验,本着“为未来人才奠基”的教育理念,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课程实施”“创新教学与管理”“创新教育视界”等四个方面,分享了面对当下教育的现实困境进行教育创新的可行思路与实施路径,有助于一线校长、教师以学生素养为导向,营造更优良的育人环境、提供更高品质的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主编推荐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倾心之作,清华附中教育创新成果结晶!·作者王殿军由清华大学教授转任清华附中校长,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双重教育背景,让他对于基础教育的困境和弊端,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开出对症良方,指明教育创新路径。·王殿军校长是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并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做清华附中校长以来,本着“为未来人才奠基”的理念一直在教育教学、办学管理等方面进行革新,拥有开阔的变革思路、丰富的教育创新经验。·本书从人才培养、课程实施、教学与管理、教育视界等四个方面,分享了王殿军校长和清华附中的教育创新思路与举措,既有利于一线教师提高育人能力,也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拓展视野实现突围,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