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

正版现货,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的书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44.9 8.2折 55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散木 著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4-20

读书怪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散木 著
  •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9
  • 版次 1
  • ISBN 9787806525029
  • 定价 5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27页
  • 字数 570千字
【内容简介】
散木先生是研究历史的,且讲究实证,所以评传所用的材料特别翔实。本书有一个好处是,它并不拘限于叙述传主的个人生平,相当部分涉及当时的报界、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情状,是时代与人的全景式呈现。然而,历史的面影,总是教人感觉陌生。我们想象不到,大清帝国经过那么多重大战事的冲击可以岿然不动,竞然因为一个小小的排长而颓然坍毁。同样难以想象的是,代之而起的民国会是一个空架子,政权很快由革命党人拱手让给了一位老廷臣。不过,袁世凯意欲称帝到底通不过,此后的接班人匆匆来去,好像也没有谁能够在一个弱势政府里站得住脚。儒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贯彻了几千年的基本原则早已无法维系人心,民主共和的空气毕竟弥漫开来了。“百代都行秦政制”,这种制度,无论如何封闭和严密,总会在某个瞬刻暴露出致命的弱点,哪怕开始时只是一道狭窄的裂隙。我们说五四那一代人了不起,就在他们充分地利用了这个短暂的间隙,兴起一个“新文化运动”,通过文化的轮子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改革。这是一个无政府、无组织、无秩序的时代,一个自由创造的时代。邵飘萍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开始他的报人生涯的。不幸的是,这个时代太早结束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的铁腕里了;尤为不幸的是,邵飘萍的生命结束得更早。但是可以推断,以他这样酷爱自由、生性激烈的报人,如若不是死于军阀的屠刀之下,及后也必将在“党国”的书报审查制度中窒息而死。
邵飘萍于1886年出生于浙江东阳县。清末西风东渐,沿海一带可谓得风气之先,而东阳又是最早出报人的地方,因此,邵飘萍选择办报作为终身事业并非偶然。既要办报,就意味着开拓公共舆论空间;问题恰恰是,专制统治者历来推行愚民政策,将政治神秘化,又必然垄断传媒,控制言论,极尽一切手段封闭这个空间。双方的冲突变得无可避免。
自由意志与权力意志谁胜谁败?对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许多人自称为自由主义者,其实他们的“自由”仅只停留在观念上面,甚至托庇于权力,根本不曾打算付诸斗争实践。邵飘萍不同。为了追求政治自由,追求真实与真理,他一直执著于作为一个自由报人的理念,与权力抗争,就像赴火的飞蛾一样,不到死地不肯罢休。自杭州光复,他辞去教职与人合办《汉民日报》时起,即注意充分发挥报纸作为“社会公器”的作用,尊崇人道,提倡民权,监督政府,结果引起革命新贵及黑社会势力的嫉恨;三年之后,报社遭到查封,他本人也蒙受了缧绁之灾。关于这段经历,他曾回忆说:“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亡命日本未久,他又为“新闻救国”的意愿所驱策,返回上海办报。1916年作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撰写“北京特别通信”,揭露北洋政府治下的腐败与黑暗。从高端到底层,他深入采访,洞察幽微,议论纵横。这些文字,多发人所未发,或不敢发,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
这是本民国报人邵飘萍的评传。在编写过程中,笔者致力于将邵飘萍与中国近代历史、与中国新闻史紧密衔接并打通,从个案到宏大叙事,彼此穿梭,以便仔细观照已逝去的历史岁月,尽管它至今还有许多隐秘的色彩(于是本书就有不少“揭秘”的成分了)。
【作者简介】
散木,原名郭汾阳,1956年出生,山西定襄人。1977年考人山西大学历史系,曾在博物馆、文物局等处工作。1985年调人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系从事中国革命史等课程的教学,现在浙江大学法学院任教。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现代文学史、地方史、中共党史等研究,先后在国内众多报刊上撰文,如《读书》、《鲁迅研究月刊》、《博览群书》、《书屋》、《文史精华》、《书评周刊》、《文汇读书周报》、《社会科学论坛》、《老照片》、台北《山西文献》等。著有《鲁迅与山西》、《书局旧踪》、《报馆旧踪》、《女界旧踪》、《于无声处听惊雷1迅与文网》等。
【目录】
代序自由的灵魂
第一章以身殉报——回溯80年前的故事
一、“三一八”事件的前前后后
大沽口事件
“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的当局
追问惨案发生的真相
旧案新问
当事人楚溪春的回忆
惨案前后的《京报》
邵飘萍与章士钊
如磐大夜的到来
二、以身殉报
北京形势遽变
邵飘萍被捕
北京新闻界营救失败
邵飘萍遇害
“讨赤”狂潮
邵飘萍就义经过
来自各地的抗议风暴
三、“萍水相逢百日间”
报人林白水
“萍水相逢百日间”
日本记者协会和《顺天时报》的抗议
徐志摩调侃邵飘萍“归天”
南方的反响
四、天桥的凄风苦雨
由北京天桥引出来的故事
马连良拍摄的珍贵殓尸照片
往事追忆
“刘、高之案”以及三名伶与邵飘萍的生死之交
“邵案”余波——“夜壶张三”的故事

第二章雏凤新声——杭州、杭辛斋
一、邵飘萍的早年
龙华会、张恭与秋瑾
天时与地利
浙江士子士风
二、中国早期的报业
作为公共领域的民间报纸
大上海和报馆
浙江——后来者居上
三、求学与立志
杭州的精神高地——“浙高”
“浙高”的读报热
“新闻救国”的观念和梁启超的启示
……
第三章惊鸿照影——日本一上海一北京一日本一北京
第四章《京报》春秋(上)——社会公共领域的喉舌
第五章《京报》春秋(下)——副刊、附刊和报馆同人
第六章报人天地——言说的语境和抗争
第七章搏击风浪——在大革命的浪潮中
第八章众口之下——邵飘萍的“私领域”
第九章赤化疑云——自由主义与所谓“赤化”的吊诡
第十章身份之谜——邵飘萍的党籍问题
第十一章遽死之谜——身后的议论
第十二章身后荣光——不朽的邵飘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