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经典法帖:苏轼《给文与可信帖》
¥
2.98
3.7折
¥
8
九品
仅1件
作者彭兴林 编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t877-b
上书时间2024-11-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彭兴林 编
-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4
-
版次
1
-
ISBN
9787533027155
-
定价
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仲子。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帅。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不同之见,上书神宗,因被驳贬谪黄州。元祜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等。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又因明党之争,再贬岭南惠州。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在书法上,是“宋四家”之一。黄庭坚说他:“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态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意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此册从《东坡苏公帖》中遴选出法帖五种,以启后人:给文与可信、给退翁信、给天觉信、给醇夫信及残件。
-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仲子。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帅。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不同之见,上书神宗,因被驳贬谪黄州。元祜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等。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又因明党之争,再贬岭南惠州。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在书法上,是"宋四家"之一。黄庭坚说他:"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态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意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此册从《东坡苏公帖》中遴选出法帖五种,以启后人:
给文与可信、给退翁信、给天觉信、给醇夫信及残件。
- 【目录】
-
《中国历代经典法帖》精选了中国书法史上经典的十余部法帖,通过重新组合编辑,影印成册,以供书法爱好者研习使用。该书系在书法研究及临习角度具有高度的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仲子。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帅。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不同之见,上书神宗,因被驳贬谪黄州。元祜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等。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又因明党之争,再贬岭南惠州。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在书法上,是‘宋四家‘之一。黄庭坚说他:‘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态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意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此册从《东坡苏公帖》中遴选出法帖五种,以启后人:给文与可信、给退翁信、给天觉信、给醇夫信及残件。
序言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