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传承与开拓: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集凤凰出版社9787550629066周兴陆主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传承与开拓: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集凤凰出版社9787550629066周兴陆主编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97.97 5.8折 168 全新

库存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兴陆主编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9066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27850824

上书时间2024-10-28

祥云图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丛刊

传承与开拓——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弁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语文所于2016年11月中旬在上海召开的“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
复旦大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重镇,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不断推出一批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显示出鲜明的学术特色。为了加强学界切磋学术、交流合作,我们先后于2000、2005、2011年举办过三次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五年过去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学术思想在变革,理论观念在更新,研究领域在拓展,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新的学人在成长,时代也向该学科提出了新问题。为了传承历史,开拓新局,绍续学术传统,推进学科发展,我们举办这次研讨会,得到了海内外同仁的热情响应和大力支持。
王运熙、顾易生先生曾是复旦批评史学科的带头人,带领学科团队攀上了学术高峰。令人惋惜的是,2013、2014年顾先生、王先生先后鹤归道山。这次会议,我们一同纪念两位先生,温习二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并进而梳理复旦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术传统。会上推出了陈尚君教授整理校补的先师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黄霖教授主编的*“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两书可谓“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
海内外近百位学者与会并提交论文,作学术交流。论题涉及范围广泛,上自先秦,下至民国,涵盖各个时段、各种文体的理论批评问题;既有宏观视野的古今通变研究,也有具体的个案考察、观念辨析和文献发掘,较为全面地显示了近五年来该学科的主要成果、学界动态和发展方向。这次结集出版,对会议论文作了适当的遴选:有的论文已在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刊物《中国文学研究》上先行发表,有的论文将在他处发表,这里只能忍痛割爱了。
复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多年来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心存感激。复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海内外同仁的援手共进。衷心希望我们能继续携手合作,一起推进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的开拓创新,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思想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会上,香港城市大学刘卫林教授顿起雅兴,惠赐佳章。小子虽谢不敏,敢不拜命,特奉和一首。后刘教授又自港赠友人和作二,现一并汇录于下,以记一时之盛:
临江仙
刘卫林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会议纪盛次简斋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韵
嘉会重临来沪上,欣然再谒贤英。深论卓议掷金声。传承得开拓,博厚益高明。五载别来嗟苒荏,浮云世事堪惊。分襟杨浦话冬晴。海隅虽远隔,觞咏忆寒更。

丙申初冬于光华楼文论会上
临江仙
周兴陆奉和刘卫林教授。
复旦光华秋海上,诚心邀聚群英。缅怀先辈诉真情。绍传王、顾学,文论创新声。廿载同道新旧友,相逢携手言倾。新知旧学细商明。相期第五届,共约此时盟。
临江仙
刘卫林奉谢兴陆兄赐和
海内佳朋欣再聚,光华满座才英。良时执手叙衷情。论文启新貌,词苑有嘉声。学海扶持经几岁,高吟意气相倾。清辞冰雪照人明。相从因大雅,此日结诗盟。

文论会后书于复宣酒店灯下
临江仙
林峰夜读刘教授《临江仙》,欣然有感,依韵奉政
沪上冬来飞薄雪,豫园雅聚文英。细听玉振出金声。风流人物在,共赏月华明。阔论高吟新旧客,申江灯火鸥惊。天涯海角赋烟晴。诗成觞咏夜,一句得三更。
临江仙
陈兴敬和卫林兄临江仙
忽接良朋天外柬,知君幸会群英。欣然木铎振金声,中华多玮宝,千载耀光明。影照传来风景美,竟如仙境堪惊。繁华沪上值天晴,壮游逢盛世,甜梦入三更。

导语摘要
本书为2016年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复旦大学是国内古代文学批评重镇,此次会议论文由周兴陆教授主编,汇集了国内知名学者相关论文六十多 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不同方面,是近年来学界在古代文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商品简介

本书为2016年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复旦大学是国内古代文学批评重镇,此次会议论文由周兴陆教授主编,汇集了国内知名学者相关论文六十多 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不同方面,是近年来学界在古代文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作者简介
周兴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研究,出版有《诗歌评点与理论研究》等十余种种著作。

目录
目录
弁言(1)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邬国平()
“这是多大的使命呀”戴燕()
朱东润师《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整理说明陈尚君()
王运熙先生的古代文论研究杨明()
半个世纪的师生情汤漳平()
悼王运熙师李庆()
怀念王运熙先生傅刚()
难忘师恩汪春泓()
“马工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守正出新黄霖()
“中国文论”焕发青春王汝梅()
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李建中()
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袁济喜()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发展方向甲斐胜二()
文字与文体观念吴承学()
在“体认”与“默会”之间李春青()
圣王意识与一统事业程勇()
《左传》富艳说发覆雷恩海()
谈谈《吕氏春秋》“十二纪”之“三秋”思想汪春泓()
类比、还原与谶纬之《诗》学曹建国()
名实之争与后世文论的名实观吴中胜()
文学史研究、学术史研究与文学批评史研究[日]釜谷武志()
“神思”与艺术媒介张晶()
《文心雕龙》“书记”篇的命名及内涵辨析宁俊红()
以书论为文论——《文心雕龙·练字》“单复”概念与六朝书论及其审美之关系
黄伟豪()
钟嵘《诗品》“以人评人”品评方法析论曲景毅钱昊()
沈约的文学批评论林家骊()
思弘古雅:大一统礼乐文明重构与萧衍的音乐思想刘志伟()
魏晋南北朝“始有意为小说”刍论李思语李玉栓()
论颜之推的政治认同李俊()
王昌龄以“意”为中心的创作论及其唯识学渊源蔡宗齐()
天台及华严思想对皎然诗学的影响刘卫林()
外得形似中得心源吕玉华()
《文笔式》声病说原典及其杂编性质卢盛江()
李商隐诗的悲剧美研究金贤珠裴景珍()
辞赋·谱录·体物许东海()
论唐代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必然性雷恩海苏利国()
“唐诗选学”论纲李定广()
“斯文”在北宋中后期的演变及其美学意蕴李昌舒()
严羽诗学著作的生成及其早期传播陈广宏()
近百年来两宋词学批评研究述论王昊()
元代文学观念的多样性查洪德()
郝经的杜诗阅读理论张思齐()
元代文人对本朝诗的体认陈汉文()
音调的消亡与重建:明清诗学有关诗歌音乐性的论述(上)张健()
《唐诗品汇》、《唐诗正声》与明代前期宗唐诗学体系的完善郑利华()
明代“宋无诗”说考论羊列荣()
元明清比兴批评对朱熹比兴观的接受张万民()
李贽“绝假纯真”论的文学承载与哲学透视曾庆雨()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金瓶梅词话》手写批语的一些问题杨彬()
毛奇龄评点《西厢记》的“调例”论杨绪容()
论文学史发展的“差序格局”罗时进()
陈洪绶诗歌的地域抒写蔚然()
纪昀笔记体小说及其写作思想的再认识吴兆路()
袁枚性灵说的历史风向意义石玲()
俞长城八股文批评述论陈水云()
论王昶《湖海诗传》对后期格调派诗学的守护与调整龙野()
叶燮文学思想综论蔡静平()
论清代杜诗未刊评点序跋的理论价值曾绍皇()
论朱祖谋清末民初的词集批评及其词学观念朱惠国()
荻生徂徕是如何接受明代诗学的顾春芳()
明清小说批评的“互联网特质”——以影视剧的网络弹幕为参照边茜()
近乐府与贵神韵张俐盈()
冯登府的古文创作及其特色论略房瑞丽()
曾国藩的诗文理论观念及其近代意义左鹏军()
同光体与诗界革命张煜()
明清书籍的流入及其知识传播:以《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为中心朴英顺()
地域诗学传统与同光体的诗学理论马卫中()
近代文论中的“浪漫”系谱林香伶()
徘徊于新旧之间:近代报刊的新旧体诗学批评李德强()
从“曲词本位”到“舞台本位”赵海霞()
中国文学的“世纪之变”关爱和()
罗庄与民国沪上词坛彭玉平()
释“兴味”孙超()
陈一百及其曹子建诗批评罗剑波()
现代学术史上的“陶诗品第”之争杨焄()
推进中国传统诗歌的理论研究张旭曙()
现代传媒与传统汉诗王兵()
继往开来谱新篇——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朱家英()

内容摘要
本书为2016年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复旦大学是国内古代文学批评重镇,此次会议论文由周兴陆教授主编,汇集了国内知名学者相关论文六十多 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不同方面,是近年来学界在古代文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主编推荐
周兴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研究,出版有《诗歌评点与理论研究》等十余种种著作。

精彩内容
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
复旦大学 邬国平  

郭绍虞先生在一篇悼念郑振铎的文章里,说自己“找不到当年的日记”,回忆往事难免有一些困难郭绍虞《“文学研究会”成立时的点滴回忆——悼念振铎先生》,载《文艺月报》1958年12期。。后来他写的《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文,又说自己“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此文载《新文学史料》1980年3期。。两处的表述不同。无论哪种表述接近真实,今天想通过日记,如果确实曾经有过的话,来了解郭绍虞先生,已是相当困难。他在文章中很少谈论自己的经历和生活,除了晚年应约写过一篇《郭绍虞自述》此文载《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十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加上少数几篇追忆朱自清、叶圣陶、顾颉刚、郑振铎,以及“五四”述感的文章这些文章均收入他的《照隅室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留下了他一些侧影,其他关于他自己的文字很少。这也增添了我们现在具体去感知他的困难。作家、学者都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将一生融化在自己的作品里,却很少写本人。郭绍虞先生大概也是如此。然而,当我们将眼光移向郭绍虞先生的交游圈,则发现在胡适及上述友人和其他人的日记等作品中,保存和记录了郭先生的一些个人资讯和踪迹。当然,郭先生交游的圈子或许不算太大,然而其中有在现代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上位居一流的人物,这些人或是在他某个生活阶段中对他发生过重要影响,或是与他终身声气相求,而这些人又多怀有存史的意识,善于保存材料,于是,他们也有幸为郭先生保藏了一些珍贵的记忆。

郭绍虞先生(为了行文方便,以下省略“先生”的称谓)生于光绪十九年十月三日,公历1893年11月10日,卒于1984年6月22日,享年91岁。名希汾,字绍虞,以字行,江苏苏州人。晚年,他取《文心雕龙·序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之句,变化其义,名斋曰照隅室,其意表示,对于研究,自己“愿意详细地照隅隙,而不愿粗鲁地观衢路”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自序》,第1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而“照隅”与“绍虞”声音相近,也是他取斋名的一种考虑。他祖上是清儒,他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父亲曾为塾师,所以他称自己出生于“寒儒”之家引自郭绍虞1952年5月7日填写《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中央人民政府印制),保管在复旦大学档案馆。。5岁至7岁,由他父亲教诲,启蒙识字。9岁后分别在苏州崇辨学堂、苏州蒙养学堂、苏州市长元吴三县小学堂、苏州元和县高等小学读完了小学课程。1909年下半年,在苏州江苏官书局当校对。1910年入苏州铁路实业学堂(后改名中等土木工业学校)读书二年,没有卒业。他早年的求学生活就这么结束了。
离开学校后,郭绍虞在苏州的报馆做了几个月义务记者,这是他从事写作活动的开始。随后,到苏州太平桥镇小学、无锡荡口镇小学当教员。1913年7月到上海工作,任上海新民女学教师,1914年任教于上海尚公小学,这是一所上海商务印书馆的附设学校。一年后,见报端登载上海进步书局(文明书局的副招牌)招聘编辑启事,他去应聘被录取。后来,因所在的书局并入中华书局,他又重回上海尚公小学当教师,并在启秀女子中学、爱国女学体育专修科(亦称东亚体育学校)兼课,直至1919年6月结束。从20岁至27岁,郭绍虞一直是在记者、教师、编辑不同的职业中转圈圈,寻生活,而又以当教师为主。
进上海进步书局以后,他开始从事著述,出版了几部作品。他与王懋为王文濡评选的《清诗评注读本》作注释,此书文明书局1916年出版。王文濡,字均卿,吴兴人,清朝举人,著名出版家,他曾主持进步书局、大东书局等,郭绍虞考入进步书局就是在他麾下工作。郭绍虞编撰的《战国策详注》,也由文明书局1918年出版。同年11月,大东书局出版他编撰的《书学津梁》,这是一本指导学习书法的读物。1918年他还编著了一本《中国体育史》,次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的写作缘起,与他兼任爱国女学体育专修科教师的经历有关。
真正让郭绍虞步入新的人生道路的转折,发生在1919年。当时北京大学招收旁听生,顾颉刚介绍他注册旁听北京大学中文系及哲学系课程,同时他为北京《晨报副刊》特约撰稿人,一边求学,一边写作,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勤工俭学。顾颉刚与郭绍虞同岁,略长数月,他们是苏州老乡,志趣相近而建立联系,互勖互励,不过两人首次见面,是在郭绍虞到北大读书以后。在两人交往过程中,顾颉刚对郭绍虞的帮助尤大,他们是终身不渝的好友。这次北上京城让郭绍虞领受更多新文化的沐浴,眼界大开,学历背景提升,人脉也随之扩大,这些对他后来踏上大学讲台,深入学术圈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顾颉刚还介绍他加入北京大学的“新潮社”,这是由顾颉刚、傅斯年、罗家伦等组织的学生社团。郭绍虞本人则与郑振铎等一起发起组织了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学研究会”。组织此会,开始是建立在成员的友谊基础之上,为了方便同人联络感情,增进知识,交流写作,是出于“嘤嘤求友”的需要,后来到1921年初“文学研究会”正式宣告成立,则目标和雄心都大为增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笔重彩浓墨。郭绍虞自己认为,郑振铎对他接受进步思想发生过有力影响。
经过了大约三个学期学习,郭绍虞从北大肄业,又开始了教书生涯,并成为大学教授。1921年,他先由顾颉刚等介绍,到山东济南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一学期,教写作。此时,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派人与北京大学胡适联系,请他介绍一个人到该校担任国文教授,顾颉刚向胡适郭绍虞,获胡适同意,于是郭绍虞辞去济南师范教职,从1921年7月起任协和大学教授,后又兼国文系主任。
江南人历来视前往福建为畏途,语言难通,加上当时的政局较为复杂,故人们对只身前往不免小心翼翼。郭绍虞接受协和大学聘请后没有几天,郑振铎介绍他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他因此曾经一度想推辞掉协和大学的职位,这也是不难理解的。类似的心理在别人身上也会出现,比如1923年,已经任协和大学系主任的郭绍虞受学校嘱托,拟邀请一位教员,月薪百元,先后与顾颉刚、叶圣陶、王伯祥、陈乃干相商,他们都犹豫而不能成行,虽然各人有各人的具体原因,上述这种顾虑也是起了不小的作用郑振铎邀郭绍虞去上海中国公学,郭绍虞邀顾颉刚、叶圣陶、王伯祥去协和大学,分别见顾颉刚1921年7月10日、1923年7月21日及25日、26日,8月8日、9日、12日、15日、16日、27日的日记。《顾颉刚日记》册,第139页、376—381页、384—386页、390页,中华书局2010年。。
福建协和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创建于1915年,地处福州鼓岭东南麓,是福州师范大学前身。在协和大学,郭绍虞讲授的课程有诗歌选读、文章选读、写作、中国文学史、文字学、中国哲学史等,课务繁忙。教会学校一般是重英文轻国文,中文上课时间多而成绩点少,图书馆中文书籍缺乏,购置中文图书经费配置比例也低。经过郭绍虞努力,情况得到改善,国文成绩点与英文一样,购置中文图书的经费有所增加,这些都使他觉得高兴,也暗生了几分成就感。然而后来,由于校方对待教授厚此薄彼,不能一视同仁,而郭绍虞“性情孤介”见郭绍虞致胡适信八通(按实际收九通)之九,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第265页,黄山书社1994年。,怀有很强的自尊心,奉行“我不能给人家看轻”见郭绍虞致胡适信八通之五,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第254页。的生活信条,于是他给校方写了一份抗议函,提出辞呈,1924年的春夏季学期一结束,他携箧离去。前后算起来,他在协和大学教了三年书。在此期间,他编过《闽江潮》,是一份鼓励学生作文和发表习作的刊物。
当时,冯友兰是开封中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并且兼系主任、文科主任、校评议会成员等职,他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对学校教学状况进行改革,延请外地优质教师来校任教。他请顾颉刚教员,顾颉刚已经知道郭绍虞要离开协和大学,就了他。1924年秋季开学,郭绍虞即到中州大学,先是副教授,一年后升教授,冯友兰离开中州大学后,他一度兼代系主任。郭绍虞在中州大学二年半,提倡学生搞研究,编辑《文艺》杂志。中州大学人事关系复杂,冯友兰改革的阻力亦重,在他离开以后,窘境更显,郭绍虞自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1926年寒假后,值北方战事,交通中断,无法返回学校,郭绍虞借故与中州大学脱离了关系。此时,缘于沈雁冰介绍,他来到武昌第四中山大学任教,兼系主任及文学院委员,编辑副刊《上游》。郭绍虞在第四中山大学仅一个学期,到1927年7月,这段经历便结束了。离开的原因是,已经被聘为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冯友兰引荐了他,这再一次成为郭绍虞人生和学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
燕京大学创办于1919年,也是一所教会学校,注重现代大学精神,崇尚思想和学术自由,延聘教授唯关注其学术水平及社会影响力,对宗教和政治信仰并无特殊要求,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条件、生活条件都相当优裕,是许多学者向往的高等学府。郭绍虞1927年9月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学系副教授,1930年升教授,1931年至1936年兼系主任燕京大学因郑振铎1935年2月离职,于下半年聘陆侃如为教授。据顾颉刚1936年9月4日的日记载,此时陆侃如已是国文学系主任(《顾颉刚日记》第三册,第526页),则郭绍虞卸任燕京大学国文学系主任是在1936年的上半年。,又兼燕大国学研究所导师和研究院导师、《燕京学报》编委。1934年春,他利用燕京大学休假机会,短暂到河南大学任教郭绍虞《陶集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2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直至爆发太平洋战争,燕京大学停办,郭绍虞于1941年12月才结束了在燕京大学15年的教学生涯。
燕京大学的执教经历对郭绍虞十分重要。首先,他从此确立了自己主要的学术专攻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语言学,并奠定了一生的学术地位。据《燕京大学本科课程一览》(民国十七年)所载,中国文学批评史课3学分,课时一学年,时间是每周一、三、四下午,三、四年级选修。这是郭绍虞承担的主要课程之一,他为此编印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他还曾经一度在清华大学兼课,也是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使用同一种讲义,讲义由清华大学印行。后来讲义经修改定稿,由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此书即《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一部奠基性著作。他还开设修辞学等课程,教研互相促进,使他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也有机会展开和深入,并且显示出将语法、修辞结合起来探索汉语特征的研究特色。其次,他还出版了其他多种著作和作品,有《文品汇钞》(1930年朴社铅印本)、《元好问文选》(北新书局1936年)、《宋诗话辑佚》上下册(燕京哈佛社大学丛书之一,1937年)、《陶集考》(燕京大学印行,1937年)、《国故概要(文学理论之部)》(燕京大学印行,1939年)、《近代文编》(燕京大学印行,1939年)、《学文示例》(开明书店1941年)、《语文通论》(开明书店1941年)。他在这时期,还在报刊杂志发表了多篇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论文。再次,指导研究生杨明照、张长弓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培养人才。
离开燕京大学后,郭绍虞为了避免到伪北大去,由燕大同事袁贤能介绍到北平中国学院教书一年余。由于生活维艰,他于1943年8月返回上海,经郑振铎介绍进了开明书店做编辑。期间先后被聘为上海大厦大学、同济大学教授,都兼系主任任溶溶《郭绍虞老师在大厦》载:大厦大学中文系主任原来是刘大杰,与教务长闹矛盾,走掉后,任教的郭绍虞接任了系主任。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厦大学搬回原址(现在的华东师大),郭绍虞转到同济大学(任溶溶《浮生五记——任溶溶看到的世界》,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按郭绍虞接受同济大学聘任的时间是1946年8月。,还同时在东吴大学、之江大学、上海光华大学、苏州河南大学兼职或兼课。后来考虑到学校工作太忙,不能兼顾开明书店的事务,而且他对干编辑一行的兴趣本来也不大,便于1947年辞去了开明书店职务,改为在同济大学教书为主。郭绍虞这段日子兼职兼课较多,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物价飞涨,生活困难,以此来补贴家里日用开销,结果使研究和写作的时间大为缩短,所以他在这个时期研究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