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成新正版包邮】成吉思汗帝国秘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9成新正版包邮】成吉思汗帝国秘史

12.5 3.5折 36 九品

仅1件

江苏盐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约西姆·巴克汉森|译者:陈文景

出版社新世界

ISBN9787510440267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9787510440267

上书时间2024-05-10

书友kw2869753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隆重推荐!
约西姆·巴克汉森,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成吉思汗帝国秘史》是其代表作,出版后在欧美影响很大,成为西方研究成吉思汗必读的经典之作。与法国历史学家格鲁塞的《草原帝国》、瑞典历史学家多桑的《多桑蒙古史》并称为研究成吉思汗及其帝国的代表之作。

作者简介
巴克汉森,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一生从事历史学研究,著述颇丰,其中《成吉思汗帝国秘史》是其代表作,出版后在欧美影响很大,成为西方研究成吉思汗必读的经典之作。与法国历史学家格鲁塞的《草原帝国》、瑞典历史学家多桑的《多桑蒙古史》并称为研究成吉思汗及其帝国的代表之作,并被翻译成27种语言,其影响力可谓经久不衰。

目录
法文版序
作者自序

第一章 光荣与梦想
第二章 风起云涌的亚细亚
第三章 天造地设的神山
第四章 可汗之战及世界征服计划的开端
第五章 神圣的大札撒
第六章 “上帝的人间祸魔”遭遇“真主的幽魂”
第七章 规模空前的西征
第八章 充满神秘的黄昏
第九章 成吉思汗之子
第十章 成吉思汗之孙
第十一章 功行圆满
第十二章 帝国的崩溃
附录:
1260年蒙古帝国示意图
1300年蒙古帝国分裂示意图
1200年蒙古高原部落分布图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谱系图

内容摘要
 《成吉思汗帝国秘史》——德国著名历史学家、
前国家顾问约西姆·巴克汉森历经十载倾心打造的经典力作!
《成吉思汗帝国秘史》——一部融管理、谋略、
人性、智慧于一体的历史解谜之作!
他,被世人誉为一代天骄,是公元后第二个千年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更是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帝国的缔造者。
他,一个名副其实的实干家,一个几乎白手起家的卓越经营者,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卓越的团队。他的经营管理成了国内外企业家参考的典范。
他,缔造的蒙古帝国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把原
来互相隔绝的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他,兼容并蓄的革新者。打破了一个旧世界,开
创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他的治下,各种文化求同存异
,造就了当时世界文明的灿烂之花;政治、文化、科技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精彩内容
 印度那一区域是相对最孤立的。东部的喜马拉雅山脉隔绝了它同中国的直接接触。兴都库什山是它最脆弱的屏障,雅利安民族就是翻越这座山而进入印度各地的。后来蒙古狂潮的最后一波波澜来到印度,也是经过这一门户。在历史上,对于对外防御,印度本身始终处于消极的地位。我们可以相信,印度的荆棘繁殖地及低洼流域曾诱致了一切外来势力潜入印度。在印度的肥沃高原上,雅利安这个好动的游牧民族,在印度的湿热气候影响下,转变成了定居的与和平的农业居民。印度在撇开了西北部的被侵入地带后,专心应付自己的内部问题,居于首要地位的便是种族和阶层问题。内部政治几乎完全支配了印度历史的发展进程。
居住在中国区域的,同样有和平的、文明的和务农的民族。
虽然中国历史比印度历史更起伏不定,但其原因却不在中国人身上。中国历史波荡不定的根本原因,在于掩护不得力的西北部边界上的纷争。中国对外政治上偶然的活跃,只可视为上亚细亚向黄河和扬子江各流域进攻所引起的一种冲动。每每中原王朝有些朝代意图扩张时,其要务就在于解除北部和西北部的威胁。这时,他们的举动总是未雨绸缪的,基于安全的需要,中央王朝的势力会远远延伸至上亚细亚。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印证了这样一
个事实:即不是中央王朝侵扰了沿边各地,反而是沿边各地袭扰了中央王朝。成功入主中原后,新的主人翁——少数民族的首领,将他们原有的土地与中央王朝所支配的版图合并起来。元朝和清朝就是这样的入主中原的大帝国。原本的农业民族对于侵入他们本族的外敌,历来施以坚忍的和激烈的抵抗,但他们绝不会认定北部和西北部各地是隶属于帝国本身的。中国的帝国主义并没有存在过。中华民族多数时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我们可从万里长城这个纯粹防守的工事上,看出这个民族的性格。
关于亚洲大强国政策,在亚洲,如中国和印度,由于它们的人民依靠土地及手工业,因此这里并不推崇大帝国政策。完成帝国塑造的政治角色常是由其他两个区域,即上亚细亚和旧亚细亚来完成的。地理优势优先性地使这两个区域成为了历史的活动中心。从地理上说,它们都居于离平地较高的地方,并拥有向各方进攻的出口。中国和印度受制于人口增加而土地贫瘠的现实,因而需要将它们的力量向外发展。但沙漠和辽阔的荒原
并不能像农耕地区一样,成为永居的处所。在那类地方,能够昌盛的,是那些游牧民族,可以大有作为的,是那些伟大征服者。
那是骑士民族的乐园,他们在亚细亚的历史上意义重大,因为这些民族能够
通行无阻地超越本洲的远近各地及各种险阻。但对于农业居民来说,亚细亚游牧民族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受了自然的限制,他们不得不与土地相黏结。但在旧亚细亚,尤其是在能够使那些区域充满生机并产生实益的上亚细亚的游牧民族里,亚细亚的游牧精神是经过锻冶的。亚细亚之所以总是生存于动荡和革新以及种种祸灭的过程里,多是它的游牧民族搅动的。
米太人、波斯人、帕提亚人,以及那些新波斯人等强大侵略者,在其与雅利安的移入民族混杂后,曾昌盛于旧亚细亚。第一
个白种人的帝国的成立,就是在这个时期,它是由波斯人创立的。在那个时代,罗马国家还不过只是个小小城市而已。这个波斯帝国的文化兼有农业与游牧两种要素,曾闪现了五光十色的光芒,包罗了欧罗巴、亚细亚、亚非利加的各种成分。
这个波斯帝国那时位于世界上最显著的地点,曾力抗来自四方八面的攻击,最后亡于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手中。每每遭逢灾祸后,波斯帝国仍旧巍然复兴,它的最大成功,就是前后好几个世纪面对亚细亚的压迫,它始终能尽力抵抗。
后来,阿拉伯沙漠的骑军在穆罕默德的绿旗之下向东方猛进,过于进化的波斯帝国才在更强壮的游牧民族的奋击下覆亡了。在以民族立国的旧国家所在地上,成立的是一个以宗教立国的帝国。伊斯兰教从此传入旧亚细亚。此时,自然的界限泯灭了,唯有信仰会引人注意。过去始终受压迫的突厥各部落,则和平地由上亚细亚一点一点迁移到波斯的地面上,他们成为伊斯兰教精锐的组成部分。突厥、波斯、阿拉伯的各种元素相互融合,造就了新的、卓绝的、昌盛的阿拉伯文化。水量丰沛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旧史名为雅查尔特河和阿瞧斯河)流经这个富饶而人口繁多的国家。那时,两河流域,即脱兰索士安(即河中府)和呼
罗珊各地,正经历着它们最昌盛的时代。不花剌和撒马耳罕已经有了发达的市集、学院和农业,发达的灌溉技术使农业大为繁
荣,马鲁和也里两城的人口竟达100万之多。
在11世纪及12世纪,这个伊斯兰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因而成为耶稣教的西方各邦的重大威胁
。历次十字军东征,就是在日出之地与日落之地的各国中发生一
番新较量的先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祸患却从东方而来。成吉思汗的西征部队来到了旧亚细亚,捣碎了伊斯兰的势力。这个地方遭受了战争的严酷洗礼,再也不能完全恢复起来。上亚细亚自上古以来,始终是游牧民族的大本营,现在却见证了它征服世界的最后和最惨烈的努力。
实际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斗争创造了历史,历史正是在斗争中才达到了一种互动、更替。在这种斗争中,不仅存在着各民族的迁徙,也有着各国家的兴废和各种族的混合与移动。各种文化也从这两个基本成分的调和中,形成了各自的特性。甚至更有人说,耕种生活与游牧生活的融合,也就是文明的初胎。由人类生活的最初状态
开始,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经济组织——这个组织的定义可由它的名目里看出来。随后,天时和地利等各种条件将这个经济组织逐渐分解开
来。一方面表现为游牧者和在高山放牛羊的牧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原始的农民,后者能够从至今在亚洲尚存的若干种陈旧耕种形式里,完全不知培育车和如何榨乳牲畜的那些群体身上看到影子。所有这两种人民,游牧人民和耕种人民——前者拥有强烈的扩张天性,后者能以其勤奋和忍耐种植土地——都要
经过一段遥远的路程,以达到他们的经济形式的更高阶段。榨乳牲畜的饲养,曾经过了一段起伏不定的历史,恰与播种谷物所
经过的历史一样。P14-1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