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精)9787108047052
正版旧书 85成新左右 里面部分划线标记 内容完好 可正常使用 旧书不附带光盘
¥
40.8
4.6折
¥
89
九品
仅1件
作者陆键东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7052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9元
货号9787108047052
上书时间2024-11-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是一部特定历史时期的著述,时代的不平,一代人的感奋,俱在书中历历可见。将近二十年过去,重读陈寅恪生平出处以及悲喜交织的故事,仍感震动,思绪难平。无声的历史一直在遵循着古朴的法则,百年中国,貌似几番陵谷,人世代谢,然历史的忧愁恰如川上逝水,无尽无涯。实际上我们一直活在自以为已成陈迹的历史中,从来未能割断与往昔的恩怨。
此次修订再版,作者陆键东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时代与入”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作者简介
陆键东,广东南海县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知识分子历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岭南文化演进史等课题的研究。2007年,受邀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人。2010年,获聘为法国人文科学之家、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目录
新版前言
前言
序 南迁
第一章 陆沉下的抉择
第二章 南土的温情与生命的积淀
第三章 晚年人生的第一轮勃发
第四章 向北京关上了大门
第五章 磨难终于启幕
第六章 1956年:一个罕有的春天
第七章 欢乐走到了尽头
第八章 风暴中的孤寂者
第九章 “今日吾侪皆苟活”
第十章 哭泣的1958年
第十一章 劫后余绪
第十二章 草间偷生
第十三章 今宵相逢
第十四章 中国学人的悲歌
第十五章 一段昙花一现的日子
第十六章 暮年“膑足”
第十七章 今生所剩无几日
第十八章 挽歌已隐约可闻
第十九章 长夜
第二十章 陈寅恪之死
第二十一章 身后是非谁管得
第二十二章 绝响
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1996年初版。
此次修订再版,作者陆键东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时代与入”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精彩内容
1月18日,有一个人将陈寅恪这个名字带进了这次会议。他的发言不仅引起了人们对几千里之外的陈寅恪的关注,而且当陈寅恪作为某类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时,这个名字便具有了一种不可忽略的意义。
这个人就是冯乃超。
当冯乃超以中共广东省高等学校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参加会议时,他一定有很多发自内心的感想。一个多月前,他随郭沫若访问了日本,直到1955年的12月底才回到中国。两个星期
后便参加了这个历史性的会议。
这位曾是后期创造社的重要成员、担任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负
责人之一、时任中山大学副校长的代表,身份显然要
比副校长一职特殊得多。他随访日代表团乘船返抵上海时,曾与郭沫若应毛泽东之召立即赶赴杭州晋见最高领袖,所谈内容无人知晓。
冯乃超为人的平和以及他是知识分子出身这一层
,使他成为校方能与陈寅恪接触的极个别负责人。陈寅恪晚年深居简出,极少待客,冯乃超能不时上陈家走动,并受到礼待,这是很不容易的事。
唐筼曾对冯乃超有这样的评价:“冯副校长虽是个老
党员,但倒是个念书的。”一句“倒是个念书的”,不仅揭示了冯乃超的气质,也
显示了陈家交朋的取向。
在这个重要的会议上,冯乃超作了精彩的发言。
他的发言被印成会议文件。数十年后,我们透过文件得以知道当年的一些情景。冯乃超说,“知识分子的政治情况在今天说来,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不仅是应该而且完全可以争取、团结、改造他们的绝大多数。”接着,冯乃超举了陈寅恪作例子:“落后的和思想上反动的知识分子能否争取和使用呢?我们认为还是可以的。中山大学有一个老教授陈寅恪,解放以来他在思想上一
直是和我们敌对的,而且还写诗讽刺过我们。去年中国科学院聘他任职,他表示:任职可以,但不谈马列,不干政治。直到去年初我们展开
对胡适的思想批判的时候,他还说某些教授是‘一犬吠影,十犬吠声’。但是,这次聘请他参加全国政协,他便答应下来了。像这样顽固的人,也可以争取过来……像陈寅恪,中央数次指示要耐心争取他。”毕竟是对自家人说话,1928年入党的冯乃超,将他很熟悉的陈寅恪列为“思想上一直是和我们敌对的”一类,反映出很深的时代烙印。知识分子出身的冯乃超尚且从心底里并未将陈寅恪看成是“一条战线的人”,不由人感叹中国知识分子的多灾多难,与从未被视作“一家人”有很大的关系。
日后前中大副校长在北京告状碰了钉子一事也有了谜底,因为“中央数次指示要耐心争取他(陈寅恪)”。
令人可惜的是,1975年离开中山大学回到北京的冯乃超,晚年着重回忆“左联”、鲁迅及郭沫若的生平,1983年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他带走了许多关于陈寅恪的生平事迹以及一
些历史内幕。
冯乃超发言后的第三天,也即1月20日,毛泽东到会讲话。
毛泽东强调了党要加强对知识分子的领导,强调了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且说了一番日后被广泛引用的话:我们现在要进行的是技术革命、文化革命,就是要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
会议在同一天结束。
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宣告了知识分子政策已成为一项关系到新中国建设成败的重大政策。这个《指示》的主要内容基本来自1月份提交讨论、修改的“草案”。其中最具分量的一句话是:“目前我国高级知识分子有十万人,这同我国不相称,全党要急起直追,不断培养专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在制定十五年远景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及五六、五七年度计划时,要把此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但《指示》同样有两条不太为人留意的强调:其一,经过实践和理论的学习,继续改造知识分子;其二,纯洁知识分子队伍,肃清暗藏在知识界中的反革命分子。
这个春天毕竟很美好,中华民族开始懂得怎样才能走上现代化强国之林。这个春天也很罕有,1956年的国力比起七年前真有天壤之别。七年医好连年战争的创伤,比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用十年二十年时间腾飞的历史,丝毫也不逊色。中国历代王朝所冀
盼的“民意、人心、国运”这些最辉煌的场景,在这个已经扑面而来的春季,全都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呈现了。P155-15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