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上手978755962815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上手9787559628152

正版旧书 85成新左右 里面部分划线标记 内容完好 可正常使用 旧书不附带光盘

16.61 3.3折 49.8 九品

仅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许岑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9628152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9787559628152

上书时间2024-11-17

亲亲一家de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目录
引 言 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
第1部分 “上手”
第1 章 “上手”之前需要了解的要点
第2章 “上手”的四个关键
2.1 着眼微小处,找到诀窍
2.2 去除障碍
2.3 从“自然”中寻求辅助
2.4 直接输出,得到奖励
第3 章 确定“学习”与“研究”的差异
3.1 学习与研究的差异——小提琴演奏案例
3.2 学习像登山,设定高度
3.2.1 高效学习者的状态
3.2.2 对“一万小时”理论的误读
3.2.3 任务驱动,更快“上手”
3.3 研究似探险,拓展边界
3.3.1 研究的特性
3.3.2 研究能力的必要性
3.4 从哪里开始,要去到哪里 
3.5 “上手”的局限性
第2 部分 学 习 
第4 章 学习的方法 
4.1 自然主义 
4.2 结构主义 
4.3 学习效率 
4.4 碎片化学习
第5 章 以任务来驱动学习 
5.1 放弃培养兴趣 
5.2 任务驱动 
5.3 职业强迫 
5.4 以教为学 
第6 章 拖延症是高效的宿敌
6.1 拖延的本质 
6.2 成人ADHD 
6.3 读书的方法
第7 章 在衣食住行上训练专注力 
7.1 像个小朋友 
7.2 同样是半年 
7.3 通过购物训练专注力
7.4 在用餐时训练专注力 
7.5 使用射灯 
7.6 先睡觉 
7.7 长期专注 
第8 章 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 
8.1 如何学外语 
8.2 难度分级的滥用 
8.3 如何学乐器 
8.4 直奔大师 
8.5 “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的局限性
第9 章 如何制造反馈
9.1 输 出
9.2 写摘要
9.3 录 音 
9.4 录 像 
第10 章 怎样突破学习瓶颈 
10.1 通过技术手段调整心态 119
10.2 工夫在诗外 123
10.3 更加专注 125
第3 部分 研 究 
第11章 “ 研究”到底是要干什么 
11.1 研究和学习的区别
11.2 研究的本质 
11.3 套 路
11.4 做研究还用去图书馆么 
第12 章 建立研究驱动力和意识 
12.1 研究驱动力的建立 
12.2 你是如何买东西的 
12.3 作品意识 
12.4 目标意识 
12.5 局外意识
12.6 研究被搁置的一种可能性 
第13 章 搜集资料需要足量,且有节制
13.1 研究的文本不一定只是文字 
13.2 研究的主动性
13.3 研究的宽泛性
13.4 研究的文本性 
13.5 避免过度沉溺于文本
13.6 对人的研究要去“粉丝”行为
13.7 “无情”是做研究的高贵品质 
第14 章 用批判性思维处理资料 
14.1 对本质的研究是找不同 
14.2 对规律的摸索是求相似 
14.3 借用规律研究相似事物 
第15 章 研究的输出训练 
15.1 将研究结论成果化 
15.2 学术性的三个特征 
15.3 导师的重要性 
15.4 学术实践 
第16 章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领
16.1 如何增强研究的正确性 
16.2 如何判断研究的可靠性 
16.3 研究中不可忽略趋势变化 
16.4 掌握英文才能做深入研究

内容摘要
本书从一位高效学习实践者的角度,提出了“上手”一项技能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理念。在分析“上手”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把“上手”进一步分解为以练习为本质的“学习”和以探索为核心的“研究”,并分别阐述了两者的具体步骤。
本书呈现的方法可以让你在相对更短的时间内“上手”一项技能,或加快掌握任意陌生课题,抚平开始接触新事物时的恐惧并解除困惑。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以自己真实经历为例,再以明晰的语言向读者传达,使得自己独辟蹊径的高效学习方法可以推而广之,令人信服又能引发思考。
如果我们能连续不断地“上手”任何一项新技能,当“初步掌握”对我们来说不再困难,逐渐形成惯性,一旦产生了加速度,就会聚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同时,这种初步掌握的“多样性”也会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持续下去,直到“精通”。

精彩内容
引言 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看本书的名字,“上手”,你可能听说过这个词,不太常用,没仔细琢磨过,也不知道对于这个词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再看作者,许岑,如果你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这太正常了。所以当你有兴趣阅读本书时,很可能一上来就遇到这些“麻烦”。我尝试先解决这些麻烦。
“上手”这个词里有个“手”,这个词的含义很大程度上确实跟手有关。但是当我们初尝试学唱一首歌,或能够开口说一门外语了,那叫“上嘴”;当我们穿着溜冰鞋在冰面上能滑起来而不再摔倒了,或在足球练习场上踢出了一记“香蕉球”,那叫“上脚”。在本书里,以上所有的状态变化(升级)被统称为“上手”。“上手”可能不是来自思考或计算,而是获得感受。“上手”的达成者是人,而绝不会是机器。这是“上手”跟“学习”的区别。
无论如何,“上手”一定跟“初步掌握”有关。可是“初步掌握”一项技能是本书要探讨的核心吗?或者说“初步掌握”一项技能就够了吗?本书难道是“初学指南”?回复这些问题的答案:其一,“初步掌握”一项技能虽也有快有慢,但还远不是本书要探讨的重点,“初步掌握”大量技能也许是;其二,“上手”不只是“初步掌握”的意思。
生而为人,我们最擅长手上的动作。黑猩猩会将树枝伸进树洞里“钓”蚂蚁(fishingants)吃;乌鸦没有“手”,但是乌鸦可以在户外以头部转动,配合嘴,去拧开人类制造的水龙头采水喝,或叼着采集到的坚果扔至马路上,利用人类驾驶的汽车轧过坚果碾开坚硬的壳以吃到果实。注意,这些动物的行为很可能是基于“模仿”。
不知何时,人类已经发展至推崇“动口不动手”,以“脑力活动”为尊,而普遍忽视手上动作。不过,仅以魔术表演者为例,单凭手上的动作,就可以令人觉得叹为观止,心生喜悦。这虽然不是一本教人变魔术的指导书,但“魔术”二字,很值得被继续探讨下去。
“上手”理念的生成,极大程度地来自“魔术表演”这一行为带给我们的启示。任何人都可能看过魔术表演,但结合一出儿魔术表演,你是否想到过以下这些细节:魔法(magic),人们遇到令自己觉得难以置信之事时,除了会说“好神奇啊”以外,似乎也就只会说“真的好神奇”了。像有魔法一样,“令人难以置信”是第一个关键细节。
为什么要“令人难以置信”?你固然可以把这种诉求理解为“一时冲动”。一时冲动往往跟随半途而废,听起来不是个好东西。可如果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就能以冲动达成理想的结果,不是一件好事吗?半途而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途”太长了,太远。而“相对短的时间”,作为第二个关键细节,亦是魔术表演带来的启示,所谓“一招制人”。
为什么要“制人”?试想一个魔术师,若不许他做任何表演,每天摆弄魔术只能取悦自己,这固然是一种修行,但用不了多久,这世上就没有魔术师这个行当了。人们做事不都是为了“表演”的,但“表演”,作为第三个关键细节,无疑是掌握一项技能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若将“表演”视为掌握一项技能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为什么要表演“魔术”?至此,似乎又绕回去了。事实上,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成为魔术师,魔术(magic),狭义地理解,就是我们熟悉的魔术;宽泛一点,“魔术”在英文表达中还有sleightofhand,作为第四个关键细节,直译为“(隐蔽的)敏捷手法”,引申译为“障眼法”。
敏捷的手法(sleightofhand),已经跟本书的书名“上手”强相关了。而提到“障眼法”,虽也是魔法的一种,却似乎是那种上不得台面儿的魔法。无论是“魔术”、“令人难以置信”还是“障眼法”,追求的其实是“效率”。“效率”这个词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尤其对于成年人来讲。谁也不能说魔术师上不得台面儿,而这本书就是要充分提取魔术表演从创意到练习,再到完成表演的全过程中对于我们掌握任何技能均有益的所有细节。
魔术,最能形象地揭示“上手”之内涵。魔术的呈现,既然追求“难以置信”,必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能需要稍作练习,尤其是“手上的动作”,却不一定需要长期练习,而辅以超强的观赏性,一旦表演成功,将付出和回报的比例进行换算,你会发现效率极高。很多明星艺人喜欢在各种场合表演魔术,注意,他们不是职业魔术师,更或许他们只能表演一到两个小魔术,这已足够。这次,先加两分,接下来,我们继续“上手”。
“上手”,有一种魔力。“上手”不是埋头苦学、苦干,不是单纯地练习,若不能以“表演”制造“结束感”,虽稍嫌浮夸,则失去了“上手”的全部意义。所谓“上手”,不过是充分地调用人的心理优势以完成“看上去”艰难的任务。
作为本书的书名,事实上,“上手”有两重含义。当我们强调“上手”的“手”时,意指“初步掌握”,而当我们强调“上手”的“上”时,则意指“精通”。这两重含义,竟然可以用“上手”这一个词,将“初步掌握”和“精通”都涵盖了。
当我们说“上手”时,比较容易理解的是,“突然开窍儿了”,“有那么点儿意思了”。或者说,对于任何事物,之前操控起来挺费劲,而无论是经过了练习,还是在观念上产生了转变,在某一时刻突然有操控感了,甚至“起飞”了。借此,“上手”的第一重含义,伴随的行为是“开始接触”,对应的角色是初学者、新手、初心者、素人等。在这重含义中,对应的挥之不去的情绪多是因刚开始接触而产生的恐惧和困惑。本书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帮你在开始接触一样新事物时抚平恐惧与解除困惑。
任何人总要学会点儿什么。即便是“初步掌握”,有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达成,有些人则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甚至直到放弃时都没有达成“初步掌握”,更谈不上“精通”了。说到“精通”,“初步掌握”跟“精通”的差别很明确,先初步掌握,后精通。
既然有些人在相对更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上手”一项技能,说明“上手”跟某种能力是相关的。或者说,“上手”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如果你“上手”任何陌生课题都很慢,想要变快,你尤其适合作为本书的读者。
一个人很难在一生中对多项技能掌握到精通。像我最近听说的一个年轻人,十六岁,已经开过三场个人钢琴独奏会。这不算什么,除此之外,她还是交响乐团的小提琴首席、校数学队的队长,作文也获奖,科技大赛也获奖……你看,对于钢琴、小提琴、数学、写作以及科技的掌握,这个年轻人都已不再是“初步掌握”了,而我们想要“初步掌握”这其中一样,都不容易。
本书并不能教你如何成为上面这种人。这种人,一旦出现,往往令他人陷入绝望的处境。如果你已经绝望了,请允许我奉上一碗鸡汤,“这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面对处境绝望的人”。我先干为敬。
跟这种人我们拼什么?直接放弃固然是一种选择,但如果不能拼“精通”,那只剩下拼初步掌握的“多样性”了。上面提到的年轻人,也许烹饪不灵,如果我们能将一枚鸡蛋煎得漂亮又美味,在这方面就扳回了一局;又或者她不会用Photoshop,如果我们能学会用Photoshop,只要初步掌握,就再下一城……那个十六岁的年轻人光鲜亮丽,我们也不一定会永做输家。
如果我们能连续不断地“上手”新技能,无论是什么,当“初步掌握”一样事物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困难,逐渐形成惯性,一旦产生了加速度,就会聚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同时,这种初步掌握的“多样性”也会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并持续进行下去,直到“精通”。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产生质疑,心想这不就是鼓励大家成为“万金油”嘛。万金油本来是清凉油的另一个叫法,清凉油你一定用过,以“多功能”著称。一个人被称为“万金油”,是说这个人啥都会干,但同时暗含了另一层意思,是说这个人虽然感觉他啥都会干,但啥都干不到极致。这其实是一种偏见。上面提到的“令人绝望”的年轻人,正是所谓的“啥都会干”,却把啥都干到了极致。
准确地说,“上手”不是“万金油”的意思,或者说以“万金油”仅去解释初步掌握的“多样性”,再去对应“上手”是不完整的。别忘了,“上手”还有第二重含义。
“上手”的第二重含义,直接指向“下手”。如上所述,“上手”的第二重含义中强调“上”。与此第二重含义贴近的词为占上方、强手、高手、更胜一筹等。这重含义,我从阅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SeinundZeit,1927)这本著作中获得了更为透彻的理解,海德格尔给出的“上手状态(现成状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补充一句,上文提到的十六岁的年轻人,她也脱不开“上手”状态,只不过在诸多领域,她已是“上”手。
为避免混淆,行文中若写作“上手”,取“初步掌握”之意。除非写作“上”手,才是“精通者”之意。
“上手”,能不能不从初级开始?从初级开始“上手”是绝大部分人最后无法“上手”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有人可能会产生质疑,本来就是“开始接触”,难道一上来就从最高级开始吗?我想说的是,也许可以。但那不是我所真正鼓励的。我真正要鼓励你的是: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
这样做,虽然有类似“空中楼阁”的隐患,但会给人以强大的精神鼓舞,总比直接放弃要好。事实上“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的隐患是显而易见的,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学习书法不从笔画练习开始,直接临摹怀素的《自叙帖》,这是名副其实的“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了。这种行为看似很不严肃,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不叫学习书法,这是“玩儿”。但是就从这个“玩儿”当中,我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不去临摹别的帖子,而选定了怀素的《自叙帖》。这难道不能够首先证明临摹者的品位不俗吗?
2.是不是因为看到了怀素的《自叙帖》而产生了接触书法的念头?这种精神鼓舞在日常生活中还会有吗?
3.就在这“开始接触”的第一天,写五百个横、竖、撇、捺和临摹一套《自叙帖》,给人带来的感受有没有差别?
4.毫无疑问,第一天临摹出的《自叙帖》不可能“像”,甚至会让人有强烈的挫败感。如果临摹者是一个很容易有挫败感的人,试想一下,此人第二天再临一遍《自叙帖》的可能性更大,还是再写五百个横、竖、撇、捺的可能性更大?
5.如果临摹者真真切切地喜欢怀素的《自叙帖》,很可能会反复临摹下去。正常情况,会越临越像。“向好”是人类本能。“越临越像”的“上手”感,会否致使临摹者不再这样“玩儿”下去,而找个老师认认真真地从横、竖、撇、捺练习起来?
6.“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的隐患是否还存在?我绝不会限定你做一个专才,也不是要你向“通才”进发。无论是“单一”还是“多样”,如果说最后的达成是一种“存在(being)”的话,达成的过程则是“生成(becoming)”。本书希望向你解释的是如何以“生成”替换“存在”,将“上手”的两重含义合二为一。
此处,我只强调,“上手”本身自带一种鲜明的“结束感”。这种感觉与“学无止境”是完全相反的。我并不会傻到挑战“学无止境”的正确性,但是一个成年人听到“学无止境”这四个字的想法,很大概率会是“不学了”。
请先留步。“上手”理念推崇“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这是本书的核心要义。先“上手”,再谈“学无止境”。
为了给你提供一个样本,也为了彻底解决你在开始阅读本书一上来就遇到的麻烦——还记得么,许岑是谁?如果你至少明确了“上手”具有两重含义,现在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自己。
我今年三十八岁,是一个四岁孩子的父亲。提到孩子很有必要,“上手”虽然跟每个人相关,作为我的孩子,“上手”似乎尤其跟他相关。我先介绍自己,后文会讲到他。
去年,也就是在我三十七岁的时候,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从零开始“上手”钢琴,从零开始“上手”油画,从小时候有点儿小提琴基础之上重新“上手”小提琴。
为了更全面地展示自己,并提请你注意,我尝试用提问的方式,既问你,也问自己:?为什么我从四岁到十二岁断断续续学了八年小提琴痛苦不堪又没什么结果,却在二十七岁迷上指弹吉他(fingerstyleguitar)并在两年后演奏了难度最大的指弹吉他曲—皮埃尔·本苏桑(PierreBensusan)创作的“WUWEI”?
?为什么我在初中和高中时英语考试从没及格过,却在大学时迷上看电影学英语,于北京电影学院这样的艺术类院校连过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并在英国伯恩茅斯大学(BournemouthUniversity)获得了媒体管理硕士学位,回国后又在英语培训机构授课五年,成为一代雅思名师?
?为什么我十年前尝试做设计还没“上手”时被人说“你做的东西吓死人了”,后来却成为同一个说话人——罗永浩的御用幻灯片设计师?
?为什么我上学的时候一直很自卑,今天却自称“美貌大王”? 为什么我一直到读大学都格外内向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却从三十三岁开始成为“教育专家”兼“网红”,如今创立了微信小程序“上手Becoming”,在多个平台也包括在“得到”App以音频形式向公众讲授学习与研究的心得?
在此,我要感谢“得到”。
一谢“得到”让我不只是停留在“做到”,而能够全面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无论是弯路还是直路。也促使我对于学习与研究的行为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而不只是作为一个十足的经验主义者。于“得到”平台向公众分享学习与研究的方法,以及让我厘清了“上手”的完整概念。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