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籍】童年的秘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童年的秘密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20.3 4.5折 45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出版社中国青年

ISBN9787515362410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J9787515362410

上书时间2024-07-03

人龙正版图书批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是蒙台梭利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作者通过对0—6岁儿童多年来细致的观察以及实际教育经验,揭示了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并提出“敏感期”这一重要早教概念,指出游戏、重复性操作、专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帮助老师和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心理的特点,以及如何激发儿童内在潜能的方法。书中所提出的理念,时至今日,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有助于缓解父母们的焦虑,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作者简介



目录

*章
1. 儿童的时代
 儿童与精神分析
童年的秘密

2. 灵魂的控告

3.生命的序曲

4.新生儿
陌生的环境

5.自然本能

6.精神的萌芽
 “道化肉身”

7.心理发育
敏感期
探究敏感期
观察与例证

8.秩序
内部秩序感

9.智力

10成长的障碍

11.行走

12.手
初级动作

13.节奏

14.人格替代
对环境的爱

15.运动

16.人们对运动缺乏理解

17.爱的智慧

第二章

18.儿童教育

19.观察与发现
 重复练习
自主选择
玩具
奖励和惩罚
练习保持安静
自尊
纪律性
读写
对身体的影响

20. 所谓的“方法”

21.娇生惯养的孩子
回归正常

22.教师的心理准备

23. 偏离正常的状态
心理逃避
心灵之墙
疗愈
依附
占有欲
对力量的渴求
自卑感
恐惧
撒谎

24.心理偏差影响身体健康

第三章

25.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

26.劳动的本能

27两种不同的劳动
成年人的劳动
儿童的劳动
两种劳动的比较

28.主导本能

29.向儿童学习

30.儿童的权利
父母的使命


【书摘与插画】

8.秩序

一两岁的孩子会对外部秩序极其敏感,这是一段非常重要而又神秘的敏感期。大人们可能不太相信孩子会对外部秩序敏感,因为大人们通常认为孩子天生是不守秩序的。
对于居住在城市封闭住宅里的孩子,他们周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物品,这些物品经常会被大人出于种种原因搬来挪去,小家伙难以理解这一切,从而难以形成微妙而精准的秩序感。这样,在秩序敏感期结束后,他们所感觉到的无序将会阻碍心理发育,甚至造成心理失常。
婴儿内心深处还有很多秘密是照料他们的大人所不了解的。为什么宝宝经常会毫无缘由地哭闹,而且抗拒大人的所有抚慰?这本身就足以让我们怀疑,宝宝是不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出生才几个月的婴儿就可能表现出对秩序的敏感。正面的例子是,宝宝看见各种物品在正常的位置上就会很兴奋、很开心。根据我们的原则接受过训练的大人,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些现象。比如,一位保姆发现她照料的一个小女婴对一面灰色旧墙上镶嵌的一块白色大理石很感兴趣,尽管小家伙才5个月大,而且她父母的庄园里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但每天保姆都会把小家伙带到那面墙边,让她可以近距离地看着那块石头,她似乎可以愉快地看很久。
然而,这一敏感期的存在,往往是通过孩子所遭遇的障碍从反面得以证明的。孩子大多数的无理取闹可能就与此有关。我记得很多这样的例子。一天,一个6个月大的女婴偶然看见一位女士走进房间,女士不经意间把阳伞放在了桌子上。小家伙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不是因为这位女士,而是因为阳伞,因为她盯着那把伞看了一会儿之后才开始哭。女士以为小家伙想要那把伞,于是拿起伞并微笑着递给她。但是小家伙把伞推开,继续撕心裂肺地哭喊。大人们用各种方法安抚她,却都没有用。而她也变得更加烦躁。该怎么让她平静下来呢?她妈妈突然之间灵感闪现,把那把伞从桌子上拿走,放到了另一个房间。小家伙瞬间就平静下来了。让她不安的原因是那把伞被放在桌子上。伞没有放对地方,这与小家伙记忆中物品摆放的正常位置不同,严重破坏了她的秩序感。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一个大一点的孩子身上。当时我和其他几位游客一起穿越那不勒斯一处风景区的隧道。一位年轻女士带着一个大约一岁半的孩子,孩子太小了,确实很难让他自己走完那么长的一段路。
孩子走了一会儿之后累了,妈妈抱起了他。但是她没想到自己很快也抱不动了。她的辛劳让她觉得很热,她停下来脱下外套挂在胳膊上,然后继续抱起孩子。但这时孩子开始哭泣,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无论妈妈怎么哄,都没有用。显然妈妈也精疲力竭,她自己也开始变得焦躁。出于关切,其他游客自然而然地开始帮助他们。孩子被大人们轮流抱着抚慰,可孩子还是越哭越凶。所有人都扯着嗓子哄他,却只是让情况越来越糟。显然他妈妈不得不把他抱回去。然而这时孩子变得歇斯底里,看起来情况糟糕透了。
此时向导开始介入,他狠狠地抓住孩子的胳膊。对于孩子来说,这个动作确实用力过猛了。我认为孩子的反应一定与内在敏感期有关,于是决定做点什么。我走上前对孩子妈妈说:“我能帮您穿上外套吗?”她惊诧地看着我,因为她还是觉得热;但她还是将信将疑地听从了我的建议,让我帮她穿上了外套。而孩子瞬间就平静下来了。刚刚止住眼泪和不安的小家伙开始反复念叨“外套……身上”,意思是你的外套应该在你的身上。是的,他妈妈的外套应该穿在身上。孩子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你终于理解我了。”然后他笑着伸出胳膊让妈妈抱。之后,我们继续在隧道中穿行,再也没有遇到任何麻烦。外套应该是穿在身上的,而不是像布袋一样挂在胳膊上。他注意到妈妈身上有东西不符合应有的秩序,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冲突。
我还见过另一个家庭发生的类似例子,也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位女士觉得不太舒服,于是半躺在扶手椅里,并且垫上了两个枕头。她不到20个月大的小女儿走过去让她讲故事。当妈妈的怎么可能拒绝孩子的这种要求?虽然妈妈确实感觉不适,但还是开始讲故事,小家伙听得非常认真。但是妈妈实在是太不舒服了,没法继续讲故事,于是让女佣扶她去隔壁的卧室休息。而被留在扶手椅旁边的小女孩开始哭泣。看起来孩子应该是因为妈妈不舒服而哭泣,周围的大人使劲劝慰她。当女佣把扶手椅上的两个枕头拿走的时候,小女孩突然大喊“不,不要拿垫子……”。孩子想表达的意思似乎是:椅子上至少应该留点东西。
大人们轻声细语地耐心劝慰孩子,把她带去了妈妈的卧室。妈妈强忍身体的不适,坚持给孩子讲完了故事,觉得这样就可以满足孩子的期待了。但孩子不停地抽泣,泪流满面地说:“妈妈,椅子!”小家伙的意思是,妈妈应该坐在椅子上讲故事。
她对故事本身再也不感兴趣了,妈妈和枕头都改变了位置。故事开始讲的时候是在那个房间里,之后却换了另一个房间继续讲。这给小女孩的内心造成了剧烈的冲突。
这些例子显示了这种本能的强烈程度。而令人惊讶的可能是它出现得如此之早。两岁的孩子就普遍表现出对秩序感的需求。正是在这一时期,这种需求转化为一种行为准则。因此,我们在学校里观察到了许多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件物品没有放在正常的位置上,总会有孩子发现它,并把它放回原位。两岁的孩子会注意到*细微处的失序状态,而大人和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往往注意不到。比如,洗手台上的肥皂没有放在碟子里,一张椅子摆放歪了,都是由两岁的孩子突然发现,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处。
看见某件物品放的位置不对,似乎意味着某种刺激,激发孩子做出某种行为。但肯定不止于此。秩序,是生命的内在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会带来真切的快感。事实上,我们学校里年纪大一些的孩子,那些三四岁的孩子,在完成某项活动之后都会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这是他们*喜欢也*自觉去做的事情之一。这种外部环境的秩序感包括识别物品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记住物品的正常位置。这意味着孩子能够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并且能够全面掌控自己的位置。在孩子的心目中,*适宜的环境就是他们闭着眼睛也能到处走动,只需一伸手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显然,孩子们对秩序的热爱不同于成年人。秩序会给成年人带来一定的外在愉悦感。但秩序对于孩子的意义则大有不同,对孩子而言,它就好比动物脚下踩着的大地,或者鱼儿游动于其中的水。在幼年时期,孩子需要通过环境推导并*终掌握确定方位的规律。孩子是由环境塑造的,他们需要的是精准确定的秩序,而非模糊笼统的教导。
幼儿们做的一些游戏也可以带来秩序所催生的那种自然快感。我们惊讶地发现,孩子们没有逻辑性。发现东西在正常的位置上,会让孩子们产生专属于他们的快乐。在进一步阐述之前,我想说说日内瓦的皮亚杰教授在自己孩子身上做的实验。他把一件东西藏在一张椅子的椅垫下面,然后让孩子离开房间,他又把东西换到对面另一张椅子的椅垫下面。教授设想的是,孩子会先在*张椅子上找,如果找不到就会到对面的椅子上找。然而,孩子回到房间后,拿起*张椅子的椅垫,然后奶声奶气地说“不见了”,根本没有尝试去其他地方找。皮亚杰教授重复了这个实验,当着孩子的面把东西从一张椅子上拿走放到另一张椅子的垫子下。但小男孩找东西的行为还是与上一次一模一样,还是说“不见了”。教授当时觉得自己的儿子可真傻。几乎失去耐心的教授拿起第二张椅子的椅垫,问儿子:“你没看见我把它放在这里了吗?”“看见了,”孩子回答,然后指着*张椅子说,“可它应该在那里。”
孩子对找东西不感兴趣,他期待的是发现东西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显然,他认为是教授不理解游戏的乐趣。东西没有被放在正常的位置上,还怎么玩游戏呢?
我曾经观察几个两三岁的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兴高采烈、充满期待。但他们是怎么玩的呢?一个孩子钻到桌子底下,桌子的桌布很长,几乎碰到地面了。其他孩子看着他这么做,然后走出房间。回到房间之后,他们掀开桌布,看见自己同伴的时候开心地大叫。他们不断地重复这个游戏,每个人轮流钻到桌子下面,嘴里说着“现在我要藏起来了”,然后就钻进去。还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带着一个小弟弟一起捉迷藏。小弟弟藏在一件家具后面。大孩子们走进房间,假装没有看见他;他们找遍了所有地方,除了这件家具后面。他们以为这样会让小弟弟开心。然而,小弟弟突然哭喊道:“我在这里!”那语气带着明显的言外之意:“你们怎么没看见我在这里?”
有一天我参加了这样一个游戏。我发现一群比较小的孩子正拍着手欢呼雀跃,因为他们发现了藏在门后的同伴。他们走过来对我说:“跟我们一起玩吧,把自己藏起来。”我接受了邀请,然后孩子们全都跑出房间,没有一个回头看,好像他们完全不想知道我藏在哪里。我没有选择门后,而是藏在了柜子边上的角落里。孩子们回到房间之后,全都到门后面找我。我等了一会儿,发现他们并没有继续找我,于是我自己出来了。孩子们不开心地看着我,疑惑地问道:“你为什么骗我们?为什么不把自己藏好?”
如果捉迷藏确实能带来快乐(事实上,孩子们乐此不疲地重复着他们幼稚的游戏),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在一个特定时期,孩子生活的乐趣在于发现物体在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上。“藏”这个词,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是“把某件物体放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然后去发现它”的意思。正如他们在心里告诉自己的:“你看不见它,但我知道它在哪里,我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
这一切说明大自然赋予了孩子对于秩序的敏感性。那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能够识别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只是识别物体本身。由此,孩子能够感受到环境的整体性,尽管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互相独立的。当孩子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之后,就能够引导自己的行为,从而达成特定的目标。这样的环境为实现生活的一致性提供了基础。如果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却没有按照一定的秩序摆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那就好比有家具却没有房子来放家具。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就只能识别物体本身,却无法识别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个人生活在一片混乱之中却无法脱身。童年是为人生之路确立方向的时期。大自然赋予孩子的*个敏感期,与秩序有关。大自然交给人类一个罗盘,让他们能够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大自然就像一位老师,*堂课要教学生地理概念,需要准备好合适的教室和教具。大自然也赋予了孩子模仿大人说话的能力。人类的智慧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在童年的各个敏感期打下基础。



主编推荐

童年是人类灵魂神秘的休憩之所,童年的印记就是人性的印记。
一个成年人幸福与否,与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
看《童年的秘密》,了解影响孩子一生的养育理念,洞悉孩子成长的秘密,是每一个父母的必修课。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