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籍】译者的尴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译者的尴尬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24.3 6.4折 38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傅雷等著,郭凤岭编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7460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J9787515507460

上书时间2024-07-03

人龙正版图书批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忠贞抑或背叛,都无法回避他们在这个时代的尴尬:是坚守孤独与清贫,还是一同媚俗和狂欢?
《译者的尴尬》(作者:傅雷)是一本有关译者的随笔集。描写了译者们感人至深且饱含艰辛的翻译往事,包括为什么要做一名译者以及译者的明天是光明还是黯淡等。本书还描写了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翻译的意义以及当今时代下译者的处境及未来等内容。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上海南汇人。有名翻译家、作家、文艺评论家、教育家。译作多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名著,有《傅雷译文集》15卷5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目前少见的巨著,其中《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目录
001 关于翻译的通信  文/鲁迅
007 “媒婆”与“处女”  文/茅盾
010 谈翻译  文/朱光潜
018 翻译笔谈  文/李健吾
024 翻译经验点滴  文/傅雷
028 译者、译事  文/思果
033 我为什么翻译  文/草婴
038 走上翻译之路  文/傅惟慈
048 译界的一次盛大笔会  文/李平沤
051 翻译甘苦谈  文/董乐山
053 再谈翻译甘苦(外一篇)
055 王永年:翻译是为了谋生  文/吴虹飞
064 学翻译、做翻译、教翻译  文/周国珍
071 译者独憔悴  文/余光中
073 作者,学者,译者(外一篇)
082 一部名作译本的五十年  文/智量
094 也谈文学翻译批评  文/李文俊
100 以翻译为业能否谋生? 文/资中筠
104 翻译的态度  文/蓝英年
107 切勿损害大师形象  文/艾珉
110 翻译为什么重要? 文/伊迪丝?格罗斯曼译/吴万伟
121 谁来接这清贫的接力棒  文/吕同六
126 这儿也少不了爱  文/杨武能
131 翻译是一种艺术  文/杨德友
136 当年翻译收益是今天的几十倍  文/郑克鲁陈辉
142 翻译漫谈  文/欧阳桢
149 翻译家当是“猴学人”  文/胡允桓刘晋锋
155 翻译的情与爱  文/施康强
158 翻译家的无限风光(外一篇)
162 翻译的失落  文/周克希
165 深深的怅惘(外一篇)
168 略说译者的心态  文/郭宏安
173 我的翻译人生  文/宋德利
185 游走在“漂亮”与“贞洁”之间  文/林少华
198 译者到哪里去了? 文/余中先
202 翻译是有限度的  文/许钧
207 译者的尴尬  文/倪梁康
216 译路难,为求上青天  文/冷杉
221 说说这悲摧的翻译事业  文/黑马
231 给未来的译者  文/黄灿然
244 漫谈翻译者的工作  文/京不特
251 谁实为之? 文/缪哲
255 翻译和养猪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文/南桥
260 翻译为何(外一篇)
266 怎样剥削译者  文/孙仲旭
268 最好的和最坏的年代  文/黄荭
273 《百年孤独》译余断想  文/范晔
278 为了一种可能的翻译? 文/袁筱一
285 译者的任务  文/国荣

内容摘要
当今时代,翻译无处不在。本书试图从文学翻译出发,探讨以下问题:翻译是什么?译者在这个时代的处境如何以及他们如何确认自身存在的价值或意义?本书四十多位译者,或形而上作发人深省的思考,或形而下写感人至深的译事,翻译理论、译事甘苦、社会地位、稿费收入,无所不谈。这是一次对翻译的本质和意义的集体追问,在文学翻译日益贫困的今天,他们在传达自己对于翻译的情结或情绪的同时,也试图为天下译者寻找一个精神的出口。

主编推荐
    《文化阅读038:译者的尴尬》编辑推荐:译了《贝多芬传》,寄给商务印书馆,被退回了;译了莫罗阿的《恋爱与牺牲》寄给开明,被退回了……过了几年,再看一遍旧稿,觉得当年的编辑没有把我幼稚的译文出版,真是万幸。(傅雷)    在文坛上,译者永远是冷门人物,稿酬比人低,名气比人小,书评家也绝少惠加青睐。书译好了,大家就称赞原作者;译坏了呢,就回来骂译者。(余光中)    在所有解释性艺术中,只有翻译不得不对付恶毒的、破坏性的问题??即翻译是否可能,有没有可能以及应该不应该可能。(edithgrossman)    里尔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你要爱你的寂寞。”我觉得这话真像是对今天的译者说的。(周希)    译者有没有自己的自由呢?当然有,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作者、语言、论题、理念、时代、作品、形式、风格等等。但他不能自由地诠释。(倪梁康)    你必须要承受得住实际生活中亲友和故交及进取的同事们对你的忽略甚至轻蔑……别太强调自己的翻译家形象,人家说你没混好也别受伤。(黑马)    我翻译完一本图书很得意,立刻就送给各个亲戚朋友,还有夫人,恳求夫人拜读,请朋友斧正。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拜读,也没有一个人斧正、指正、雅正。(南桥)    译者是什么呢?他的所有意义或许就是提供或为读者欢迎或为读者拒绝??但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翻译尝试和翻译结果。(袁筱一)

精彩内容
 在现代研究文学,不精通一两种外国文是一个大缺陷。尽管过去的中国文学如何优美,如果我们坐井观天,以为天下之美尽在此,我们就难免对本国文学也不能尽量了解欣赏。美丑起于比较,比较资料不够,结论就难正确。纯正的文学趣味起于深广的观
照,不能见得广,就不能见得深。现在还有一批人盲目地颂扬中国文学,盲目地鄙弃外国文学,这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实在是一个大障碍。
我们承认中国文学有很多优点,但是不敢承认文学所可有的优点都为中国文学所具备。
单拿戏剧小说来说,我们的成长比起西方的实在很幼
稚。至于诗,我们也只在短诗方面擅长,长诗根本就没有。再谈到文学研究,没有一
个重要的作家的生平有一部详细而精确的传记可参考,没有一部重要
作品曾经被人作过有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没有一部完整而有见解的文学史,除《文心雕龙》以外,没有一部有哲学观点或科学方法的文学理论书籍。我们以往偏在注疏评点上做功夫,不失之支离破碎,便失之陈腐浅陋。我们需要放宽眼界,多吸收一点新的力量,让我们感发兴起。最好我们学文学的人都能精通一两种外国文,直接阅读外国文学名著。为多数人设想,这一层或不易办到,不得已而思其次,我们必须作大规模的有系统的翻译。
谈到翻译,这并不是一件易事,据我个人的经验,译一本书比自己写一本书要难得多。要译一本书,起码要把那本书懂
得透彻。这不仅要懂文学,还须看懂文学背后的情理韵味。一般人说,学外国文只要
有阅读的能力就够了,仿佛这并不很难。其实阅读就是一个难关。许多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的书仍然错误百出,足见他们对于外国文阅读的能力还不够。我们常易过于自信,取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从头读到尾,便满以为自己完全了解。可是到动手译它时,便发现许多自以为了解的地方还没有了解或是误解。迅速的阅读使我们无形中自己欺骗自己。
因此,翻译是学习外国文学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它可以训练我们细心,增加语文的敏感,使我们透彻地了解原文,文学作品
的精妙大半在语文的运用,对语文不肯仔细推敲斟酌,只抱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就只能得到一个粗枝大叶,决不能了解文学作品的精妙。
阅读已是一个难关,翻译在这上面又加上一个更大的难关,就是拢除当的中文字句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阅读只要
精通西文,翻译于精通西文之外,又要精通中文。许多精通西文而不精通中文的人所
译的书籍往往比原文还更难懂,这就未免失去翻译的意义。
严又陵以为译事有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结底,“信”字最
不容易办到。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达”而“雅”,过犹不及,那也还是不“信”。
所谓“信”是对原文忠实,恰如其分地把它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
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必须是完整的有机体,情感思想和语文风格必融为一体,声音与意义也必欣合无间。所以对原文忠实,不仅是对浮面的字义忠实,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同时忠实。稍有翻译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极难的事。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说诗可翻译的人大概不懂得诗)。大部分文学作品
虽可翻译,译文也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很不易做到。
但是我们必求尽量符合这个理想,在可能范围之内不应该疏忽苟且。
“信”最难,原因甚多。头一层是字义难彻底了解。字有种种不同方式的意义,一般人翻字典看书译书,大半只看到字的一种意义,可以叫做直指的或字典的意义(indicativeordictionarymeaning)。比如指“火”的实物那一个名谓字,在中西各国文字虽各不相同,而所指的却是同一实物,这就是在字典上所规定的。这种文字最
基本的意义,最
普遍也最粗浅。它最普遍,因为任何人对于它有大致相同的了解。它也最粗浅,因为它用得太久,好比旧铜钱,磨得光滑破烂,虽然还可用来在市场上打交易,事实上已没有一点个性。在文学作品里,每个字都必须有它的个性,它的特殊使命。所以文学家或是避免熟烂的字,或是虽用它而却没法灌输一种新生命给它。一个字所结的邻家不同,意义也就不同。比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和“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诗中同有“江南”,而前诗的“江南”含有惜别的凄凉意味,后诗的“江
南”却含有风光清丽的意味。其次,一个字所占的位置不同,意义也
就不同。比如杜甫的名句:“红豆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有人疑这话不通,说应改为“鹦鹉啄残红豆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其实这两种说法意义本不相同。杜句着重点在“红豆”和“碧梧”(红豆是鹦鹉啄残的那一粒,碧梧是凤凰柄老的那一枝),改句着重点在“鹦鹉”和“凤凰”(鹦鹉啄残了红豆粒,凤凰栖老了碧梧枝),杜甫也并非倒装出奇,他当时所咏的主体原是红豆碧梧,而非鹦鹉凤凰。这种依临伴不同和位置不同而得的意义在文学上最为重要,可以叫做“上下文决定的意义”(contexmalmeaning)。这种意义在字典中不一定寻得出,我们必须玩索上下文才能明察。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学修养而又粗心,对于文字的这一种意义也难懂得透彻。P10-1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