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籍】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机制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机制研究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31.1 6.9折 45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计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8841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J9787100128841

上书时间2024-06-29

人龙正版图书批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主要采用认知语言学和语法化的理论方法,从来源上把汉语名量词分为三类,即“名词来源的名量词”“动词来源的名量词”和“复杂来源的名量词”,通过对汉语名量词的语法化过程的个案研究,丰富并细化了汉语名量词的来源类型。同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名量词的“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的形成机制。从这一机制出发,认为所谓名词量词的“双向选择”机制,是名量词的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模式投射到现代汉语这个共时平面的结果。
作者简介:
李计伟,男,1978年8月出生,河南西华人,理论语言学方向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语法类型学、语法化)、历史语言学、海外华语。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作者简介
李计伟,男,1978年8月出生,河南西华人,理论语言学方向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语法类型学、语法化)、历史语言学、海外华语。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量词、类别词与单位词
    1.1.1  汉语的量词及其分类
    1.1.2  类型学视野下的类别词及其分类
    1.1.3  术语
  1.2  汉语名量词的语法化研究综述
    1.2.1  汉语名量词范畴的语法化
    1.2.2  名量词语法化过程的个案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
  1.4  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1.4.1  理论基础
    1.4.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名词来源的名量词
  2.1  量词“窠”的产生、发展与量词“棵”的出现
    2.1.1  问题的提出
    2.1.2  “窠”的本义、隐喻意义及量词“窠1”的产生
    2.1.3  量词“窠3”及其组配
    2.1.4  量词“窠z”的产生及其逆语法化
    2.1.5  量词“棵”的出现及其与“窠2”的关系
    2.1.6  基于“窠”来重建“科”的语义发展过程
    2.1.7  结语
  2.2  量词“根”的语法化与其认知语义的多向发展
    2.2.1  问题的提出
    2.2.2  量词“根”的形成
    2.2.3  范畴化理论与量词“根”认知语义的多向发展
    2.2.4  关于汉语量词的功能
  2.3  量词“桩”的语法化与其句法组配的发展
    2.3.1  问题的提出
    2.3.2  “桩”的内涵意义与量词“桩”的产生
    2.3.3  量词“桩”的发展与其句法组配
  2.4  量词“则”的来源与其句法组配
    2.4.1  问题的提出
    2.4.2  量词“则”的来源
    2.4.3  量词“则”的句法组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词来源的名量词
  3.1  量词“副”的语法化与其义项分立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副”的动词意义与量词“副”的认知语义基础
    3.1.3  量词“副”的句法组配及相关问题的解释。
    3.1.4  结语
  3.2  量词“件”的语法化与其句法组配
    3.2.1  问题的提出
    3.2.2  量词“件”的认知语义基础
    3.2.3  量词“件”的句法组配
  3.3  量词“把”的语法化与其句法组配
    3.3.1  问题的提出
    3.3.2  “把2”的出现与其句法组配
    3.3.3  “把1”的出现与其句法组配
    3.3.4  “把3”的出现与其句法组配
    3.3.5  粤方言中的“(一)把嘴/口”及相关问题
  3.4  量词“届”的语法化
    3.4.1  动词“届”的意义
    3.4.2  量词“届”的产生与其句法组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来源的名量词
  4.1  量词“项”的来源与其句法组配
    4.1.1  问题的提出
    4.1.2  量词“项”的复杂来源:从“头项”到“项”
    4.1.3  “头项”的词汇化、意义及其省缩为“项”的原因
    4.1.4  量词“项”的语义特征及其句法组配
    4.1.5  海外华语中量词“项”的组配
    4.1.6  结语“
  4.2  量词“叶”的多元生成与量词“页”的来源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量词“叶1”的产生与其句法组配
    4.2.3  量词“叶2”的产生与其句法组配
    4.2.4  量词“叶3”的产生与量词“页”的出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名量词的转喻生成与隐喻一转喻扩展
  5.1  转喻理论与汉语名量词的转喻生成
    5.1.1  名词的可数性与汉语光杆名词的指称功能
    5.1.2  Radden&Kovecses的转喻理论
    5.1.3  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的起源及其历史层次
    5.1.4  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的转喻生成
  5.2  隐喻理论与汉语名量词的隐喻—转喻扩展
    5.2.1  隐喻理论
    5.2.2  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的隐喻扩展
  5.3  从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看名词量词的双向选择
    5.3.1  汉语名词量词的双向选择机制
    5.3.2  汉语名词量词双向选择机制的成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名+量”式双音词研究
  6.1  “名+量”式双音词的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6.2  “名+量”式双音词的形成
    6.2.1  “N件”
    6.2.2  “事条”
    6.2.3  “N只”
    6.2.4  “N匹”及其他“名+量”式双音词
  6.3  “名+量”式双音词结构平议
  6.4  “名+量”式双音词的析层与来源方式分类
    6.4.1  原生式“名+量”式双音词的判定标准
    6.4.2  “官员”和“书本”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引用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采用认知语言学和语法化的理论方法,从来源上把汉语名量词分为三类,即“名词来源的名量词”“动词来源的名量词”和“复杂来源的名量词”,通过对汉语名量词的语法化过程的个案研究,丰富并细化了汉语名量词的来源类型。同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名量词的“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的形成机制。从这一机制出发,认为所谓名词量词的“双向选择”机制,是名量词的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模式投射到现代汉语这个共时平面的结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