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籍】北京书店印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北京书店印象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26.4 5.5折 48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严彬编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8791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J9787511728791

上书时间2024-06-29

人龙正版图书批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严彬编著的《北京书店印象》与北京的书店有关。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沈昌文、俞晓群这样出版业的前辈关于书店的文章,有著名书迷的逛书店小史,更有万圣书园、涵芬楼、三联书店、豆瓣书店这样京城文化地标式的书店老板的访谈录。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些书店的实景照片,或宁静,或温暖,或厚重,或文艺;还可以根据彩图上面指示的页码,找到内文相应的文章。文末,附有长长的一串北京书店名单及地址,可供参考。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灯火;北京的这些书店灯光,是迷人的。愿你会喜欢它。

作者简介
严彬,1981年生,湖南浏阳人,作家。在京从事文化媒体工作十年,创办凤凰网读书频道并任主编至今。主编“凤凰网读书文库”《野渡》、《临渊》、《盗火》,出版诗集《我不因拥有玫瑰而感到抱歉》。

目录
第一辑 读者篇
  北京的书店 解玺璋
  到北京去做“醒客” 沈昌文
  京城书店印象 俞晓群
  买书旧事 止 庵
  读书买书二十年 冯俊文
  逛书店小史(外一篇:不再淘旧书) 杨 葵
  怀念美好的书店时代(外一篇:谢谢书店,谢谢书) 绿 茶
  盘桓潘家园 任剑涛
  淘书再无乐趣 思 郁
  小书店 唐 山
  书店十年 贺 超
  商场的地下王国 远 子
  在书店,来自陌生人的美意 张 莉
第二辑 书店篇
  做书女,让心行走 许春宇
  读易洞:社区的内心秘密 杨 早
  书店:这门奇怪的生意 邱小石
  单向街的变与不变——从圆明园到花家地 许知远
  让一盏灯点亮一座城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总经理樊希安访谈录
  《三联生活周刊》
  书店体系的挑战——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访谈录 尹 彬
  想在天上扒开一个口,看看这人间事——涵芬楼书店赵万波访谈录 尹 彬
  小书店与特价书的出路——卿松和他的豆瓣书店 尹 彬
  理科男中的文艺女青年——墨盒子访谈录 夏钰奇
  彼岸书店老板赵越超开店日记 赵越超
附录 北京书店地图
跋 我的书店,我的北京

内容摘要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成为作家、
文人、学者和各类各行业人才及各类文化、出版机构的聚集地,同时也为书店提供了沃土。
全国书店最多的城市,恐怕非北京莫属。知识分子的书店比如万圣、涵芬楼,女性书店有粉色的、常放映电影的雨枫书馆,艺术书店中,有位于东直门的库布里克,单向街、字里行间这样的连锁书店,已经在城市中遍地开花……2014年,24小时书店在中国兴起,美术馆东街老牌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更成为年轻人的好去处。
严彬编著的《北京书店印象》与北京的书店有关。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沈昌文、俞晓群这样出版业的前辈关于书店的文章,有著名书迷的逛书店小史,更有万圣书园、涵芬楼、三联书店、豆瓣书店这样京城文化地标式的书店老板的访谈录。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些书店的实景照片,或宁静,或温暖,或厚重,或文艺;还可以根据彩图上面指示的页码,找到内文相应的文章。文末,附有长长的一串北京书店名单及地址,可供参考。

精彩内容
 北京的书店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北京的书店只有两家,一
家新华书店,一家中国书店。新华书店是卖新书的,中国书店是卖旧书的。
新华书店最有名的在王府井,20世纪70年代最后那几年,王府井新华书店就像是读书人的天堂。被封
存十年之久的许多中外名著,都赶在那几年重新出版,这让读书人欣喜若狂。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封
闭、压抑了那么久,一旦放开闸门,那种心情是很难用文字来表达的。当时我每月工资四百大毛,除了吃饭,大部分都用来买书了。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前广场买书的长队,是当年北京的一景,相信很多人都有在那里排队买书的经历。我上班的那家工厂远在东郊,只有赶上夜班或中班,才有时间进城买书。每次望着
前面看不到头的队伍,总是担心买不上。那时,书也
便宜,一套(《约翰·克利斯朵夫》四卷本,定价4.3元,一套《基督山伯爵》,也是四卷本,只要4元钱。《资治通鉴》20本,定价30元,现在看来不多,当时却也花了我大约一个月的工资啊。有很多书,我们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有的虽然见过,但也是残缺不全的,不是没有开头,就是少了结尾;还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但那也买,反正都是名著。
那是新华书店最火的年代,也是我们的幸福时光。王府井大街南口的楼前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有人手里提着成捆的书,匆匆而去,脸上洋溢着
满足的笑容。后来,这里要建东方广场,书店就拆了,北京的市民都很留恋,相约来这里照相留念的人很多,都不希望书店搬走。其实书店并没有要搬走,新落成的书店只是向北移了几百米,楼是比从前漂亮多了,却少了从前的那种亲近感。
除了新华书店,在北京,买书的另一个去处,就是中国书店。早年间,北京的旧书肆很多,名气大的,都集中在“一厂二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中国藏书史上曾有“厂肆”一词,不知是否与此有关。这里所谓“厂”,即琉璃厂;二寺,即慈仁寺与隆福寺。慈仁寺在宣武门外,后来改叫报国寺,清初曾经兴旺过,现在是一点书的影子也不见了。隆福寺的书店,旧时多至三四十家,后来也只剩下一家了。1958年公私合营,与琉璃厂的旧书肆及市内其他旧书肆一起,合为中国书店,至今还在经营。前不久有朋友说,那里常能买到旧版戏曲方面的书,我还去过,可惜旧版图书已经不多,主要经营新书了。
我最初逛中国书店,是在20世纪70年代,距今也
有三十多年了。“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想想时光的流逝,也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那时我还不到20岁,远没到“冷滩负手对残书”的年纪,所
以对古旧书籍感兴趣,完全是因为遇到了一个人,此人姓陆名骏,在我们厂是尽人皆知的老夫子,也是我的师傅。他在工作之余喜欢给我们这些青年工人背诵古文和古诗词,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也随着他背诵。
但书却很难得,新华书店里没有我要买的书,他就带我逛中国书店,希望能从旧书里得到一点收获。我们常去隆福寺、灯市口、东单等几家门市部,也去琉璃厂中国书店的本部。跑熟了,没有师傅带着,我自己也去。买得比较多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旧版书,便宜而且实用。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都让我爱不释手。更有一套《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最初买了第一分册,以后又陆续买过几册,但至今不全,好像还缺第二分册吧。我喜欢这套书,有一段时间,天天抱着它又读又背,封面都被我翻烂了。我的古典文学启蒙就是从这些书开始的。当时,中国书店也摆了很多线装书,有些摆在书架上,有些就成堆地摊在条案上,或堆在地上,有点儿像现在超市的旧书摊儿,几角钱或一元钱,就买一本。我对线装书一无所知,什么版本、年代、印制、内容,都不懂,很多书名、作者名都是从来没听说的。
但也好奇,就学着别人的样子在那里翻阅。后来也捡便宜的买过一些。我买得像点儿样的线装书,记得有一套《昭明文选》,一套《史记》,一套《古名家杂
剧》,还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以及《论语》、《孟子》、《孙子十三篇》的注本等,还有一套《陈龙川文集》,总之是杂乱无章,完全没有目的,甚至连喜欢也还说不上呢,只是心里隐隐约约的有那么一点意思,觉得这些书也许有一天会和自己发生点关系。当然也因为它所费不多,我又单身一人,没有家室的拖累,买也就买了。记得这些书里,最贵的就是那套《昭明文选》,好像花了5元钱。
80年代中后期,个体私营经济始被官方认可,风气渐开,也波及图书零售这种所谓的特殊行业。1988年三味书屋开业,怕是破冰之举。书店是一座两层旧楼,不大,但很有味道。门前有几株洋槐,树荫遮住了市井的喧嚣,店里就有了几分清幽。当时这里还是很热闹的,门前也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后来西长安街向两侧扩展,绿地铺到了门口,周围的许多人家都因拆迁而搬走了,只有这家书店还在,显得十分的孤单。前不久,与两位朋友约会,就近选了书店的二楼喝茶,意外地碰到了书店的创办人李老师和刘老师。我们有十几年没见了,这次见面让我想起许多往事。那时我是书店的常客。在西边参加活动,看片开会之类,回家或回报社,这里都是必经之地。骑车到这里,一定要下车逛一圈,看有没有要买的新书。二位老师选书的眼光是第一流的,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在这里总是会有收获。那时还没有万圣、风入松、国林风或三联韬奋书店,更没有涵芬楼,有几年,这里是我买书的主要场所。我想要的书这里几乎都能找到。除了卖书,这里还经常举办与书有关的活动,记得包柏漪的新书在中国出版,首发式就是在这里举办的。那天来的人可是真不少啊,各界名流,楼上楼下挤得满满的,可谓盛况空前。后来这里渐渐就冷清下来,真也是一言难尽。前些天,听说书店举办了20周年纪念活动。一家小小的书店,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以孤岛式的坚守,生存于今天,我想是很不容易的。P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