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籍】大国外交·峰会: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
  • 【正版书籍】大国外交·峰会: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大国外交·峰会: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43.7 5.6折 78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戴维?雷诺兹(DavidReynolds)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08681832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J9787508681832

上书时间2024-06-28

人龙正版图书批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引言
第1章  通向峰会之路:从巴比伦到凡尔赛
第2章  慕尼黑,1938年:张伯伦和希特勒
第3章  雅尔塔,1945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
第4章  维也纳,1961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
第5章  莫斯科,1972年: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
第6章  戴维营,1978年:贝京、卡特和萨达特
第7章  日内瓦,1985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
第8章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峰会外交:从G7到布什和布莱尔
参考资料来源和致谢
注释

内容摘要
 曾经,几个大国元首会面,就足以左右全世界人的命运。
1938年,慕尼黑会议,张伯伦和希特勒会面,此后纳粹更加肆无忌惮,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生
灵涂炭。
1945年,雅尔塔会议,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密会八日,确立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会议是希望的序曲,也被视为冷战的前奏。
1961年,维也纳会议,这是冷战开始后首度重启峰会,在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火药味十足的碰撞之后,是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1972年,莫斯科会议,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互相让步,冷战走向缓和。
1978年,戴维营会议,卡特、贝京和萨达特分别代表美国、以色列和埃及,为中东和平斡旋。成果斐然,却未能持久。
1985年,日内瓦会议,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破冰会晤,冷战走向和平结束。
六场峰会,十四个站在权力之巅的人各怀心事,为利益,为野心,为理念,或为实现战争的企图,或为达成和平的愿景,在外交场上展开竞逐。他们冒着
巨大的风险,顶着政治、身体、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在现实政治和理想主义间权衡,施展各样手段来摆布对手,达成目标。他们究竟是创造了历史,还是败给了时势?无论如何,20世纪的历史,都因他们而改变。
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戴维·雷诺兹用《峰会(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精)/大国外交三部曲》,串联起20世纪的国际大事。从被删改得规规矩矩的庞杂政府文件中,他读出了鲜活的历史真相,他考察字里行间的深意,还原当初与会者因不知道对方筹码而无法了解的事实,带我们重回六大峰会的历史现场,重新审视那些塑造了当今世界的力量。

精彩内容
第1章 通向峰会之路(节选)尽管丘吉尔在1950年首创了“summit”(峰会)这一词语,但峰会这种活动古已有之。确实,峰会活动和外交本身一样古老,发源于远古时代部落首领之间的谈判。但是事实上,历史上举行过的峰会往往规则不明、成败难料,也往往被斥为毫无益处、极不明智甚至是十分危险的举动。要想理解峰会外交在20世纪的繁荣兴起,我们就需要弄清在之前的历史中,它为什么毫无发展。
外交行为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至青铜时代的近东地区。公元前18世纪中期,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流域的各国和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阿肯那顿(Akhenaton)王朝所遗留下的档案都记载了各国与其邻国经常性的使节往来,使节们带来的往往是贸易需求或者是战争威胁。这种交往很难称为成熟的外交“制度”—使节们并未驻留在对方国家,也没有受到豁免权的保护—但已经是被认可的外交形式。然而按照我们的定义看,那时候的外交峰会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事情大多数也都是小国的统治者去向大国的国王效忠。仔细想来,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因为从时间上看,在那个年代,一位腿快的信使从埃及前往巴比伦也需要走上六个星期,同时,还要提防路途上的种种危险。一位小国国王要冒险走过如此长的路程就已经是低声下气了。大国的统治者们虽然在信件中称兄道弟,但从不直接会见小国来者,除非是在战争中成为对方的战利品。不过那就不是一场外交峰会,而是一次归降仪式。
……德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峰会是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PopeGregoryVII)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卡诺萨(Canossa)的会面,这次会面生动地诠释了地位平等的重要性。这次峰会在德语中被称为“dercanassagang”,意为“卡诺萨之行”,而在意大利语中则是“l’umiliazionediCanossa”,意为“卡诺萨之辱”。确实,这次会议就是一场羞辱。在主教叙任权这一问题上,皇帝和教皇展开了权力斗争。亨利四世宣布废黜教皇,结果被教皇宣布开除其教籍。这一教皇敕令不仅危及了皇帝不朽的灵魂,还使他面临德国贵族的叛乱。于是皇帝试图和教皇见面,但教皇因为惧怕流血而选择在帕尔马(Parma)南部的安全之所—卡诺萨城堡中静修,迫使皇帝前来拜见他。当年的历史场景传说颇多,但人们一般认为,亨利四世在深深的积雪中跣足褐衣等了足足三天,期待和教皇见面。1077年1月28日,亨利四世终获召见,这位君主在教皇面前跪求宽恕。教皇赦免了皇帝,这两位基督教历史上最有权势的人物还一起做了弥撒。两个人的和解很短暂—亨利四世在第二次被宣布开除教籍后带领大军横跨阿尔卑斯山脉进军教廷,还拥立一位“伪教皇”取代了格列高利七世—围绕这些事件的传说远远比事件本身精彩。在德国宗教改革过程中,亨利四世被奉为国家权利的捍卫者,天主教教皇的灾星常常被封为“新教第一人”。在对抗天主教会的文化斗争(Kulturkampf)中,德国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vonBismarck)在1872年5月14日于国会大厦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们不会去卡诺萨,肉体和灵魂都不会去。”这被视作新德意第1章 通向峰会之路(节选)尽管丘吉尔在1950年首创了“summit”(峰会)这一词语,但峰会这种活动古已有之。确实,峰会活动和外交本身一样古老,发源于远古时代部落首领之间的谈判。但是事实上,历史上举行过的峰会往往规则不明、成败难料,也往往被斥为毫无益处、极不明智甚至是十分危险的举动。要想理解峰会外交在20世纪的繁荣兴起,我们就需要弄清在之前的历史中,它为什么毫无发展。
外交行为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至青铜时代的近东地区。公元前18世纪中期,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流域的各国和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阿肯那顿(Akhenaton)王朝所遗留下的档案都记载了各国与其邻国经常性的使节往来,使节们带来的往往是贸易需求或者是战争威胁。这种交往很难称为成熟的外交“制度”—使节们并未驻留在对方国家,也没有受到豁免权的保护—但已经是被认可的外交形式。然而按照我们的定义看,那时候的外交峰会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事情大多数也都是小国的统治者去向大国的国王效忠。仔细想来,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因为从时间上看,在那个年代,一位腿快的信使从埃及前往巴比伦也需要走上六个星期,同时,还要提防路途上的种种危险。一位小国国王要冒险走过如此长的路程就已经是低声下气了。大国的统治者们虽然在信件中称兄道弟,但从不直接会见小国来者,除非是在战争中成为对方的战利品。不过那就不是一场外交峰会,而是一次归降仪式。
……德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峰会是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PopeGregoryVII)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卡诺萨(Canossa)的会面,这次会面生动地诠释了地位平等的重要性。这次峰会在德语中被称为“dercanassagang”,意为“卡诺萨之行”,而在意大利语中则是“l’umiliazionediCanossa”,意为“卡诺萨之辱”。确实,这次会议就是一场羞辱。在主教叙任权这一问题上,皇帝和教皇展开了权力斗争。亨利四世宣布废黜教皇,结果被教皇宣布开除其教籍。这一教皇敕令不仅危及了皇帝不朽的灵魂,还使他面临德国贵族的叛乱。于是皇帝试图和教皇见面,但教皇因为惧怕流血而选择在帕尔马(Parma)南部的安全之所—卡诺萨城堡中静修,迫使皇帝前来拜见他。当年的历史场景传说颇多,但人们一般认为,亨利四世在深深的积雪中跣足褐衣等了足足三天,期待和教皇见面。1077年1月28日,亨利四世终获召见,这位君主在教皇面前跪求宽恕。教皇赦免了皇帝,这两位基督教历史上最有权势的人物还一起做了弥撒。两个人的和解很短暂—亨利四世在第二次被宣布开除教籍后带领大军横跨阿尔卑斯山脉进军教廷,还拥立一位“伪教皇”取代了格列高利七世—围绕这些事件的传说远远比事件本身精彩。在德国宗教改革过程中,亨利四世被奉为国家权利的捍卫者,天主教教皇的灾星常常被封为“新教第一人”。在对抗天主教会的文化斗争(Kulturkampf)中,德国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vonBismarck)在1872年5月14日于国会大厦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们不会去卡诺萨,肉体和灵魂都不会去。”这被视作新德意志帝国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不接受外部势力干涉的决心。亨利四世站在卡诺萨城堡门外瑟瑟发抖的形象成为19世纪晚期德国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形象,那句“去卡诺萨”(nachCanossagehen)在德语里成了被迫赎罪的代名词。对于德国人来说,“卡诺萨”一词就相当于英美两国民众心中慕尼黑会议所代表的意义。
对于峰会的参加者来说,安全问题和地位平等问题一样重要。1419年,因为和英国的战争、国王查理六世(CharlesVI)不时发作的精神错乱,再加上和他的远亲勃艮第公爵约翰(John,DukeofBurgundy)的权力斗争,法国国内陷入了动荡之中。同年9月10日,公爵和王太子(Dauphin)相约在鲁昂(Rouen)附近的一座桥上会面。双方都由侍卫重重保护,桥中间立有栅栏,栅栏上开有一扇门,门的两边都有门闩,只允许双方都认可的人通过。但在会谈过程中,公爵被说服穿过了那扇门,结果被王太子殿下的侍卫们乱刀砍死。王太子殿下后来登基称王,是为查理七世(CharlesVII)。他从英国人手中收复了大部分的法国领土。他的儿子路易十一(LouisXI)于1475年和来自约克家族(Yorkist)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EdwardIV)前往法国亚眠(Amiens)附近的皮基尼(Piquigny)签署和平条约之时,约翰公爵的遭遇仍然历历在目。编年史家菲利普?德?康米尼(PhilippedeCommines)如此描写在索姆河(Somme)桥上的这次峰会:路易十一坚持要他的工匠们在桥的中间搭建一排“木头格栅,结实得要像关狮子的笼子一样,格栅的栏间距不能宽于一个人的手臂”。不过两位国王还是设法隔着格栅拥抱了对方,安全融洽地展开了会谈。
中世纪晚期是前现代峰会外交的全盛时期,其原因和我们在后面要讲述的故事息息相关。在1500年左右,欧洲大陆上已经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当然,它们的国运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君主的作为。在当时,峰会外交的核心就是个人的能力。最负盛名的碰撞之一就是1520年英国的亨利八世(HenryVIII)与法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I)在被后世称为“金锦之地”(FieldoftheClothofGold)的会面。英国这位仍然拥有着“法兰西国王”头衔的年轻君主于1512年与法国重开战端。在他的顾问—红衣主教托马斯?沃尔西(CardinalThomasWolsey)—的斡旋下,双方停战,并决定举行峰会,希望达成一项完美的、长久的和平协议。会议的地点就位于英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后一块飞地加来(Calais)的边界上(就在如今的海底隧道出口附近)。那是一处浅浅的谷地,名叫瓦勒多尔(Vald’Or)。峡谷两边的地面被小心翼翼地重新修整,确保任何一方都不会居高临下。特别修建了一座大帐,周围环绕着数千顶帐篷和一座300平方英尺(约28平方米)的木城堡。国王的会议和宴会都会在大帐中进行,而其他的与会人员则会待在那座木城堡之中。光是亨利八世的随员就有5000人以上,而法王则用了10年才还清这场峰会的花费。不单单是峰会的会场,志帝国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不接受外部势力干涉的决心。亨利四世站在卡诺萨城堡门外瑟瑟发抖的形象成为19世纪晚期德国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形象,那句“去卡诺萨”(nachCanossagehen)在德语里成了被迫赎罪的代名词。对于德国人来说,“卡诺萨”一词就相当于英美两国民众心中慕尼黑会议所代表的意义。
对于峰会的参加者来说,安全问题和地位平等问题一样重要。1419年,因为和英国的战争、国王查理六世(CharlesVI)不时发作的精神错乱,再加上和他的远亲勃艮第公爵约翰(John,DukeofBurgundy)的权力斗争,法国国内陷入了动荡之中。同年9月10日,公爵和王太子(Dauphin)相约在鲁昂(Rouen)附近的一座桥上会面。双方都由侍卫重重保护,桥中间立有栅栏,栅栏上开有一扇门,门的两边都有门闩,只允许双方都认可的人通过。但在会谈过程中,公爵被说服穿过了那扇门,结果被王太子殿下的侍卫们乱刀砍死。王太子殿下后来登基称王,是为查理七世(CharlesVII)。他从英国人手中收复了大部分的法国领土。他的儿子路易十一(LouisXI)于1475年和来自约克家族(Yorkist)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EdwardIV)前往法国亚眠(Amiens)附近的皮基尼(Piquigny)签署和平条约之时,约翰公爵的遭遇仍然历历在目。编年史家菲利普?德?康米尼(PhilippedeCommines)如此描写在索姆河(Somme)桥上的这次峰会:路易十一坚持要他的工匠们在桥的中间搭建一排“木头格栅,结实得要像关狮子的笼子一样,格栅的栏间距不能宽于一个人的手臂”。不过两位国王还是设法隔着格栅拥抱了对方,安全融洽地展开了会谈。
中世纪晚期是前现代峰会外交的全盛时期,其原因和我们在后面要讲述的故事息息相关。在1500年左右,欧洲大陆上已经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当然,它们的国运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君主的作为。在当时,峰会外交的核心就是个人的能力。最负盛名的碰撞之一就是1520年英国的亨利八世(HenryVIII)与法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I)在被后世称为“金锦之地”(FieldoftheClothofGold)的会面。英国这位仍然拥有着“法兰西国王”头衔的年轻君主于1512年与法国重开战端。在他的顾问—红衣主教托马斯?沃尔西(CardinalThomasWolsey)—的斡旋下,双方停战,并决定举行峰会,希望达成一项完美的、长久的和平协议。会议的地点就位于英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后一块飞地加来(Calais)的边界上(就在如今的海底隧道出口附近)。那是一处浅浅的谷地,名叫瓦勒多尔(Vald’Or)。峡谷两边的地面被小心翼翼地重新修整,确保任何一方都不会居高临下。特别修建了一座大帐,周围环绕着数千顶帐篷和一座300平方英尺(约28平方米)的木城堡。国王的会议和宴会都会在大帐中进行,而其他的与会人员则会待在那座木城堡之中。光是亨利八世的随员就有5000人以上,而法王则用了10年才还清这场峰会的花费。不单单是峰会的会场,峰会的程序也是小心谨慎地拟定的。1520年6月7日,那天恰好是圣体节(FeastofCorpusChristi),两位国王在约定的时间带领部下全副武装地分别到达峡谷的两侧。双方都害怕对方布有埋伏,气氛紧张而沉闷,双方都一言不发。两位国王催马向前,来到了约定的位置——由立在地上的一支矛做标记,他们相互拥抱,沉默终于被打破,两个人下马携手走进大帐开始会谈。在之后近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双方相互比武,不停地宴饮,举办一场场的舞会。会议的最后,在英法双方合唱的赞美诗中,一场大弥撒(HighMass)露天举行,布道的内容就是和平的价值。当时有人认为,这场峰会可称得上世界第八大奇迹。
……1919年的巴黎和会常常被认为是现代峰会外交的开端,但也许是曲解。从很多方面来看,这次峰会仅仅是偶然。在头两个月里,十人理事会(CouncilofTen,由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的首脑和外长组成)和他们的顾问以及秘书们在运作和会。3月24日,这个人数激增到50人(消息泄露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威尔逊提议加速会议进程,四巨头抛开日本,只带着一名口译员单独会商。直到4月中旬,他们才在会议上增加了一名会议记录员莫里斯?汉基(MauriceHankey,英国内阁秘书)来保证已经取得一致的议题被记录下来。63即使如此,会议议题也常常要通过专门的委员会而不是政治家们来解决。还有就是,《凡尔赛和约》(TreatyofVersailles)仅仅是和各战败国签署的五个条约中的一个而已,和会在此后仍然继续进行,直到距会议开始时间一年之久的1920年1月。从很多方面来看,巴黎和会其实是一场混合式会议,是峰会与旧式和会不稳定的嫁接产物。在20世纪20年代,各国对巴黎和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强烈反应。按照一位大失所望的英国前外交官哈罗德?尼克尔森(HaroldNicolson)的说法,“民主外交”的“超级缺陷”就是代表国家的使节们“必须降低自己预想的标准去迎合其他人的感受”。为此,“自由开明”的劳合?乔治不得不向下议院做出回应,而那里充斥着被尼克尔森嗤之以鼻的“《每日邮报》(DailyMail)式的想法”。
巴黎和会激发了劳合?乔治出访的热情,他之后也有几次个人的外交出访(尤其是当会议地点安排在宜人的地中海度假胜地的时候),顶点是在1922年4月的热那亚会议上,他希望把德国和苏维埃俄国拉回欧洲政治圈。劳合?乔治得到了新成立的内阁秘书处的支持—秘书处因位于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中临时处所,被俗称为“花园别墅”。秘书处成员与外国领导人见面和起草文件都极少和外交部沟通,菲利普?克尔(PhilipKerr)就曾是其中一员。外交大臣柯曾(Curzon)爵士有好几次想用辞职来抗议“劳合?乔治的独裁”。1922年10月,“威尔士巫师”(WelshWizard)辞职之后,外交部才重新掌握了外交事务的执行权和决定权。除了1929年10月拉姆齐?麦克唐纳(RamsayMacDonald)和赫伯特?胡佛总统为尝试解决英美海军竞赛举行的会晤之外,已经不再是政府首峰会的程序也是小心谨慎地拟定的。1520年6月7日,那天恰好是圣体节(FeastofCorpusChristi),两位国王在约定的时间带领部下全副武装地分别到达峡谷的两侧。双方都害怕对方布有埋伏,气氛紧张而沉闷,双方都一言不发。两位国王催马向前,来到了约定的位置——由立在地上的一支矛做标记,他们相互拥抱,沉默终于被打破,两个人下马携手走进大帐开始会谈。在之后近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双方相互比武,不停地宴饮,举办一场场的舞会。会议的最后,在英法双方合唱的赞美诗中,一场大弥撒(HighMass)露天举行,布道的内容就是和平的价值。当时有人认为,这场峰会可称得上世界第八大奇迹。
……1919年的巴黎和会常常被认为是现代峰会外交的开端,但也许是曲解。从很多方面来看,这次峰会仅仅是偶然。在头两个月里,十人理事会(CouncilofTen,由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的首脑和外长组成)和他们的顾问以及秘书们在运作和会。3月24日,这个人数激增到50人(消息泄露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威尔逊提议加速会议进程,四巨头抛开日本,只带着一名口译员单独会商。直到4月中旬,他们才在会议上增加了一名会议记录员莫里斯?汉基(MauriceHankey,英国内阁秘书)来保证已经取得一致的议题被记录下来。63即使如此,会议议题也常常要通过专门的委员会而不是政治家们来解决。还有就是,《凡尔赛和约》(TreatyofVersailles)仅仅是和各战败国签署的五个条约中的一个而已,和会在此后仍然继续进行,直到距会议开始时间一年之久的1920年1月。从很多方面来看,巴黎和会其实是一场混合式会议,是峰会与旧式和会不稳定的嫁接产物。在20世纪20年代,各国对巴黎和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强烈反应。按照一位大失所望的英国前外交官哈罗德?尼克尔森(HaroldNicolson)的说法,“民主外交”的“超级缺陷”就是代表国家的使节们“必须降低自己预想的标准去迎合其他人的感受”。为此,“自由开明”的劳合?乔治不得不向下议院做出回应,而那里充斥着被尼克尔森嗤之以鼻的“《每日邮报》(DailyMail)式的想法”。
巴黎和会激发了劳合?乔治出访的热情,他之后也有几次个人的外交出访(尤其是当会议地点安排在宜人的地中海度假胜地的时候),顶点是在1922年4月的热那亚会议上,他希望把德国和苏维埃俄国拉回欧洲政治圈。劳合?乔治得到了新成立的内阁秘书处的支持—秘书处因位于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中临时处所,被俗称为“花园别墅”。秘书处成员与外国领导人见面和起草文件都极少和外交部沟通,菲利普?克尔(PhilipKerr)就曾是其中一员。外交大臣柯曾(Curzon)爵士有好几次想用辞职来抗议“劳合?乔治的独裁”。1922年10月,“威尔士巫师”(WelshWizard)辞职之后,外交部才重新掌握了外交事务的执行权和决定权。除了1929年10月拉姆齐?麦克唐纳(RamsayMacDonald)和赫伯特?胡佛总统为尝试解决英美海军竞赛举行的会晤之外,已经不再是政府首脑而是外交大臣统领外交事务了。这很像是1815年之后的那段时期:世界局势似乎再次进入足够安全的状态,可以把外交事务放心地交托给外交官们了。
20世纪20年代最著名的会议于1925年10月在意大利北部马焦雷湖(LakeMaggiore)湖畔的洛迦诺(Locarno)举行。参加者是外交大臣和部长们—英国的奥斯汀?张伯伦(AustenChamberlain)、法国的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Briand)、德国的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GustavStresemann)—会议的主要成就是保持了法德两国莱茵河西岸的边界现状,并同意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这些协定在几个月之前就开始磋商,大多由张伯伦协调安排,几个月后他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白里安和施特雷泽曼在1926年同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看上去同样重要的还有在洛迦诺会议上的友好气氛。尽管“和乡巴佬一样迟钝和淡漠”,英国外交官迈尔斯?兰普森(MilesLampson)承认,他被“白里安和施特雷泽曼的雄辩和显而易见的真诚”“感动到极点”。所谓的“洛迦诺精神”成了会议外交模式的参照基准。
然而,回顾一下,洛迦诺会议的成果看上去更是模糊不清。不用放弃任何东方的领土要求,施特雷泽曼成功地使德国重整旗鼓;对东方,特别是波兰的领土要求,为下次大战提供了借口。然而,大多数的荣誉都归于张伯伦。在维多利亚车站(VictoriaStation)举行了特别的欢迎仪式,而且更像1878年迪斯累里的是,他立即就获得了嘉德勋章。首相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Baldwin)称赞他解决了“难倒自大战以来所有政治家”的问题。鲍德温的前任之一贝尔福(Balfour)伯爵说,张伯伦的名字将和这个很可能的“文明转折点”“密不可分”。对一位在父亲“激进的乔”(RadicalJoe)的盛名之下成长起来的政治家来说,这种赞美令人欣喜若狂。张伯伦这样告诉他的妹妹:“我对我所取得的圆满成功和紧随其后的褒奖大吃一惊,甚至有点害怕。”1925年10月22日,在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内维尔(Neville)单独进餐的时候,内维尔注意到奥斯汀的日记:“从早上8点到夜里11点,他在洛迦诺的磋商几乎没有停顿过。也许对他来说,其他的东西都自然而然地被忽略了……回顾会议,他发现自己自始至终没犯过任何错误。”内维尔难以掩饰他对奥斯汀的嫉妒,我们在此后也会看到,他没忘记哥哥的成绩。
1919年的巴黎和会的混合特征和20世纪20年代对个人外交的反对是巴黎和会无法被明确地称为现代峰会开端的两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它缺少构成现代峰会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之中最重要的就是飞机。莱特兄弟(WrightBrothers)在1903年开创性地飞上了天,但第一班定期客运航班(始于佛罗里达)和第一条空中邮政航线(始于德属非洲)到1914年才开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岁月里,飞行器逐渐成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冲突的主要力量已经开始使用大规模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编队,法国人再次走在前列。1917—1918年,德国戈塔(Goth脑而是外交大臣统领外交事务了。这很像是1815年之后的那段时期:世界局势似乎再次进入足够安全的状态,可以把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