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新书】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新书】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21 5.0折 42 全新

库存20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汉宝德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2353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E9787108052353

上书时间2024-09-14

三言正版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这本汉宝德编著的《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中,作者将其一生由幼及长,从求学到做事,从建筑理想、古迹修复到博物馆的经营管理,点滴记录。亦是从一个人的生命史,折射出台湾现代建筑、艺术教育、博物馆文化的发展历程。汉宝德兼具建筑学教授、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建筑师等多重跨界身份,但都以建筑文化与人文思考为依归。

作者简介
汉宝德,有名建筑学者,毕业于台湾地区省成功大学建筑系。后赴美深造,获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曾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台南艺术学院校长。在建筑、书法、美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于“第二届*国传媒建筑奖”评选中,荣获“杰出成就奖”。著有《明清建筑二论》《*国的建筑文化》《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等。

目录
自序(初版)
自序(增订版)
前言纸上谈兵
第一部  日月韶光
  第一章  山东汉家
  第二章  逃难生涯
  第三章  建筑情缘
  第四章  东海到哈佛
第二部  建筑天地
  第五章  文化震撼
  第六章  壮游归乡
  第七章  革新建筑教育
  第八章  艺术建筑
第三部  风云之志
  第九章  擘画科博
  第十章  建馆横逆
  第十一章  教育梦境
  第十二章  南艺诞生
第四部  写艺人间
  第十三章  有情岁月
  第十四章  打造宗博
  第十五章  美感人生
附录汉宝德大事记略

内容摘要
 《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由汉宝德亲自执笔,将其一生由幼及长,从求学到做事,从建筑理想到文化志业,点滴记录。
汉宝德兼具建筑学教授、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建筑师等多重跨界身份,但都以建筑文化与人文思考为依归。20世纪60年代,他完成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学业,回到台湾,担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其后十年,他对东海大学建筑系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被视为台湾现代建筑教育的里程碑。
自1981年起,为普及科学教育,他历时十二年,披荆斩棘,创办了台湾第一座国际级的科学博物馆,对台湾人文与科技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后,又任台南艺术学院创校校长,重启华人社会对艺术教育、美感
教育的重视。
在其学术地位的顶峰,汉宝德却以非专业、非学院的文字,经由报刊专栏,向大众普及建筑文化,倡导市民美学,亦常针砭时弊,几十年笔耕不辍,展现出一位“现代建筑中的传统中国文人”的拳拳情怀。

精彩内容
 第一章山东汉家汉宝德三个字中,只有“汉”字最特别。
在过去几十年间,每认识新的朋友,都不免对我的“汉”字很好奇。这是个稀姓,从哪里来的?有些性子急的朋友不等我回答,就问:“是不是旗人?”大概因为满洲人有所谓汉旗吧!还有少数朋友,提到旗人,看我摇头,赶快又说是不是蒙古人?自从我在报上写文章以来,有少数读者以为我是外国人,以为汉是英文音译过来的。奇怪的是,明明是汉,反而没有人认为我是汉人,好像认定,如果是汉人就不必在姓氏上表明了。与众不同的姓这可真是冤枉。我确实不知为什么姓汉,但应该是汉人没错。我向来相信种族平等,是台湾人,或哪个少数民族都无所谓;但事实上,山东日照的汉家是明洪武二年自江苏海州移民而来,这是有碑为证的。
这座碑今天被丢到哪里已无法查考了,但我在小时候刚认识字,就有长辈带我到村子南边的树林里念那座碑上的字,这是我亲眼见过,曾经读过的。
因此山东日照汉家至少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当然了,百家姓中没有汉姓,说明了汉姓发生在宋代之后,有可能是蒙古人;我原很希望自己是蒙古人,可以假设在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的贵族撤退前留在中国,改姓汉氏。可是这个道理说不通,若真有此情形,我的祖先不会傻到选一个“怪姓”故意引起别人注意吧!果然,我们在《古今图书集成》的姓氏篇里,找到宋朝曾有姓汉的官儿呢!而且我们在苏北,确实还有老家在。
我一生至今,除了一起逃出来的本家之外,只有两次遇到姓汉的人。一次是少年时在青岛,遇到几代前自老家移民到邻县的本家。他表示,为求生计离乡背井外出的本家,除了读书识字的家庭,保住本姓是很困难的;不识字的庄稼人,请人代笔,汉字就变成韩字了。另外一次是近年在台北遇到的一位来自广州的青年,他是古木器专家,做古家具生意。他的祖先也是来自山东,尚有碑文为证。据他说是祖上因犯罪才逃到广东落户的。
也许我的姓与众不同,使我老觉得自己很特别。
所以从小时候起,就不喜欢人云亦云。很妙的是,在意见上,我永远是与众不同的少数。
交代了姓氏,回头来说说我的老家。
山东日照,本来就是贫瘠、穷苦的三等县,靠海却缺少海产,直到近年建设了石臼港才咸鱼翻身,升格为日照市了。至于汉家世居的皋陆镇,离县城向西四十里,是很封闭的农村。我的儿童时期在这里度过,因此我是标准的乡下人。
我记忆中的皋陆,村之北为岭,村之南为林,林中有祖坟,再南有一河,河对岸又是岭。小时候常与玩伴在夏天,脱光了衣服到河里戏水。在苦难的时代,这样快乐的日子是不多的。老冢记忆我家在村子的中央,是全村规模最大的一家,也
是当时最富有的,因此后来就成为被斗争的对象。我们的宅子全部被拆除,今想回去看看,也没有什么可看了。虽然我离家时不过八九岁,却对老家有非常清晰的印象,建筑配置,历历如绘。我的记忆力本来是很差的,可是对于空间的记忆力特强,这是我后来学建筑的潜在原因吧!
在记忆中,我家的大门面东,前面是广场,广场之东是我家的东宅。因租给人家,我完全没有记忆。
大门上有屋顶,门扇是黑漆,檐下挂着两只大灯笼,上有“安仁堂、汉”的字样。门上有红色对联,每年过年换一次,联文经家父告诉我,永远是“耕读为业,勤俭持家”,也许是要以此管教儿孙吧。我的曾祖父常在大门口出现,阻止我贪玩或出门去与玩伴嬉戏。
其实这副对联只是俗套,并没有说明我所记得的家中实情,比如我不记得家里有一间书房。家里最“文雅”的屋子,是进了大门后的前院内,右转,坐东朝西的“外屋”,也就是客房,记得里面有些与读书人相关的设备,家谱好像就放在那里。门上的对联也
比较文雅,家父告诉我,上联是“静坐常思己”,下联是“闲谈莫论人”。这间屋子很少用,经常锁着。
这样的看法也许是不公平的,可是,我记得的时候已经是抗战时期了。国家在动乱中,我的两个叔叔都在外念书,甚至逃到后方去参加抗日。他们还是读书人,只是不读古书而已。家父是长子,负有持家的任务,这时候正努力以不同的方式来经营家务,支持
弟弟读书。时代已经变了。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