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执法原理与技巧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行政执法原理与技巧

20.51 3.7折 55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平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

上书时间2024-12-03

文人墨客书香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平 著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11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33792
  • 定价 5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02页
  • 字数 436千字
【内容简介】

  《行政执法原理与技巧》以一线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提升为目标,梳理相关法理依据和实践技巧。全书分为三篇,为行政执法的基本原理、行政执法行为专论和行政执法的技巧三部分,基本原理部分重点对行政执法的概念、行政执法权的来源、行政执法的主体与对象、行政执法的原则和要求、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认定与合理性裁量等基本环节进行法理分析;行政执法行为专论部分除了阐述行政执法的四种主要行为外,对实践中经常运用但行政法学研究较少的几种行政行为作了探索性的研究;行政执法技巧部分,首先对我国行政法治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了评估,并进而提出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主要面临的制度缺失和理念滞后的突出问题,其中对合法性推理中三个缺失性制度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在合理性裁量方面也提出了行政合理性原则在实务中运用能力不足、法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应用能力欠缺、正当程序尚不会熟练运用等问题。这也是作者全书落笔的重点,如何解决这些实践中的难题,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和指向。而在书末,作者特别花心思整理出了《行政执法疑难问题300问》,面面俱到地呈现了行政执法人员可能会遇到的法理或实务问题。

【作者简介】

  刘平,现任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兼任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所长,市法学会常务理事、市行政法研究会副会长、市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市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市卫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市廉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金融学院法学院、上海大学法学院等客座兼职教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法眼看天下”栏目、上海电视台“法治天地”频道常任嘉宾。1996年开始从事政府法制工作,有法制监督、行政复议、行政立法、政府法制研究等多岗位经历,领衔承担各类法制理论和实务课题80多项。已出版《法治与法治思维》《法律解释——良法善治的新机制》。

【目录】
目录

作者的话 1

上篇行政执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行政执法概论 3

一、概念的界定 3

(一)行政执法与依法行政 5

(二)行政执法与行政管理 5

(三)行政执法与履行职务行为 6

(四)行政执法与具体行政行为 6

(五)行政执法与公务行为 7

二、行政执法的基本特征 7

(一)国家意志性 8

(二)法定性 8

(三)专属性 8

(四)单方性 8

(五)优益性 9

(六)过程性 9

(七)无偿性 9

(八)效率性 10

(九)外部性 10

(十)救济性 10

三、行政执法的主要功能 10

(一)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10

(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11

(三)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11

(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事业的发展进步 11

(五)规范和引领全民守法 11

四、行政执法依据的效力 12

(一)时间效力 12

(二)地域效力 14

(三)对象效力 14

(四)事项效力 14

五、行政执法行为的效力 15

(一)公定力 16

(二)确定力 18

(三)执行力 18

(四)不可争力 20

六、行政执法行为的成立要素 21

(一)主体要素 21

(二)对象要素 21

(三)客体要素 22

(四)内容要素 22

(五)结果要素 22

第二章行政执法权的来源 23

一、宪法性渊源:权为民所赋 23

二、行政执法的职能设定 24

(一)职能法定原则 24

(二)行政执法机构与编制 24

(三)行政职能的正式法律渊源 25

(四)关于非正式法律渊源 30

三、行政执法的职权与职责 32

(一)行政职权——法无授权不可为 33

(二)行政职责——法定职责必须为 34

四、行政执法权限的配置 35

(一)纵向权限与横向权限 35

(二)中央权限与地方权限 36

(三)事项权限与对象权限 37

(四)平常权限与紧急权限 38

五、行政执法权限的争议处理 39

(一)管辖权争议 39

(二)纵向争议与横向争议 40

(三)消极争议与积极争议 41

第三章行政执法主体与行政相对方 42

一、行政法律关系概述 42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内涵 42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类型 43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44

二、行政执法主体 45

(一)行政主体理论的演变 45

(二)法定行政机关 46

(三)法定授权组织 47

三、几种特殊主体的行政执法权认定 48

(一)行政委托组织 48

(二)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 50

(三)非常设机构 51

(四)居委会、村委会 51

四、行政执法人员 52

(一)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定制度 52

(二)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要求 53

(三)关于行政执法辅助人员 54

五、行政相对人 56

(一)行政相对人的指向 56

(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57

(三)行政相对人的义务 60

六、行政利害相关人 60

第四章行政执法的原则与要求 62

一、行政法治原则概说 62

二、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 64

(一)合法行政原则 65

(二)合理行政原则 67

(三)平等对待原则 69

(四)正当程序原则 72

(五)高效便民原则 74

(六)公开透明原则 75

(七)信赖保护原则 75

(八)权责统一原则 77

三、行政执法的特定原则 78

四、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 79

(一)严格执法 80

(二)规范执法 80

(三)公正执法 80

(四)文明执法 81

第五章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认定 82

一、法理基础——逻辑推理 82

(一)大前提——法定规则 84

(二)小前提——事实要件 85

(三)结论——法律后果 85

二、行政执法行为合法性的标准 86

(一)事实认定清楚,证据确凿 87

(二)适用依据正确 88

(三)符合法定权限 90

(四)程序合法 91

(五)形式要件合法 92

第六章行政执法行为的合理性裁量 93

一、法理基础——辩证推理 93

二、行政执法行为合理性裁量标准 94

(一)符合法律目的 95

(二)考虑相关因素与排除不相关因素 96

(三)遵循平等对待原则 97

(四)按普通人的理性和常识推定 98

(五)准确界定“知道与应当知道” 99

(六)尽谨慎义务 100

(七)措施得当、方式得体 102

第七章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救济 103

一、法律救济制度 103

(一)行政复议 103

(二)行政裁决 105

(三)行政诉讼 107

(四)行政赔偿 109

二、非法律救济制度 111

(一)行政和解 111

(二)行政调解 112

(三)信访救济 113

第八章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纠正 115

一、行政违法行为的界定 115

二、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理 116

(一)责令作为 116

(二)行政行为的撤销与限制 116

(三)行政行为的撤回 118

(四)确认违法 119

(五)变更 119

(六)对行政行为瑕疵的治愈 121

(七)对程序违法的处理 123

(八)行政行为的重新作出 123

三、对行政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 124

(一)行政责任的分类 125

(二)行政处分 126

(三)行政问责 129

四、行政责任的豁免制度 131

中篇行政执法行为专论

第九章行政执法行为的种类 135

一、行政行为的功能与范畴 135

二、行政执法行为的主要分类 137

(一)依职权行为与依申请行为 137

(二)授益性行为与负担性行为 138

(三)规制性行为与给付性行为 138

(四)羁束性行为与裁量性行为 139

(五)实体性行为与程序性行为 140

(六)单一性行为与复合性行为 141

(七)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142

三、行政执法行为的效力表现形式 144

(一)无效 144

(二)生效 145

(三)有效 145

(四)失效 146

第十章依申请行为(一):行政许可 148

一、对行政许可制度的评价 148

二、行政许可的概念和特点 149

三、行政许可的功能与种类 149

(一)普通许可 150

(二)特许 150

(三)认可 151

(四)核准 151

(五)登记 151

(六)其他许可 151

四、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 152

(一)“一遵循二有利”原则 152

(二)“四个优先”原则 153

五、行政许可的设定权 154

六、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 154

七、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 155

(一)申请与受理 155

(二)审查与决定 156

(三)听证 156

(四)变更与延续 156

八、对行政许可事项的监督检查 157

九、对《行政许可法》实施状况的评估 158

(一)行政许可与行政审批的纠结 158

(二)信誉证明何去何从 158

(三)特许制度的危机 159

(四)行政许可“弱化”与“强化”的博弈 159

(五)检验检测机构:新的寻租空间 160

(六)“负面清单”制度 161

第十一章依申请行为(二):行政确认 162

一、行政确认的界定 162

(一)行政确认的特征 162

(二)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 162

(三)行政确认与证明行为 163

二、行政确认的特定原则 164

三、行政确认的种类 165

(一)财产权确认 165

(二)主体资格确认 165

(三)身份关系确认 166

(四)行为能力确认 167

(五)事故责任确认 167

四、行政确认的程序正义 171

第十二章依申请行为(三):行政给付 172

一、行政给付的概念与特征 172

二、行政给付的分类 173

(一)生存型给付与发展型给付 174

(二)现金给付、实物给付、服务提供和其他给付 174

(三)直接给付与间接给付 174

(四)依据公法形式的给付与依据私法形式的给付 174

三、行政给付的特定原则 175

(一)社会国家原则 175

(二)国家辅助性原则 175

(三)法律保留原则 176

四、行政给付的主要适用领域 178

(一)德国的行政给付范围 178

(二)日本的行政给付范围 178

(三)我国行政给付的适用范围 179

五、行政给付的基本程序 180

(一)申请前之准备阶段:信息提供义务 181

(二)申请阶段:申请给付主义为主,职权给付主义为辅 181

(三)审查阶段:最低限度之合理必要的调查 182

(四)批准阶段:合理期限与说明理由 182

(五)发放阶段:高效与便民原则 183

六、行政给付行为的救济 183

第十三章依申请行为(四):行政奖励 184

一、行政奖励的范围与特征 184

(一)关于范围界定 184

(二)行政奖励的法律特征 186

(三)对行政奖励制度的现状评价 187

二、行政奖励的特定原则 188

(一)事先公开原则 188

(二)奖与功相称原则 188

(三)正当程序原则 189

(四)诚实守信原则 189

(五)及时性原则 189

三、行政奖励的主要形式 189

(一)科技进步奖励 190

(二)计划生育奖励 191

(三)见义勇为奖励 192

(四)悬赏奖励 194

(五)激励性奖励 195

(六)经济发展贡献奖励 195

四、行政奖励的基本程序 196

(一)公开奖励内容 197

(二)接受奖励申请或建议 197

(三)认定事实 198

(四)决定 198

(五)公示与报告 198

(六)异议处理 199

(七)法律救济 199

第十四章依职权行为(一):行政处罚 200

一、行政处罚的性质与定位 200

二、行政处罚的特定原则 200

(一)错罚相当原则 200

(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201

(三)“一事不二罚”原则 201

(四)受处罚不免除民事责任原则 202

(五)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兼顾原则 202

三、行政处罚的分类与种类 202

(一)警告 203

(二)罚款 203

(三)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 204

(四)责令停产停业 204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205

(六)行政拘留 205

(七)“兜底性”规定 205

四、行政处罚的设定权 206

五、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 206

(一)法定行政机关 207

(二)法定授权组织 207

(三)行政委托组织 207

(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 208

六、行政处罚程序 208

(一)执法人员亮证执法制度 209

(二)当场处罚的简易程序 209

(三)事先告知与申辩制度 209

(四)听证会制度 210

(五)“罚缴分离”制度 210

(六)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竞合适用规则 210

七、对《行政处罚法》实施状况的评估 211

(一)关于简易程序执行 211

(二)关于听证制度的实施 212

(三)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争议 212

(四)“罚缴分离”例外的执行 212

(五)政府规章罚款限额问题 213

(六)“先行登记保存”制度的争议 213

(七)违法行为二年期限后不再处罚问题 214

第十五章依职权行为(二):行政强制 215

一、行政强制的特点和种类 215

(一)行政强制的特点 215

(二)行政强制的种类 216

二、行政强制的特定原则 219

(一)适当原则(即比例原则) 219

(二)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 220

(三)禁止谋利原则 220

(四)应急性原则 220

三、行政强制的设定权 220

(一)行政即时强制的设定权 221

(二)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权 221

(三)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权 222

四、行政强制的实施主体 222

五、行政强制的实施程序 222

(一)行政即时强制的实施程序 223

(二)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程序 224

(三)行政机关自行执行程序 225

(四)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程序 227

六、对《行政强制法》实施状况的评估 227

(一)违法建筑拆除的实践困惑 227

(二)查封、扣押物的拍卖程序如何实施 229

(三)如何解释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29

第十六章依职权行为(三):行政命令 231

一、行政命令的概念与特征 231

二、行政命令的种类 232

(一)外部命令与内部命令 233

(二)临行性命令与常态性命令 233

(三)作为命令与禁止命令 234

(四)紧急命令与非紧急命令 234

三、行政命令的特殊性 234

四、个案分析:通告的法律属性 235

(一)实施性规范性文件与行政命令的区别 236

(二)通告与行政命令 236

第十七章复合性行为(一):行政征收征用与补偿 238

一、范围界定 238

二、我国行政征收征用制度的历史沿革 238

三、征收与征用的概念与异同 241

四、集体土地征收 242

(一)前置程序 242

(二)土地征收实施程序 243

(三)土地征收补偿程序 243

(四)土地征收补偿方式 244

五、房屋征收 244

(一)房屋征收主体 245

(二)房屋征收补偿方案的拟定 245

(三)征收前的内部保障程序 245

(四)房屋征收的决定 246

(五)房屋征收的补偿 246

(六)房屋征收补偿的达成 247

六、行政征用 248

(一)行政征用的内容 248

(二)行政征用的程序 249

(三)行政征用的救济 249

(四)管制性征用 249

第十八章复合性行为(二):行政收费 251

一、行政收费的法理依据 251

二、行政收费的种类 252

三、行政收费应遵循的特定原则 253

四、行政收费的审批制度 254

(一)收费项目的审批 254

(二)收费标准的审批 254

五、行政收费的主要管理制度 255

(一)行政收费目录制度 255

(二)行政收费许可证制度 255

(三)专用票据制度 255

(四)行政收费分类使用制度 256

(五)“收支两条线”管理 256

六、对目前我国行政收费制度的评价 256

第十九章行政执法的辅助行为 260

一、行政规划 260

(一)行政规划的界定 260

(二)行政规划的分类 260

(三)行政规划的法律意义 261

二、技术标准 262

(一)计量体系 262

(二)标准化体系 263

(三)认证认可体系 265

三、行政指导 269

(一)行政指导的界定 269

(二)行政指导的积极功能 270

(三)实施行政指导的条件 271

(四)行政指导的种类 271

(五)行政指导的可诉性问题争议 272

四、行政检查 273

(一)行政检查与行政监督的区别 274

(二)行政检查与行政调查的区别 274

(三)行政检查的分类 275

(四)行政检查的一般程序 279

五、行政备案 279

(一)行政备案的功能 279

(二)行政备案的依据 280

(三)行政备案的程序 280

(四)行政备案与行政处罚的关系 280

六、行政鉴定 281

(一)行政鉴定的特点与原则 281

(二)行政鉴定与司法鉴定的区别 281

(三)行政鉴定的重新鉴定 281

七、行政协助 282

(一)行政协助与行政委托的区别 282

(二)可以请求行政协助的情形 283

(三)行政协助的实施 283

下篇行政执法的技巧

第二十章我国行政法治的背景与现状 287

一、我国现代法治发展的基本脉络 287

(一)法治1.0版:“法治十六字方针”时期 287

(二)法治2.0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时期 289

(三)法治3.0版:“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时期 292

二、行政法治的基本规律 293

(一)“灯论”的启示 293

(二)从消极行政到积极行政 294

(三)从管制行政到控权行政 295

(四)从实体限权到程序控权 297

(五)迈向“回应型”政府 299

三、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评估 302

(一)成就举世瞩目 302

(二)法治面临本土化转型的攻坚期 303

(三)亟需解决的三重困境 303

(四)目前行政执法面临的主要难题 304

第二十一章规则界定:如何矫正法律规则的不确定性 305

一、法律的概念、规则和原则 305

(一)法律概念 305

(二)法律规则 306

(三)法律原则 308

(四)法律概念与法律规则的关系 308

(五)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关系 309

二、法律概念或者规则的不确定性 310

(一)不确定法律概念 311

(二)语义不清 314

(三)“弹性条款” 314

(四)法律条款之间违背同一律 315

(五)“法律漏洞” 315

(六)解决之道:运用法律解释 316

三、法律解释的功能与分类 317

第二十二章文义解释、体系解释与论理解释 320

一、文义解释:立法者主义 320

(一)起点:语义解释 321

(二)原旨解释:寻找立法意图 325

(三)想象性重构:想立法者所想 328

二、体系解释:文本主义 330

(一)法意解释:理解文本原意 332

(二)目的解释:法律解释方法的“桂冠” 334

(三)逻辑解释:遵循文本的内在逻辑 338

三、论理解释:解释者主义 342

(一)自然正义原则 344

(二)尊重常识与常理 346

(三)利益衡量 347

(四)个别衡平 350

(五)成本—效益分析 351

(六)社会学判断 353

第二十三章事实认定:关于调查与取证技术 355

一、现状评估 355

二、行政证据规则的基本理论 356

(一)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 357

(二)行政证据遵循的基本原则 359

(三)行政证据制度的特点 362

三、行政证据的属性与种类 364

(一)行政证据的学理分类 364

(二)行政证据的属性 365

(三)行政证据的种类 366

四、行政调查的启动 368

(一)立案 369

(二)调查与取证 370

(三)即时调查 371

(四)行政调查权的限制 371

五、行政执法中的取证规则 372

(一)行政证据主要规则 372

(二)行政证据的收集 374

(三)执法过程中的证据保全 375

六、行政救济中的举证规则 376

(一)行政行为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 376

(二)行政机关事后补证的限制 377

(三)人民法院的有限调取证据权 378

(四)救济过程中的证据保全 378

七、行政证据的证明规则 379

(一)从证据力到证明力 379

(二)证明对象 379

(三)证明标准 380

(四)证明过程 382

第二十四章法律适用:行政执法依据冲突的裁定 384

一、行政执法依据的合法性标准 384

二、行政执法依据冲突的裁定规则 385

(一)实体性裁定规则 385

(二)程序性裁定规则 387

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适用 388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种类 388

(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规范 389

(三)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机制 389

第二十五章公正结论:行政裁量权基准的运用 391

一、行政裁量概说 391

(一)行政裁量与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区别 392

(二)从“行政自由裁量权”到“行政裁量权”的演变 392

(三)行政裁量权的规制 393

二、行政裁量基准制度 394

(一)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的功能定位 395

(二)行政裁量基准的制定主体 396

(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模式选择 397

(四)行政裁量基准的准确运用 400

三、行政裁量基准的效力问题 401

第二十六章行政合理性在实务中的运用 403

一、法思考模式辨析 403

二、如何以权利为本位 404

(一)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 404

(二)法的价值:权利本位论 405

(三)立法规范:义务本位论 407

(四)行政执法中如何体现权利本位 408

三、如何进行法的价值衡量 409

(一)自由与公平的衡量 410

(二)公平与正义的衡量 411

(三)效率与公平的衡量 412

(四)自由与秩序的衡量 414

(五)和平与公平的衡量 415

四、如何遵循比例法则 417

(一)宪法意义的比例原则 418

(二)行政法意义的比例原则 418

(三)比例原则的适用领域 419

(四)“最小利益侵害”理念的确立 420

五、如何做到刚柔相济 421

(一)“破窗理论”及其启迪 422

(二)对过度柔性执法的反思 423

第二十七章权力与权利的平衡艺术 424

一、权力与权利:相互制约 424

二、正确界定“公权力”的边界 425

(一)公权力只能为了自由而限制自由 426

(二)“伤害主义”还是“父爱主义”? 426

(三)如何界定“公共利益”? 428

(四)政府如何按照“公意”行使权力? 429

三、群体利益的界定与维护 430

(一)群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辩证关系 431

(二)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432

(三)基层社区自治 433

(四)基层民主协商 438

(五)行业协会的自治 445

四、个人利益的保护 447

(一)法律以保障个人自由为基点 448

(二)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平衡 449

(三)“私权利本位”还是“公权力本位”? 450

五、对公序良俗的尊重 451

第二十八章行政正当程序的运用 455

一、正当程序的法文化价值 455

二、行政正当程序的分类 457

(一)外部行政程序与内部行政程序 458

(二)法定行政程序与意定行政程序 458

(三)强制性行政程序与任意性行政程序 458

(四)主要行政程序与次要行政程序 458

三、从“法定程序”到“正当程序” 459

四、行政正当程序的主要方式 461

(一)回避制度 461

(二)事先告知及听取申辩 461

(三)流程公示 462

(四)不利处分的说明理由 463

(五)听证 463

(六)法律文书查阅 464

(七)救济途径时限告知 465

(八)政府信息公开 466

第二十九章行政执法方式的优化 468

一、法理依据:从形式理性到实质理性 468

(一)自然理性 470

(二)目的理性 470

(三)实践理性 471

二、行政执法方式优化的案例介绍 472

(一)变“为民做主”为“让民作主” 472

(二)变事前监管为事中事后监管 473

(三)变“网格化执法”为“等距离执法” 474

(四)变遵守法定时限为遵守承诺时限 475

(五)变管理权力为服务义务 475

三、几种探索性执法方式评析 476

(一)“大联勤”执法模式 476

(二)行政“黑名单”制度 478

(三)暗中执法 480

(四)“打折式”执法 481

行政执法疑难问题300问 482

参考书目 496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