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史全8册
  • 金史全8册
  • 金史全8册
  • 金史全8册
  • 金史全8册
  • 金史全8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金史全8册

正版新书,可开发票。

308.5 7.0折 440 全新

库存10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x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56959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40元

货号W9787101156959

上书时间2024-02-26

致知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点校本《金史》修订凡例

 
 

《金史》,元脱脱任都总裁编撰的官修纪传体正史,包括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另附《金国语解》一卷。记载了女真完颜氏部族时代、金朝建国至灭亡的百余年历史。

 

 

金朝是女真人于一一一五年建立的王朝,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灭辽朝,五年(1127)灭北宋,金熙宗皇统元年(1141)与南宋划淮而治,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为蒙古国所灭。

 

金朝修史始于女真人记录先祖的历史。女真原无文字,祖宗族属时事多靠口耳相传。《金史》卷六六《完颜勖传》即载,“宗翰好访问女直老人,多得祖宗遗事”。太祖天辅三年(1119),完颜希尹、叶鲁承旨创制的女真字颁行。据《完颜勖传》载,太宗天会六年(1128),“诏书求访祖宗遗事,以备国史,命勖与耶律迪越掌之”。卷四《熙宗纪》载,天会十五年十二月,“命韩昉、耶律绍文等编修国史”。至迟至天眷二年(1139)已设国史院,掌监修国史事。皇统六年(1146),又设著作局,掌编修日历。海陵天德年间,设立记注院,设修起居注,掌记皇帝言、动。金朝修史机构仿照中原王朝制度而设,史官由女真人、汉人、契丹人构成,这对金朝修史体例与风格有重要影响。

 

金朝共修成十部实录,为《祖宗实录》,熙宗皇统元年(1141)修成,《完颜勖传》载完颜勖等采摭遗言旧事,“自始祖以下十帝,综为三卷。凡部族,既曰某部,复曰某水之某,又曰某乡某村,以别识之。凡与契丹往来及征伐诸部,其间诈谋诡计,一无所隐。事有详有略,咸得其实”。其后金朝九代帝王修成七部实录。《太祖实录》二十卷,皇统八年(1148)进。《太宗实录》,世宗大定七年(1167)进。《熙宗实录》,大定二十年(1180)进。《海陵庶人实录》,修成时间不明。《世宗实录》,《章宗纪》记载,明昌四年(1193)和泰和三年(1203)两进《世宗实录》,钱大昕《元史艺文志》、施国祁《金史详校》认为明昌四年所进为《世宗实录》,泰和三年所进为《显宗实录》。《章宗实录》一百卷,宣宗兴定四年(1220)进。《宣宗实录》,哀宗正大五年(1228)进。末代哀宗国亡,未修实录。第七代皇帝卫绍王的实录,虽宣宗命人纂修,但未修成。另外还有两部实录是为追尊帝号的帝王之父修撰的,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五《三史质疑》载,《睿宗实录》十卷、《显宗实录》十八卷,前者为世宗之父宗辅,大定十一年(1171)进;后者为章宗之父允恭,泰和三年进。从赵秉文《进呈章宗皇帝实录表》看,《实录》不仅记录了章宗的事迹,还记载了章宗朝“良将之远筹,贤相之婉画,所表忠臣节妇,所举异行茂才,本兵舆赋之烦,生齿版图之数,所宜具载,以示方来”(《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一○)。这当是金朝实录的基本体例。蒙古灭金时,金朝实录为军将张柔载归北去,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议修《辽》、《金史》时交到史馆。十部实录是元修《金史》重要的史源。实录的特点也直接关系到《金史》本纪的体例。

 

有金一代刊刻和流传许多官修、私撰的书籍,鉴于《金史》无《艺文志》,清黄虞稷、杭世骏、龚显曾、郑文焯、倪灿、金门诏、孙德谦、钱大昕等人补纂了《金史艺文志》,按照经、史、子、集进行整理,钱大昕收集的数量达两百多种。其中完颜勖《女直郡望姓氏谱》、杨廷秀《四朝圣训》、史公奕《大定遗训》、张暐《大金仪礼》、杨云翼校《大金礼仪》、赵知微《重修大明历》、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李纯甫《故人外传》、杨奂《天兴近鉴》,以及《大金集礼》、《续集礼》、《元勋传》、《泰和律义》、《士民须知》、《金纂修杂录》、《金初州郡志》、《正隆郡志》等,皆为元修《金史》的重要史源。

 

金朝灭亡后,遗民中的一些士大夫“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金史》卷一二六《元德明传》附《元好问传》),致力于金朝史事的采辑撰述。元好问曾任国史院编修官,认为金朝“百年以来明君贤相可传后世之事甚多”(《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七《南冠录引》),“今史册散逸,既无以传信,名卿巨公立功立事之迹不随世磨灭者,繄金石是赖”(卷一八《嘉议大夫陕西东路转运使刚敏王公神道碑铭》),故多撰碑铭之文,又“借诗以存史,故旁见侧出,不主一格”(《四库全书总目·中州集提要》),著有《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中州集》、《南冠录》、《金源君臣言行录》、《续夷坚志》等。刘祁以昔所与交游,皆一代伟人,“所闻所见可以劝戒规鉴者,不可使湮没无传”,且冀“异时作史,亦或有取焉”(《归潜志序》),著有《归潜志》。王鹗“以亲所见闻,撰成《汝南遗事》四卷,计一百七事”,记录了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六月避蒙古兵锋逃至蔡州直至三年正月城破金亡期间君臣言行、军政大事等,意在“他日为史官采择”(《汝南遗事》卷四)。元朝史官编纂《金史》时,对元好问、刘祁、王鹗的著作“多本其所著”(《金史》卷一二六《元德明传》附《元好问传》),认为“金末丧乱之事犹有足征者焉”(《金史》卷一一五《完颜奴申传》),尤其是《汝南遗事》,《金史·哀宗本纪》等“皆全采用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一)。

 

 

商品简介

《金史》为元朝脱脱等修纂的官修纪传体金代史,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1卷,全书135卷,另附《国语解》一卷。记述了从女真族的兴起到金朝建立和灭亡百余年的历史。

 

中华书局點校本《金史》,初由傅乐焕先生承担,但到1966年傅先生去世时,仅做出少部分工作。其后大部分点校工作在1971年后由张政烺先生完成,崔文印先生负责编辑整理,于1975年出版。点校本采用百衲本为底本,与北监本、殿本参校,择善而从,又参考有关史料进行校勘,吸取了前人的考订成果,成为当代《金史》的一个通行本,面世后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此次修订仍以百衲本为底本,通校元刻本、清武英殿本,參校明南監本、北监本、清江苏书局本,以及明《永乐大典》残本的相关部分。参考吸收施国祁《金史详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道光殿本的考证、张元济《金史校勘记》等前人校勘成果。在版本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利用正史、类书、文集、出土文献,以及高丽古籍进行校勘。 

 

此次修订逐条覆核原点校本已有的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的成绩。原点校本校勘记中很少提及版本依据,且存在较多的改字现象。此次修订明确列出校勘的版本依据,纠正不当的改字、补字、删字。对原校勘记有误或不准确处,加以删除或修改,对失校处,补充新校勘记。对标点、分段不妥处,加以修订。 

 

修订本还全面搜集梳理了点校本《金史》出版以来发表的诸多校读札记,加以参考和利用,体现了当代《金史》研究的成果。



作者简介
元朝人,时任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前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领经筵事,领衔编修《宋史》、《辽史》、《金史》。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修纂委员会委员,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地方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东北疆域史、辽金史,尤重政治史研究。欧阳玄,元朝人,时任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为《宋史》、《辽史》、《金史》三史总裁官之一。

目录
《金史》一紀[一]
《金史》二紀[二]志[一]
《金史》三志[二]
《金史》四志[三]
《金史》五表傳[一]
《金史》六傳[二]
《金史》七傳[三]
《金史》八傳[四]

内容摘要
此为点校本《金史》修订本的平装本。《金史》为元朝脱脱等修纂之纪传体金代史,共135卷。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1卷,记述了从女真族的兴起到金朝建立和灭亡百余年的历史。《金史》点校本采用百衲本为底本,与北监本、殿本参校,择善而从,又参考有关史料进行校勘,吸取了前人的考订成果,成为当代《金史》的一个通行本,面世后深受广大读者好评。此次修订仍以百衲本为底本,通校元刻本、清 武英殿本,参校明南监本、北监本、清江苏书局本,以及明《永乐大典》残本的相关部分。并吸收施国祁《金史详校》、道光殿本的考证、张元济《金史校勘记》等前人校勘成果。在版本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利用正史、类书、文集、出土文献,以及高丽古籍进行校勘。修订工作逐条复核原点校本已有的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的成绩。原点校本校勘记中对版本依据提及很少,且存在较多的改字现象。此次修订明确列出校勘的版本依据,纠正不当的改字、补字、删字。对原校勘记不准确处,加以修改或删除,对失校处,补充新校勘记。对标点、分段不妥处,加以修订。修订本还全面搜集梳理了点校本《金史》出版以来发表的诸多校读札记,加以参考和利用,体现了当代《金史》研究的近期新成果。

主编推荐

1.了解和研究金朝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

2.全面吸收学界校订研究成果。

3.《金史》点校本全新修订升级本。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