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研究 未开封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研究 未开封

38 4.5折 85 九五品

仅1件

湖北荆州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10.0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显鹏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山4

上书时间2024-11-16

评价653好评率 100%

  • 发货速度快 23
  • 包装仔细 19
  • 物流很快 18
  • 品相不错 17
  • 非常满意 17
  • 服务态度好 15
  • 物超所值 13
  • 值得信赖 12
  • 价格实惠 10
  • 品相超预期 9
查看全部评价

闻书识香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显鹏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6
  • 版次 1
  • ISBN 9787520352239
  • 定价 8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1页
  • 字数 24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文库
【内容简介】
  环境民亨公益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虽已引起我国理论和实务界的一定关注,但截至目前,尚未在制度层面对其展开予以具体设置,这就直接影响到司法实践的顺利开展。为实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诸项应有价值追求,填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证明责任分配领域的空白,亟需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的相关特质进行精准把握,进而借鉴国外可取的证明责任分配相关学说和规定,梳理我国现有的分配规则并缕析其不足之处,以不同诉讼类型、不同起诉主体为出发点,构建详细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并辅之以相应配套制度的完善,从而构筑起完备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体系。
【作者简介】
刘显鹏,男,法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武汉大学法学院。现为湖北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主持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以及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在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以及其他项目6项,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获科研及教学奖5项。在《法学评论》、《法学论坛》等CSSCI或核心及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法学论文50余篇,出版法学专著和教材4部。
【目录】
章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理论
  节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内涵
    一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含义
    二  环境公益诉讼的权源
    三  环境公益诉讼规则的专设
  第二节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一  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
    二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现有规定
    三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完善
  第三节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责任方式
    一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责任方式的定性
    二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责任方式的体系化
    三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责任方式的展开
第二章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理论
  节  证明责任的内涵
    一  证明责任的含义
    二  证明责任的本质
    三  证明责任的属性
    四  证明责任和相关概念的关系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分配
    一  关于证明责任分配的学说
    二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
    三  免证事实
第三章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依据
  节  诉讼促进义务
    一  诉讼促进义务的含义
    二  诉讼促进义务的分类
    三  诉讼促进义务的具体化
  第二节  诚实信用原则
    一  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
    二  诚实信用原则的立法沿革
    三  诚实信用原则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关系
  第三节  诉讼价值
    一  公正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
    二  效率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
第四章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体系的建构
  节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
    一  我国环境侵权领域证明责任分配规则运行的评述
    二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基点:证明责任减轻
    三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展开
  第二节  危害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
    一  证明责任分配学说与危害型环境公益诉讼的关系梳理
    二  危害型环境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要素
    三  危害型环境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具体规则
  第三节  具体制度的完善
    一  证明妨碍制度
    二  表见证明制度
    三  法院阐明制度
    四  证据交换制度
    五  证据失权制度
    六  摸索证明制度
    七  证据共通原则
    八  证据保全制度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