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的书法风流(祝勇 著 人民文学 )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故宫的书法风流(祝勇 著 人民文学 )

9787020169795

120.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祝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9795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货号670115873195

上书时间2024-04-18

呦呦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名宫的书法风流ISBN9787020169795条码9787020169795版次1定价128.00作者祝勇开本32开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日期2021-06-01    有了这些纸页,他们的文化价值才能被准确地复原,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完整地重现,我们的汉字世界才更能显示出它的瑰丽妖娆。 
  一 
  关于故宫收藏的文物,我已经出版过《故宫的古物之美》三卷,其中**卷写器物,第二卷和第三卷写绘画,这是第四卷,内容全部关涉故宫收藏的历代法书,但本书的写作历程却很漫长,我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以后写的**篇文章,j*是收在本书中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至今已经过去了近十年。十年中,我零零星星地写,陆陆续续地发表(其间也写了其他作品),z*是在《十月》杂志上,开了一个名叫《故宫的风花雪月》的专栏,后来又在《当代》开了一个专栏,杂志社给我起名,叫《故宫谈艺录》,自2017年开始,一直写到现在,今年是第五年,这是《当代》杂志,也是我自己开得z*久的一个专栏。 
  这两个专栏里的文章,有关于故宫藏古代绘画的,也有关于法书的,但在《当代》上的专栏文章,关于历代法书的居多。我对法书有着长久的迷恋,这或许是因为我自己便是一个写字人(广义上的),对文字,尤其是汉字之美有着高度的敏感。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汉字王国》,是一本讲甲骨文的书,我喜欢它的名字:“汉字王国”。古代中国,实际上j*是一个由汉字连接起来的王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必定会想到统一汉字,因为当时各国的文字千差万别,只有“书同文”,“国”才算是真正地统一。没有文字的统一,秦朝的江山j*不是真正的一统。我在《李斯的江山》里写:“一个书写者,无论在关中,还是在岭南,也无论在江湖,还是在庙堂,自此都可以用一种相互认识的文字在书写和交谈。秦代小篆,成为所有交谈者共同遵循的‘普通话’。”“文化是z*有力的黏合剂,小篆,则让帝国实现了无缝衔接”。 
  二 
  汉字是国族聚合的纽带,还是世界上z*造型感的文字,而软笔书写,又使汉字呈现出变幻无尽的线条之美。中国人写字,不只是为了传递信息,也是一种美的表达。对中国人来说,文字不只有工具性,还有审美性。于是在“书写”中,产生了“书法”。 
  “书法”,原本是指“书之法”,即书写的方法——唐代书学家张怀瓘把它归结为三个方面:“**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周汝昌先生将其简化为:用笔、结构、风格。[1]它侧重于写字的过程,而非指结果(书法作品)。“法书”,则是指向书写的结果,即那些由古代名家书写的、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是对先贤墨迹的敬称。 
  只有中国人,让“书”上升为“法”。西方人据说也有书法,我在欧洲的博物馆里,见到过印刷术传入之前的书籍,全部是“手抄本”,书写工整漂亮,加以若干装饰,色彩艳丽,像“印刷”的一样,可见“工整”是西方人对于美的理想之一,连他们的园林,也要把蓬勃多姿的草木修剪成标准的几何形状,仿佛想用艺术来证明他们的科学理性。周汝昌先生讲,“(西方人)‘z*精美’的书法可以成为图案画”[2],但是与中国的书法比起来,实在是小儿科。这缘于“西洋笔尖是用硬物制造,没有弹力(俗语或叫‘软硬劲儿’),或有亦不多。中国笔尖是用兽毛制成,**特点与要求是弹力强”[3]。 
  与西方人以工整为美的“书法”比起来,中国法书更感性,也更自由。尽管秦始皇(通过李斯)缔造了帝国的“标准字体”——小篆,但这一“标准”从来不曾限制书体演变的脚步。《泰山刻石》是小篆的j*,却不是中国法书的j*。中国法书没有j*,因为在一个j*之后,紧跟着另一个j*。任何一个j*都是阶段性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使中国书法,从高潮涌向高潮,从胜利走向胜利,自由变化,好戏连台。工具方面的原因,正是在于中国人使用的是这一支有弹性的笔,这样的笔让文字有了弹性,点画勾连、浓郁枯淡,变化无尽,在李斯的铁画银钩之后,又有了王羲之的秀美飘逸、张旭的飞舞流动、欧阳询的法度庄严、苏轼的“石压蛤蟆”、黄庭坚的“树梢挂蛇”、宋徽宗“瘦金体”薄刃般的锋芒、徐渭犹如暗夜哭号般的幽咽顿挫……同样一支笔,带来的风格流变,几乎是无限的,j*像中国人的自然观,可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亦如太极功夫,可以在闪展腾挪、无声无息中,产生雷霆万钧的力度。 
  我想起金庸在小说《神雕侠侣》里,写到侠客朱子柳练j*一身“书法武功”,与蒙古王子霍都决战时,兵器竟只有一支毛笔。决战的关键回合,他亮出的j*是《石门颂》的功夫,让观战的黄蓉不觉惊叹:“古人言道:‘瘦硬方通神’,这一路‘褒斜道石刻’当真是千古未有之奇观。”以书法入武功,这发明权想必不在朱子柳,而应归于中国传统文化造诣极深的金庸。 
  《石门颂》的书写者王升,j*是一个有“书法武功”的人。张祖翼说《石门颂》:“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我胆怯,我力弱,但我不死心,每次读《石门颂》拓本,都让人血脉偾张,被它煽动着,立刻要研墨临帖。但《石门颂》看上去简单,实际上非常难写。我们的笔一落到纸上,j*不是那么回事了。原因很简单:我身上的功夫不够,一招一式,都学不到位。《石门颂》像一个圈套,不动声色地诱惑我们,让我们放松警惕,一旦进入它的领地,临帖者立刻丢盔卸甲,溃不成军。","catalog":"封面 
前折页 
版权页 
自序 汉字书写之美 
一 
二 
三 
四 
五 
**章 李斯的江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二章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三章 纸上的李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第四章 血色文稿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第五章 吃鱼的文化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六章 蔡襄以及蔡京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七章 欧阳修的醉与醒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八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九章 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十章 他的世界里没有边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十一章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第十二章 挑灯看剑辛弃疾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三章 西线无战事 
一 
二 
三 
四 
五 
第十四章 崖山以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图版目录 
后折页 
封底 中国书法无论怎样变幻,都始终在向它的源头致敬。 
  一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次远距离旅行——按照官方的说法,叫作东巡。两年前,那场持续了五个多世纪的漫长战事终于尘埃落定,作为w*的胜者,秦始皇有理由欣赏一下自己的成果。他从咸阳出发,走水路,经渭河,入黄河,一路风尘,抵达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 
  这一事件与书法史的关系是,当秦始皇站在峄山之巅,眺望自己巨大的国土时,内心不免豪情荡漾,一个强烈的念头控制住他,那j*是要把这一事件落在文字上,刻写在石碑上,让后世子孙永远记住他的圣明。","illustration":"","mediaComments":"  祝勇以文学的方式书写故宫,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很有意义。 
  ——王蒙(作家) 
   
  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冯骥才(作家) 
   
  故宫历史浓厚、人文荟萃,器具精美,是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祝勇整日与苏黄米蔡为伍,与沈文唐仇为伴,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有了一个妥帖的释放点,也为他未来寻得了一个可靠的基础。但说到底,还是他的心静。他说,他在故宫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他读的书,大多是繁体竖排没标点的。在这争名逐利的世上,他能不为利益所动,沉潜在中国文化的魅力里,致力于读书做学问,颇有《楚辞》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势,在浮躁的j*,更显出一种风度。 
  ——俞晓群(出版人) 
   
  ……祝勇则是深省静穆,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微澜的古井,自是一派闲静。祝勇的为人为文多是冷冷的不动声色,但很干净——气味很干净,心灵很干净,其中蕴有足够的真诚和内在的激情,有一种特殊的诚恳在里面,是那种我喜欢的有真正感情的人,当然带着坦然的目光(指目光中没有任何企图),带着一种北方男人的力量…… 
  ——冷冰川(艺术家)","contentInfo":"  祝勇先生多年来勤勉地书写故宫,从建筑到古物,从宏大的历史事件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他用散文的笔法、诗意的笔触以及极具现场感和想象力的叙述为读者呈现了一座“纸上的故宫”。本书不是一部艺术史的学术著作,而是一场精神上的寻根之旅。它或许会让我们知道这些古代艺术品是怎样出生,又在经历了怎样在的坎坷之后抵达我们的面前。面对那些久远的墨迹,你我都会怦然心动。除了感叹古代艺术家的惊人技法,心里还会联想到那些纸页背后的故事,浮现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掉的人与事。请跟随祝勇,从面前的一幅书画开始,一步步地倒推回去,j*像逆光的旅行,去寻找它们原初的形迹。'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