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2 8.0折 ¥ 39 九品
仅1件
作者张郁廉 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13
《白云飞渡》是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的生平回忆录,分为五辑,前四辑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了作者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第五辑是作者儿女对其的缅怀和追忆。书中详细追述了张郁廉从小被寄养于哈尔滨白俄家庭,后考入南开高中,因战事转学慕贞女中,又被保送燕京大学。并先后在苏联塔斯社、中央党部国际宣传处及中央社工作。在抗战时期,她亲赴前线采访,经历了徐州大突围、武汉撤退、重庆大轰炸等。
《白云飞渡》还记录了她和许多时代人物如台湾经济起飞推手孙运璿、开创中国现代新闻通讯事业的萧同兹、著名女作家韩素音、燕大校长梅贻宝夫妇等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精彩有趣故事。整部文稿是一位知识女青年在那个新旧交替社会的真实人生,更是那个风云激荡大时代的一个剖面。作者文笔甚好,此书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代入感,使人如同亲身经历般,心情高低起伏,为之动容。
此外,《白云飞渡》还收录了大量照片,除张郁廉个人之照外,还有从未出现过的萧红新照片、1936年北平大学生到绥蒙考察的旧照、战地前线采访所摄照片等等,为读者更为直接地了解那些已经远去的年代留下了宝贵的记录。
张郁廉
1914年出生于东北哈尔滨,从小被寄养于白俄家庭,燕京大学毕业,俄语娴熟,后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苏联塔斯社、中央党部国际宣传处及中央社工作,是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1944年和青梅竹马的北平大学经济系高材生孙桂籍结婚,后来到台后成为书画名家黄君璧最早期的弟子。张郁廉和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39人一起被《大公报》列为“东北作家群”。
序言 白云飞渡情悠悠——读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手稿记 杜南发
引言 青山依旧,白云悠悠,你在何方?
第一辑 离散岁月(1914—1937)
一 取名聚聚,然我两岁半就失去亲生母亲
二 我的“瓦娃”,我最敬爱的白俄母亲
三 温馨童年,丁香花和普希金童话
四 瓦娃的明达——中国人必须上中国小学
五 “东顺祥”大院主人孙宝书先生,孙府家世
六 哈尔滨女一中——我的少女时光
七 天津南开北平慕贞,战云笼罩的动荡青春
八 北平燕京大学,我的学业和好友
九 海滨老家朱由村,和父亲最后一次聚首
第二辑 记者生涯(1937—1945)
一 战火中加入苏联塔斯社汉口分社
二 “你是到最前线我旅部的第一位女记者”
三 敌机狂轰滥炸下,不屈的陪都重庆
四 访问延安,听毛泽东演讲,看江青照相
五 烽烟中人生百态,邓颖超和我们一起跑警报
六 成都续读燕京大学,完成父亲遗愿
七 重返新闻战线,进重庆中央社
八 青梅竹马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九 侵略者终于投降,四处累累战争伤痕
第三辑 乱世沉浮(1945—1949)
一 东北接收,希望转为失望,挽狂澜于既倒
二 历尽艰辛,我终于履行了给父亲的诺言
三 辗转于哈尔滨、沈阳、长春、南京、上海、广州
第四辑 宝岛年华(1949—2010)
一 初履斯土,物资匮乏,风雨飘摇
二 七岁的博比——母亲节大会的主席
三 学习国画,成黄君璧老师最早期门生
四 在台湾三年,我们第六次搬家
五 如我所愿——志在必得的求职目标
六 四十二岁如愿生下健康的女儿
七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的女科长
八 震惊全岛的俄船“陶普赛”号入台事件
九 桂籍赴德会及欧洲之旅
十 轻舟已过万重山——太平日子的悲欢点滴
第五辑 缅怀母亲
附录一 瓦娃——我伟大的白俄母亲
附录二 瓦娃亲笔为我抄录的诗篇
附录二 瓦娃亲笔为我抄录的诗篇(翻译)
附录三 卡尔曼1941年莫斯科给我的来函
附录二 卡尔曼1941年莫斯科给我的来函(翻译)
附录四《在前线》——我1938年的战地采访报道
编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