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文化史(精装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秦汉文化史(精装版)

可开发票 欢迎书友选购 正版全新图书

22.35 3.6折 62 全新

库存5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熊铁基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63358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2元

货号25283629

上书时间2024-12-23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作品综述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既利用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的特色。作品概括地介绍了秦汉文化的历史背景,讲述了与文化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对文化的学术、思想、文学、风俗等几个重要方面均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注重其发展和彼此间的联系,注重其特点和新内容。作品有些章节内容,如“社会思潮”“礼仪与风俗”“文化的地域性”等,也有独到的见解。为了便于人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秦汉时期的文化,作品附《文献与考古》一章,对这一时期的主要资料进行了介绍。



作者简介

熊铁基,1933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近年主要侧重思想文化史,特别是道家思想史的研究。著有《秦汉新道家略论稿》《汉唐文化史》《秦汉军事制度史》等;主编有《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帝王宰相词典》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目    录


 


导    言    /001


 


章 | 社会概况    /013


节    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013


第二节 世界、疆域和民族    /024


第三节 社会经济    /032


第四节 阶级关系和农民起义    /048


 


第二章 | 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    /060


节 政治制度    /060


第二节 政治思想    /087


 


第三章 | 文化政策与教育制度    /096


节 全局性文化政策的发展和变化    /096


第二节 太学与博士弟子    /105


第三节 宫邸学与鸿都门学    /113


第四节 郡国学校    /117


第五节 私学    /126


 


第四章 | 社会思潮的发展    /136


节 秦代的社会思潮    /137


第二节 从“儒道互绌”到“独尊儒术”    /141


第三节 从阴阳之术到谶纬流行    /150


第四节 道教的产生和形成    /156


第五节 反传统的“异端”思想    /164


 


第五章 | 综合性的学术    /170


节 经学的产生和发展    /170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诸子思想    /190


第三节 内学的学术地位    /198


第四节 自然科学    /202


 


第六章 | 文学与艺术    /212


节 释文学、艺术    /212


第二节 文学成就和关于文学的思想    /222


第三节 艺术成就和审美意识    /233


 


第七章 | 礼仪与风俗    /247


节 礼与俗    /247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礼仪    /254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风俗    /266


 


第八章 | 衣食住行与工艺    /288


节 饮食结构与习惯    /289


第二节 冠服与妆饰    /298


第三节 宫室与民居    /305


第四节 交通和运输    /316


第五节 工艺技术    /324


 


第九章 | 文化的地域性与中外交流    /334


节 文化的地域性与相互影响    /335


第二节    中西文化交流    /351


 


第十章 | 文献与考古    /368


节 文献    /368


第二节 考古    /394



内容摘要

作品综述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既利用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的特色。作品概括地介绍了秦汉文化的历史背景,讲述了与文化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对文化的学术、思想、文学、风俗等几个重要方面均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注重其发展和彼此间的联系,注重其特点和新内容。作品有些章节内容,如“社会思潮”“礼仪与风俗”“文化的地域性”等,也有独到的见解。为了便于人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秦汉时期的文化,作品附《文献与考古》一章,对这一时期的主要资料进行了介绍。



主编推荐

熊铁基,1933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近年主要侧重思想文化史,特别是道家思想史的研究。著有《秦汉新道家略论稿》《汉唐文化史》《秦汉军事制度史》等;主编有《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帝王宰相词典》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精彩内容

章    社会概况

中国历史上个大统一的国家从秦汉王朝开始,中国历代的文化制度思想从秦汉时期开始初步定型。中国在世界上次崭露头角也是在秦汉时期。

节    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一、秦人和秦国

公元前221年统一的秦王朝,至前207年就灭亡了,前后不过15年,而汉王朝西汉与东汉加在一起,整400年。但是,秦王朝的历史绝不可忽视,“汉承秦制”是有深刻含意的,大一统国家的一切历史都必须从秦讲起,秦的历史影响,从外国语言之称中国可见一斑。近代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说:“欧洲各国,其称中国之名:英曰采依那,法曰细纳,意曰期纳,德曰赫依纳,拉丁之名曰西奈。问其何义,则皆秦之译。”还有较常用的“震旦”之类,也是因秦而名。

秦人早期的历史,直接的材料没有,春秋以后的记载,大多是传说。根据传说考正历史,生出了种种不同的推测:有人认为“秦为戎族”,有人认为“本是夏族的一支,即羌族的苗裔”,也有认为“秦本是东来的”。可靠的看法应该是秦属西方戎族,至少商周时期秦人已经是“在西戎,保西垂”了,《史记·秦本纪》中说,文公时“初有史以纪事”,当“文公东猎”时,“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赢于此,后卒获为诸侯”。追述可靠的祖先历史,即在西方。当然,秦人之始建国也就在西了。

秦国的建立是比较晚的。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时封秦襄公为诸侯,即为秦国的开始。但是,周平王虽“赐之岐(今陕西岐山东北)以西之地”,实际是一句空话,当时这一带布满了戎狄之人,“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建国的过程是十分艰苦的,秦襄公虽有不少作为,但并无实际战果,自己都死于伐戎之役中。以后,花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到武公时期,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才为秦国所控制,秦国的领地才真正得到稳固,并且从宣公(前675—前664年)以后,开始向东发展。

秦国不仅建国比较晚,它的华化也比较晚。从春秋时期到战国初年,华夏族的诸侯国(包括华化较早的)一直把秦国当戎狄看待,《史记·秦本纪》所谓“秦始小国僻远,诸夏摈之,比如戎狄”,所谓“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开国之始即“未能用周礼”(《诗序》),到秦孝公时,商鞅就曾说“始秦戎狄之教”(《史记·商君列传》)。可见其与中原华夏文化有所不同。

秦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不深,在客观上起了比较彻底地实行变法的作用。《史记·秦本纪》中记秦穆公和由余的一段对话颇有意思,穆公问由余:“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由余回答说:“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天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由余是位“亡入戎,能晋言”的晋人,深知中原文化之弊,而在比较落后民族的“文化”中找到了新生的因子。而商鞅正是把握了这一点,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实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秦国逐渐巩固、强大,文化上却走着与中原各诸侯国不完全相同的道路。一直到战国末年,荀卿谈他“入秦”的观感时说:“……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荀子·强国》)荀子所说的秦国的这种情况,恰恰是摆脱了西周“繁文缛节”“私门请托”“朋党比周”等旧的传统,这正是秦国能“四世有胜”的重要原因。

二、秦统一六国

在战国时期的诸侯各国中,秦国后来居上,不仅逐渐赶上并超过了原来强大的一些诸侯国家,而且终吞并各国,建立了一个空前的大一统国家。

从战国中期开始,秦国先后经历了秦献公(前384—前362年)时期的改革和秦孝公(前361—前338年)时期的商鞅变法,被认为是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秦献公一即位就宣布“止从死”,明令禁止人殉制,无疑是对作为劳动力的人的重视。“为户籍相伍”,重视编制户籍,也是解决人的地位问题,在当时使“野人”与“国人”处于同等地位。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如迁国都、推广县制、“初行为市”等。

到商鞅变法时,就把秦献公已经开始的一些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了。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思想各方面比较全面地展开,政治方面主要是“变法修刑”“劝战死之赏罚”等方面,同时“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也是集中和加强国家权力的重要措施。经济方面,“为田开阡陌”“初为赋”以及“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等,均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他还有如改革不良习俗,“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等等。和任何一次改革一样,商鞅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商鞅本人后都遭到了杀害。但变法是成功了,其结果是秦国空前强大,如后来李斯所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史记·李斯列传》)。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不仅“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还把眼光瞄准“帝王之业”,当变法取得显著成效之时,就与孝公谈秦魏关系,主张乘魏败于齐的机会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他亲自伐魏并取得了胜利。秦之所以“为战国霸君”,之所以“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但是,统一大业,自孝公以后也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大趋势是,秦国的领域逐渐扩大,向东挺进稳步发展,与齐、楚、燕、赵等国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外交、军事多方面的斗争,所谓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秦国在斗争中日益强大,从惠文君称王开始,一直到秦王政时期,经历了五个国王,包括孝公,共为六世,所谓“续六世之余烈”。在这六世之中,先是称伯,后又称王,史书上的一些记载,如“楚、韩、赵、蜀来朝”,“天子贺”“天子致文武胙”“韩、魏、齐、楚、越(一作赵)皆宾从”等,一直到“周民东之,其器九鼎入秦”,都是秦国日益强大的反映。

 

到了秦王政时期,水到渠成,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了。秦王政即位后,军事上继续稳步前进,连年向赵、韩、魏等国展开进攻。公元前241年,打败了后一次赵、楚、魏、韩、卫的五国联军,关东六国再也没有联合攻秦的可能。秦国也就开始了统一六国的进程,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灭燕,前223年灭楚,前221年灭齐,完成了“吞二周而亡诸侯”的统一大业。

完成了统一大业的秦王政,“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史记·秦始皇本纪》),创造了一个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年的神圣称号——皇帝。这确实是一个创造,一般人是难以想象得出来的。诸大臣只能在原有尊称上兜圈子,以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贵”。泰皇就是人皇,只能在天、地之后,秦王政却要人神兼备,因为帝是古代人想象中的天神(他的祖先昭襄王也称帝,但不久就放弃了)。

当然,秦始皇之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制定了一个至高无上、人神兼备的称号,更重要的是他在以后短短的十几年当中,有一番开天辟地的作为。他不仅统一了六国,进一步又北筑长城,南平百越,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局面,与此同时,开辟了全国的交通网,所谓“堕毁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尽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这是汉人的描述,足见其开辟交通网络之成绩。除此之外,秦始皇的功绩还有许多,例如创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书同文字等,本书以后各章中将分别记述。

三、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秦始皇的统一事业是轰轰烈烈的,但其统治具有明显急政暴虐的特色,从而使秦王朝二世而亡。从农民起义中冲杀出来的刘邦,经过楚汉之争战胜了项羽,被群雄拥戴,即了皇帝位,建立汉朝,这是公元前202年的事,史称西汉王朝,足足有二百年的历史。其中重大的政治事件有“吕氏之乱”“吴楚七国之乱”以及“巫蛊之乱”、内外朝之争等,这些事件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斗争;另一方面是争夺权力的斗争,关系国家命运的当然主要是前者。

和秦代一开始就是中央集权制不同,刘邦是诸侯王拥立的,西汉政权开始不得不承认那些诸侯王的地位,后来虽逐一地诛灭了异姓诸侯王,但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汉书·诸侯王表》)。因此西汉一开始,与秦的郡县制不同,而是郡国并行制,分封的王国既多且大,所谓“诸侯比境,周匝三垂,外接胡越”“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而中央直辖地,只“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汉书·诸侯王表》),并且还有列侯公主之食邑在其中。

刘邦一番苦心,原来是为了巩固中央,维护统一国家,他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吕太后本纪》),一心希望刘家子弟维护刘家天下,但他死去不久,诸侯王国就形成了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因此可以说,西汉前期的历史,是一部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势力的历史,当时的政治,一切都从属于这个斗争。

首先是吕后专权、称制,既可以说是争权夺利,也与割据势力斗争有关,例如她先杀赵王如意,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后又杀赵王友,徙梁王恢为赵王,不久又杀赵王恢,废其嗣,而以吕禄为赵王。燕王建死,杀其嗣而除其国,另以吕通为燕王(当然这又是树立自己的党羽)。再如分齐为四,以削弱之。这些是与中央集权有关的。与此同时,积极修筑长安城,也是巩固京师防卫的一项重要措施。吕后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并没有终解决,加上大封诸吕,又冲淡了这种斗争的意义。

文帝即位,割据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所滋长,诸吕虽诛,中央政府衰微,这从吴王濞称病不朝反而赐以几杖、淮南王长击杀审食其而赦其无罪等事可见一斑。当时之形势正如贾谊在《治安策》中所说的:“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文帝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没有多大成效。景帝时晁错又屡建削藩之议,他断言“削之亦反,不削亦反”。果然景帝三年(前154年)爆发了以吴王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中央集权毕竟是大势所趋,叛乱在三个月内就平定了。景帝进一步采取一些措施,如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诸侯王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等,中央集权走向了巩固。

到了汉武帝时期,继续镇压叛乱,采取有罪废除或绝嗣除国的办法,陆续废除一些王侯。公元前127年,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命令诸侯王在封国内分封子弟为王,由皇帝给名号。这是贾谊、晁错“削藩”之议的进一步发展,诸侯王无法反对,实际上则封地越来越小。公元前112年又以“酎金事件”为契机,一次就夺去“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的一百零六个王侯的爵位,割据势力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西汉政治上另一方面的斗争,是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或者说中央朝廷内的权力之争,从“吕氏之乱”开始,大大小小的斗争几乎没有间断过,武帝晚年甚至演变成了父子残杀的所谓“巫蛊之乱”。武帝死后,又有燕王谋反,争夺皇位,还有内外之争,大官争权夺利,然后出现霍光实际处理朝政。后,外戚专权,一直发展到王莽篡位。

四、王莽的改朝换代

盛极而衰,这是封建王朝的必然规律。西汉的鼎盛时期是武帝时期,衰落的迹象也从他那个时候开始了。所以,又有所谓“昭宣中兴”。然而,时间也不太长,元、成、哀、平,一朝朝走下坡路,天灾、人祸也接踵而至,人民群众“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汉书·鲍宣传》),除了铤而走险别无它途。

在此王朝行将崩溃之际,王莽挺身而出,站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进行了一些政治改良,即所谓改制。照说是无可非议的,但王莽在历史上的声誉很不好,一是因为他的改良没有成效,改良本身也有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想以周公自命,被晋封为安汉公,但后来忍不住皇位的诱惑,不仅没有安汉,反而自立为皇帝,成了一个篡权者。

王莽制造了一系列改朝换代的舆论,终于由假皇帝变成了真皇帝,建立了新朝。因为这个王朝短命夭亡,后来人们据以此嘲笑、咒骂他,也有人如法炮制。其实王莽的一套骗局,也是统治阶级自己所制造的思想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那就是儒家思想与谶纬之说。早在昭帝霍光专权时,就有过眭弘的禅让上书事件,这与王莽的改朝换代思想上完全是一致的。

王莽改制有时被认为是一种复古运动,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政治改革,如官职、社稷、车服、刑罚等一一依照《周礼》的名称,弄得人们眼花缭乱。例如改变州、郡、县的名称乃至区划,而且一改再改,所谓“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汉书·王莽传》),使“吏民不能记”,在当时社会上引起的混乱是不小的。

当然,王莽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方面。例如,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称&ldqu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