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开发票 欢迎书友选购 正版全新图书
¥ 44.18 5.0折 ¥ 8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德]乌尔里希·格罗斯曼 著,孟薇 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9542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29155638
上书时间2024-12-23
中文版代序:中国和中欧的城堡
中国的城堡之所以能够跟中欧的城堡进行比较,是因为中国同中欧一样,曾经都存在过封建统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皇帝或者国王可以仰仗效忠于他的上层贵族。这些人作为有独立主权的邦君(中欧)或者藩王(中国),都拥有可以从中获利的领地。然而,中国的统治显然比中欧更为集中,中国皇帝的权力也远大于罗马-德意志国王。欧洲高度分化的封建制度导致了大量城堡的修建,相形而下,中国的城堡数量屈指可数,保存至今的防御工事也寥寥无几。
与中欧相比,中国城市的独立程度较低,因此更易于被统治体系吸纳。它们可以承担大型城堡的任务,而且从外表上看也是如此。然而在欧洲,城市完全有可能威胁到政权统治。因此,欧洲的城市一般不会像北京那样,把城堡建在市中心,而总是建在市郊。即便有些地方,城堡似乎坐落在今天的市中心(柏林、纽伦堡、汉堡),但它们原本也是建在市郊的,只不过当时城市的规模要小得多。
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以及帝制王朝的政权基础都是筑有防御工事的城堡、宫殿或者城市。中国和中欧之间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城堡的数量。在中欧,今天大约还有2.5万座城堡,有的保存完整,有的已沦为废墟,就整个欧洲来看,城堡数量可能超过10万座,而中国多只有几十座城堡。
中欧和中国的城堡有没有根本区别或者相似之处呢?我们先来看看帝王建筑。它们在中国至关紧要,中欧的帝国城堡相对而言则有些无足轻重。从功能上来看,北京的紫禁城堪与德意志罗马帝国皇帝的住所相媲美。
然而在中欧,17世纪以前都没有固定的王宫,也就是没有真正的都城。直到17世纪,维也纳的霍夫堡才真正确立了王宫的地位,尽管在13世纪时,它就已经是为数众多的邦候统治处所之一了。然而扩建霍夫堡,必须要以现有的城市结构为前提。德意志罗马帝国皇帝不能随心所欲地扩建这座宫殿,若要占用宫门以外的建筑,他必须从市民和修道院手中购买相应的地皮。因此,中欧所有的大型宫殿,从亚琛加洛林王朝时期的行宫到布拉格的城堡区,再到维也纳的霍夫堡,都没有可以匹敌北京故宫的设计方案。只有位于维也纳近郊的皇帝的夏宫美泉宫,因效仿巴黎郊外的法国王宫凡尔赛宫设计建造,在布局上才堪与北京相比,即以一座中心建筑为轴心,一条条长长的通道从宫门直抵宫殿的主要空间。
北京故宫始建于15世纪,其典型特征是一座规整的长方形防御工事。高高的宫墙由青砖砌就,上面是筑有雉堞的防御通道。宫墙的四隅和城门两侧都坐落着木结构的塔楼。然而在北京,这些塔楼并没有为了保障两翼的安全,建在环形城墙的外侧。主城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既起到防御之用,同时也彰显了皇家气度。东西两阙跨过护城河。主城门前方还矗立着两座宽阔的门楼。它们位于皇宫外部长方形防御工事的沿线上,这些外围工事的内部还建有两座寺庙。即便是皇城外的这个区域,占地面积也要大于差不多任何一座中欧城堡。
故宫的特点是,几座大殿沿着一条中轴线依次而建,大殿建于基台之上,入殿需拾级而上,循殿后台阶而下,便又复回至庭院中。侧翼建筑使得每座大殿前都形成了一个长方形庭院。不过由于这些侧翼建筑不是直接相连而建,所以也可以从大殿的侧面由一个庭院直达下一个。大殿都是木结构建筑,巍然矗立在高高的石头基台上,殿内没有再修建内墙进一步划分空间。多座大殿连成一线,殿前的庭院用作前厅,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对于举行典礼来说非常重要的建筑结构。
这种轴对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并非是宫殿特有的,寺庙同样如此。有证据表明,公元前12—前11世纪就已经存在这种形式了(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商朝或者周朝早期)。18世纪中叶,将康熙皇帝1694年在北京修建的一座宫殿(雍和宫)改建为喇嘛寺时,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大部分建筑都可以继续使用,此外又增建了少量屋宇。建筑结构基本保持不变。欧洲虽然也有把城堡改建成修道院的类似的工程,但是它们使得建筑实体在外形上出现巨大的改变,以致于除了外部的防御墙以外,城堡建筑群再无建筑部分保存下来或者可以识别出来(松嫩堡/南蒂罗尔,大科姆堡/巴登,奥伊宾堡/萨克森),教堂取代了大型宫殿群落,而且乍看上去外观已截然不同。
鉴于现存城堡的数量较少,探究独立于城堡存在的防御性建筑这个问题就变得很重要了。在北京北部的明十三陵可以观察到有趣的现象。其建筑一方面沿袭了宫殿建筑和寺庙建筑的传统形式,另一方面又具有特殊的防御元素。这里可以看到多座大殿沿轴线依次排列这种宫殿建筑元素。长方形陵宫由陵墙环围,一间大殿跟多座大门构成其中轴线,后部紧连一座圆形或椭圆形土丘,加筑了雉堞的防御围墙将土丘环围在内,里面便是停放皇帝棺椁的玄宫。防御性建筑决定了这部分皇陵的外部形态,陵墓入口是一座塔楼。
此外,中国许多城市的道路系统都规划为方格网状,除非受地形所限,只能设计为不规则形状,这种道路系统恰恰也要求围墙修建成直角。方格网状道路系统和直角围墙正是西安和平遥这两座城市的特色所在,平遥城临河的那面城墙是不规则的。许多保存下来的防御工事,外部围墙都建有砖结构的侧翼塔楼。中国的环状城墙往往修得跟道路一样宽,而在欧洲,不管是城堡还是城市,环状城墙都砌得比较窄,勉强能够容纳两个人并排行走。虽然中国城堡和城市防御工事的围墙是砖砌的,但它们的塔楼通常为木结构。围墙内的宫殿厅堂甚至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用木头搭建的。桁架结构——也就是由方木搭建框架,以薄木条、黏土或石头填充其间的建筑物,虽然是德国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但自12世纪以来,防御墙、塔楼以及代表性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石砌的。
城市的城门有时会跟寻常的城堡大小相当,例如南京的南城门,它由四道券门构成,一个非常宏伟,另外三个虽然小一些,但依然有四五层楼高,四道劵门前后递进式排列,其间形成开阔的瓮城。在中国,防御工事往往就是——不管是城堡的城墙还是城市的城墙——带有向外突出的塔楼的城墙,利用这些塔楼可以进行侧面攻击或掩护。在塔楼顶部的平台,可以从侧面向试图攻克城墙的进攻者进行射击并且形成夹攻。城墙只在雉堞所在的高度修有铳眼,也就是说墙体内没有修建防御通道。这也与欧洲整个中世纪的防御水平相当。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有些城墙,例如罗马的古城墙,就已经修筑了可进行侧翼防御的塔楼。
除了规则的王宫建筑以外,中国也有城堡,它们的任务是保障道路、关隘或者桥梁的安全,而非主要用作宫邸。这些任务不仅可以由城堡承担,也可以交付于小城市。其中既有名又保存完好的一座就是北京西南部屯兵设防的小城宛平城。它守卫着永定河上自12世纪晚期就确已存在的卢沟桥(“马可·波罗桥”)。这座要塞城市修建于1638年,初是一座只有纯军事任务的设施。然而,它的建筑形式更像是一座筑有防御工事的城市,而非要塞;与同时期的欧洲建筑相比,它显然是为传统兵器设计的,没有修建适用于加农炮的棱堡。坚厚的城墙足以抵御轻型火器,即便面对1937年日本人的猛攻,也只留下了相对较小的弹孔。
这类规则建筑中另一个更加古老的例子是甘肃省的嘉峪关城堡。它是一座规整的长方形防御工事,作为长城沿线的要塞,守卫着一处关口。这座防御工事由两道外墙包围,内侧是矩形的环状城墙,外建一道回廊围墙,它们都是砖墙,建有防御通道和雉堞。拐角处都建有突前的防御工事,其墙体带有一定坡度,上层结构为小型石头建筑。相反,各座城门上方规模较大的建筑均是木头结构。初的防御工程大概始建于1372年,由黄土夯筑,城门上的楼阁则是在1495年前后,明孝宗弘治帝统治时期增建的。其余楼阁和回廊围墙直到1536年才陆续修建完成。
一座为保障山中交通要道而建的城堡是海龙囤,它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以北约30公里的龙岩山白沙村附近。这座据历史记载始建于1257年的高地城堡并非规则建筑群,而是依山脊而建,因为1606年被毁,如今能识别出的也仅限于此。据记载,环囤城墙有九座宽阔的城门,由石头砌就,状似城门塔楼,上层建筑为木结构。城门旁边有陡峭的阶梯通向防御通道。在屯内发掘出了一座对称式建造的宫殿。虽然在今天这是一个极其罕见的发现,但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城堡以前很可能常见得多。这种建筑类型与欧洲的城堡建筑群可比性。或许未来,在研究过程中会发现中国有几十个、甚至数百个这样的建筑群,但是目前,城堡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直到现在,中国艺术史才开始深入探究建筑艺术。
乌尔里希·格罗斯曼
时至今日,城堡依然是那些已逝时代的见证。在过去好几个世纪中,城堡总是与种种传说奇闻以及历史故事密切相关。但我们对城堡究竟知道多少呢?乌尔里希·格罗斯曼在这本书中带领我们探寻从中世纪早期直至19世纪晚期的欧洲城堡的历史,向我们介绍了城堡的建造者和居住者是什么人,城堡为何而建,有什么功能,城堡风格的变化,城堡中生活的风貌。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业已陨落的世界的大门,是古堡探访者的一本不可或缺的之书。
作者简介
乌尔里希·格罗斯曼(Ulrich Grossmann),博士、教授,是位于德国纽伦堡的日耳曼国家博物馆馆长,也是致力于城堡和宫殿研究的瓦尔特堡协会的首任主席。他撰写出版了大量有关城堡历史的著作,是位于黑尔德堡的德意志城堡博物馆的创建者,自2012年起,担任国际艺术史委员会(CIHA)主席。
目录
中文版代序 中国和中欧的城堡 1
前 言 6
章 导 论 10
第二章 何为城堡? 15
城堡、宫殿、碉堡 17
根据修建者和占有者划分的城堡类型 18
建筑类型 24
根据功能划分的城堡类型 26
第三章 城堡和统治:城堡的使命 27
中世纪的社会 27
什么人可以修建城堡?采邑权和修建权 28
统治和管理35
城堡保护谁? 38
“城堡政策” 40
第四章 城堡建筑的组成部分 42
如何修建一座城堡? 42
防御性建筑和防御功能 56
居住建筑、居住空间和居住功能 77
管理用房、附属房屋、城堡伯爵住所 92
外堡:杂用建筑及勤杂房 94
第五章 中世纪的城堡 96
修建城堡的阶段性和延续性:以马尔堡为例 96
早期的城堡和行宫 101
萨利安王朝时期的城堡建设 113
施陶芬王朝时期的城堡和行宫 123
中世纪晚期的城堡建设 143
第六章 近代的城堡 193
总体发展 193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 195
宫殿要塞和要塞 205
巴洛克时期的城堡 210
总结:近代早期的城堡 220
城堡:从历史主义到现代 222
第七章 神话城堡 234
第八章 城堡研究史 239
城堡研究的古版书 239
17世纪晚期以来的史学论著和城堡参观指南 244
历史主义城堡研究视域下的建筑 251
1945年以后的城堡研究:跨学科之路 254
当今城堡研究 256
附 录 259
注 释 259
参考文献 271
术语解释 283
时至今日,城堡依然是那些已逝时代的见证。在过去好几个世纪中,城堡总是与种种传说奇闻以及历史故事密切相关。但我们对城堡究竟知道多少呢?乌尔里希·格罗斯曼在这本书中带领我们探寻从中世纪早期直至19世纪晚期的欧洲城堡的历史,向我们介绍了城堡的建造者和居住者是什么人,城堡为何而建,有什么功能,城堡风格的变化,城堡中生活的风貌。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业已陨落的世界的大门,是古堡探访者的一本不可或缺的之书。
作者简介
乌尔里希·格罗斯曼(Ulrich Grossmann),博士、教授,是位于德国纽伦堡的日耳曼国家博物馆馆长,也是致力于城堡和宫殿研究的瓦尔特堡协会的首任主席。他撰写出版了大量有关城堡历史的著作,是位于黑尔德堡的德意志城堡博物馆的创建者,自2012年起,担任国际艺术史委员会(CIHA)主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