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开发票 欢迎书友选购 正版全新图书
¥ 32.97 6.9折 ¥ 4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安宁,王成东,蔡渊渊 编著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25044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7928538
上书时间2024-12-23
诞生于美国、传播于全球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世界性新一轮重大产业技术革命爆发的前夕,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长短不一、取得的成效高低有别;但对于“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却取得了普遍的共识。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在顶层设计上为国内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更是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内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们感觉到,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开展了创业教育,形势喜人,相形见绌的是创新教育以及创新创业融合的教育。创新与创业长期以来被划分为两个学科,创新与创业教育总体上也被割裂。当前市面上创新类、创业类的优秀教材很多,但将二者融合的较少,符合中国学生阅读和学习习惯的融合教材更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切身的感受到,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绝不是教学生如何创办企业,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使学生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创新方法和创业规律,为社会创造价值。创新与创业之间具有天然联系,创新是创业的动力源泉,创新与创业教育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上述诸多想法的促使下,我们编写了这本《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
本书注重创新与创业两大知识领域的内在融合,构建了面向创新的机会型创业知识框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与创业的基础理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方法、面向创新的创业机会搜索与评价、创业资源整合、新企业设立、创业计划制定、公司创业。
根据教学需要,书中各章的体例均以引导案例开篇,以延伸思考收尾,并对各章的要点及核心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尽可能为读者提供可操作的管理工具,以期能够更好的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帮助并引导读者将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三位长期从事创新创业研究与教学的高校教师组成。其中,安宁负责全书总体框架设计、统稿和审校,并编写了第1章、第2章和第5章;王成东编写了第3章、第4章和第8章;蔡渊渊编写了第6章、第7章和第9章。
本书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研究”(SJG20180220)和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省属理工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与评价研究”(GBB1318052)的研究成果。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并引用了创新与创业领域众多专家、学者的经典著作及案例,吸取了国内外的管理技术和研究成果,在此向这些成果的原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已服务于教学实践,并根据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由于作者的水平和精力所限,书中难免会存在某些疏漏和谬误,敬请同行和读者不吝指正,不胜感谢!
编者
2019年3月
本书注重创新与创业两大知识领域的内在融合,构建了面向创新的机会型创业知识框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与创业的基础理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方法、面向创新的创业机会搜索与评价、创业资源整合、新企业设立、创业计划制定、公司创业。
安宁,哈尔滨理工大学副教授,曾参与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获得*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1部;发表论文17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8篇。
第1章 创新与创业的基础理论
第2章 技术创新
第3章 商业模式创新
第4章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第5章 面向创新的创业机会搜索与评价
第6章 创业资源的整合
第7章 新企业的设立
第8章 创业计划制定
第9章 公司创业
本书注重创新与创业两大知识领域的内在融合,构建了面向创新的机会型创业知识框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与创业的基础理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方法、面向创新的创业机会搜索与评价、创业资源整合、新企业设立、创业计划制定、公司创业。
安宁,哈尔滨理工大学副教授,曾参与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获得*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1部;发表论文17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8篇。
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①更新;②创造新的东西;③改变。在社会学中,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
在经济学上,创新的概念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指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以下五种情况:①引入一种新产品;②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⑤新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也涉及到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由于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日益显现的紧密联系,熊彼特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经济学家,尽管他逝世于1950年。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其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它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到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创新是发明的首次商品化。在发明未被转化为创新之前,它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发明不一定导致创新,但创新的前身大多是发明。在熊彼特看来,经济中存在着潜在利润,但并非人人都能看到,更不是人人都能得到。他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以实现“新组合”为基本职能的人称为企业家。企业家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家。而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创新者。
在一段时期内,某家企业可能是惟一通过创新获得战略优势的企业,所以该企业家可以预期挣很多钱,产生“垄断利润”。面对这种情况,其他的企业家无疑会非常努力的模仿他,使得“垄断利润”逐渐削弱直至终达到平衡。至此,企业家们开始新一轮的创新循环,寻找摧毁旧规则同时建立新规则的创新点。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产品的竞争;也就是说不是马车与马车之间的竞争,而是汽车与马车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会侵蚀企业的利润,而且会动摇企业生存的根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