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开发票 欢迎书友选购 正版全新图书
¥ 39.29 4.5折 ¥ 8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张盛满,史明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4314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9143490
上书时间2024-12-17
总序/吴宗锡
评弹发源于文化古城苏州,得其人文精华的滋养,经历代艺人的耕耘,在清代中叶,艺术即趋于成熟,书目累增,人才辈出,形成了独创的美学和表演体系,流传于长江三角洲各城镇乡村。上海开埠以后,进入这一新兴都市,随着其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受“海纳百川,改革创新”的文化精神的熏陶,融会进其都市文化。到20世纪30年代,名家荟萃,书目繁茂,流派纷呈,艺术登临于高峰期。
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党的领导,创办了国家经营的评弹团,天时地利人和相际会,评弹迎来了艺术繁荣的鼎盛时期,上海成为其艺术发展的中心。当代杰出的艺术家云集上海。这门家底深厚、丰澹、精熟的艺术,造就了诸多名家翘楚;同时,也是众多才华横溢、勇于创造而又勤奋敬业的艺术精英,推动了艺术的发展提高。人才出书目,人才创艺术,人才的作用是大的。
在灿若群星的艺术精英们成长发展的道路中体现着评弹艺术整体的发展史。可是对这些为艺术作出终身成就和重大贡献的艺术家却还没有详尽全面地立传,以记述其经历和业绩。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编过一本《评弹艺术家评传录》,为十余位当代评弹名家著录其传略,既叙述其生平经历,又评介其艺术成就,每篇一万余字,受到读者欢迎。但为篇幅所囿,尚欠详尽,且仅出了五百本,影响有限。这次,上海评弹团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计划编写一套近现代评弹艺术家的传记,应该说,这对弘扬评弹艺术,为后起人才传承发展评弹艺术,树立楷模,为广大评弹爱好者欣赏艺术,提供资料,都是很有必要的。
20世纪50至60年代,评弹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了艺术革新发展、推陈出新、生面别开的又一个创业期,产生了大量反映新时代新人物新思想的优秀节目,发展了多种适合当代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演出形式,提高了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素质、艺术品位,从而也大大提升了评弹在文艺界的地位。这些艺术名家正是艺术开拓、实践的功臣,也是这些集结于国家评弹团的艺术名家形成了发展提高评弹艺术的主力。
他们的出身不同,性格各异,学艺的经历也各殊。他们特点鲜明的强烈的艺术个性,使他们形成了卓尔不群的风格流派。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相同,事业相同,尤其在进入了新中国后,接受了党的教育,处身于宗旨、目标一致的评弹团群体以后,使他们的人生和艺术道路,有了显著的共性。从其共性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新中国评弹艺术,在党的领导下,从卖艺江湖的民间艺术升华为雅俗共赏的高雅艺术的发展轨迹。
从其共性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艺术人才在学艺之初,都曾经历过勤奋刻苦、艰辛崎岖的学艺道路,在激烈的竞争和坚毅的努力下才攀登上艺术高地,进入名家的行列。而成名之后,有些人曾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一度沉湎于声色享乐,尤其是男艺人们,其风流韵事时有传闻。只有了解了他们的这段经历,我们才更能认识到,新社会中这些艺术精英,接受了党的教育,建立了为人民服务,为事业献身的价值观之后,一心敬业,为评弹事业奋力进取、竭诚奉献的难能可贵。也就更能认识到,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下,成功打造的艺术核心,对于改进提高艺术和推动艺术发展所起的卓越作用。
他们也正是在进入了由党直接领导的团队群体之后,认识了人生的价值和艺术的真谛。他们不仅提高了文化学养,更建立了自己的人文理想。在他们的晚年,经历了“文革”劫难的冲击,不顾衰病的困扰,依然执着于自己的艺术追求,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为艺术经验的记录整理,或为传统书目的传承,或为编演新的传世精品,或为艺术的发展乃至乐器的改革,孜孜不倦地写作、录音、钻研和教学授业。更有的身罹癌症,在与疾病顽强抗争的同时,仍时刻以艺术为念。应该说,是艺术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也是高尚的人生理想,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境界,而其高尚的艺术境界和人生理想成了这些艺术精英们的卓然共性。他们是受到人民群众热爱的,他们也深爱着广大的评弹听众,深爱着人民大众。也可以说,对艺术,对人生的热爱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
因此,为新中国的评弹名家立传,记述他们的人生和艺术道路,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我们希望传记作者们在记述他们作为人民艺术家的不平凡的人生和艺术的历程的同时,并总结他们的艺术经验,彰显他们的艺德艺品、艺术追求和艺术理想。当然,也记述下他们为新中国的评弹事业所作的卓卓建树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刘厚生同志在为《菊坛名家丛书•京昆系列》作的总序中提出了传记必须真实的警示,十分重要。真实是诚信,真实才有意义,真实才有价值。真实是对历史,也是对传主的高度负责。但要真实是不易的,须得传记作者踏实和艰辛的努力,深入调查研究。即使是当事人的口述,也还需要作认真的核实。此前,我就遇到过多起口述不实的事例。真实,还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只有理解,才能透过表象,接触并反映本质的真实,由形似而达到传神。
衷心祝愿丛书获得成功。
本书全面记述了享誉江浙沪的评弹双档张鉴庭、张鉴国昆仲的家庭环境、学艺生涯、艺术成就、坎坷经历以及晚年努力发扬和传承“张调”艺术,坚持为听众演出,直到生命*后一刻的感人事迹,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两位艺术家曲折而辉煌一生。同时,作者采用了访谈、口述、报刊、档案等多种资料,充分深入挖掘,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张氏昆仲精彩的一生,对于了解中国近代评弹历史也有价值。
本书全面记述了享誉江浙沪的评弹双档张鉴庭、张鉴国昆仲的家庭环境、学艺生涯、艺术成就、坎坷经历以及晚年努力发扬和传承“张调”艺术,坚持为听众演出,直到生命*后一刻的感人事迹,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两位艺术家曲折而辉煌一生。同时,作者采用了访谈、口述、报刊、档案等多种资料,充分深入挖掘,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张氏昆仲精彩的一生,对于了解中国近代评弹历史也有价值。
张盛满,江西上饶人,博士,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致力于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评弹1949:大变局下的上海说书艺人研究》,发表各类文章二十余篇。主持*人文社科课题《浙江评弹史与文化跨域传播》;浙江省哲社课题《浙江评弹文献整理与社会史研究》;参与国家社科重大课题《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等。
史明生,1950年生于上海。老三届知青,下乡十年,其间在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任农村中学老师,教书七年。回沪后在公司从事教育、文档和宣传工作,参加《上海市黄浦区志》和《上海市黄浦区商业志》的编纂。
目录
总序 吴宗锡 / 1
一 卿本赵家郎 / 1
1. 1909年 / 2
2. 一碗饭的羞辱 / 6
3. 何处是乡关? / 8
4. 翻宣卷的小童子 / 11
5. 为避漂泊换姓名 / 13
二 浪迹江湖的少年 / 19
1. 荣华戏馆的小龙套 / 20
2. 随班学艺 / 24
3. 临危受命的“小麟童” / 29
4. 大世界的杜宝林 / 33
5. “琶王”出世 / 38
6. 叹别鸿庆堂,再投髦儿班 / 43
三 闯码头的昆仲档 / 49
1. 双林镇上遇恩师 / 50
2. 踏场遍尝愁滋味 / 54
3. 退而思变,自编新书 / 61
4. 《十美图》带来的命运转机 / 68
5. 《顾鼎臣》及与夏荷生的不了情 / 76
四 勇闯上海滩 / 87
1. 一探春申初折戟 / 88
2. 一泼冷水凉透心 / 94
3. 兄弟换档重披挂 / 101
4. 沧州称雄成正果 / 108
五 上海滩的大响档 / 115
1. 书坛“十弟兄” / 116
2. 担纲润余社 / 122
3. 姆妈辞世 / 127
4. 无敌双煞 / 130
5. 海上竞奢靡 / 140
6. 茶会上的全武行 / 149
六 置身新社会 / 155
1. 迎接新时代 / 156
2. “阿Q”谱新声 / 162
3. 斩尾巴、求新生 / 169
4. 红妆换戎装:《十美图》变身《红娘子》 / 177
5. 一言不慎成右派 / 186
6. 独名不独响 / 198
七 特殊年代的遭遇 / 209
1. 时代厄运 / 210
2. 杨振言事件 / 218
3. 我是特务 / 227
八 新时代的春风 / 243
1. 再上书坛 / 244
2. 教书育徒 / 250
3. 评弹学校话评弹 / 264
九 一世英豪终落幕 / 275
1. 世间不闻“张双档” / 276
2. 张调散论 / 286
3. 散论后的余音 / 299
附 录
附录一 张鉴庭谈《十美图》说表——1982年7月1日在上海评弹
团艺委会上的谈话 / 302
附录二 张鉴国谈“唱”——1983年11月培训班授课内容 / 312
附录三 《十美图》《顾鼎臣》传承系脉表 / 315
附录四 张双档曾说书目(部分) / 316
附录五 张双档年谱 / 320
后 记 / 328
本书全面记述了享誉江浙沪的评弹双档张鉴庭、张鉴国昆仲的家庭环境、学艺生涯、艺术成就、坎坷经历以及晚年努力发扬和传承“张调”艺术,坚持为听众演出,直到生命*后一刻的感人事迹,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两位艺术家曲折而辉煌一生。同时,作者采用了访谈、口述、报刊、档案等多种资料,充分深入挖掘,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张氏昆仲精彩的一生,对于了解中国近代评弹历史也有价值。
张盛满,江西上饶人,博士,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致力于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评弹1949:大变局下的上海说书艺人研究》,发表各类文章二十余篇。主持*人文社科课题《浙江评弹史与文化跨域传播》;浙江省哲社课题《浙江评弹文献整理与社会史研究》;参与国家社科重大课题《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等。
史明生,1950年生于上海。老三届知青,下乡十年,其间在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任农村中学老师,教书七年。回沪后在公司从事教育、文档和宣传工作,参加《上海市黄浦区志》和《上海市黄浦区商业志》的编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