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句典 : 四书五经中的智慧名言
  • 国学句典 : 四书五经中的智慧名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学句典 : 四书五经中的智慧名言

可开发票 欢迎书友选购 正版全新图书

12.25 2.8折 44 全新

库存20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葛晨蕾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80319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4元

货号28993040

上书时间2024-12-17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四书五经”之名始见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即1190年,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汇集到一起,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经书,合称“五经”。朱熹和他的弟子对这九部儒学经典进行删减编辑并一起刊刻。至此,后人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正式成书。

四书五经自成书以来,便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体现和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封建时代,对知识分子来说,四书五经被视作修身之法则,终生为之追求;对统治者来说,四书五经则被奉为治国之圭臬,从上到下极力推行。政治家们从中可以找寻从政的灵感,平民百姓可以从中找寻行为的准绳。甚至后来几百年的科举选士中,试卷命题也必出自“四书五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典籍浩如烟海。而“四书五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还能够获得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根本在于它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人们安身立命、齐家治国、人际交往的相关法则。如《论语》宣扬“忠恕”,倡导仁者爱人;《孟子》宣扬“仁义”,告诫人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初心。谈君与民之关系,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谈及处世法则,则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理念流传至今,对后人影响深远。《易经》提倡坚韧,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告诫人们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诗经》提倡“真”,倡导人们要常怀赤子之心,要赤诚为人,教会人们去感受和抒发;《尚书》提出“圣王政治”,教会人们开拓与创新;《礼记》是人际关系的准绳,提出“教养应显露于外,修养蕴含于内”;《春秋》微言大义,提出“大一统”的概念,是历代政治家治理国家的法宝……

然而,“四书五经”虽然是儒学经典,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但基于创作时的历史局限性,其内容也不乏一些封建的、落后的、甚至迷信的东西。当今文化呈现多元化,当我们以客观的态度和从容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些经典时,便会发现,尽管有种种时代上的局限性,它们依然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活跃时期的文学、史学、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精髓。对于这样一部延续中华文化的鸿篇巨制,我们没有仿照市面上通行的版本:要么是原文照搬,配之以译文;要么原文照搬,配之以作者几乎是翻译性质的解读。四书五经博学浩瀚,文字晦涩深奥,这些做法并不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为此,我们特地编写此书,从每本经典里面精心挑选出代表性的内容,再配以一些经典故事,加上作者深入浅出的解读,在追求通俗易懂和趣味性的同时,也力求原汁原味地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精神风貌、情感,尽量全面客观地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

相信通过本书,我们既可以将古老的国学经典读出新意,也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还可以通晓古今智慧,丰富美好情感,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导语摘要
本书从四书五经里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再配以经典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解读,总结出适合现今的文化智慧,其内容包括《论语》之修养法则、《孟子》之处世法则、《大学》之修身法则、《中庸》之天人法则、《诗经》之性情法则、《尚书》之政治法则、《礼记》之教养法则、《易经》之人生法则、《春秋》之历史法则。作者在追求易懂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力求原汁原味地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风貌,全面客观地诠释圣贤的言论与思想,给今人以启迪。



目录
章 
《论语》之修养法则: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1.谈休养: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002 
2.何谓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004 
3. 关于学习:好古,敏而求之 / 006 
4. 谈过错: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008 
5. 谈安贫乐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010 
6.所谓忠恕:吾道一以贯之 / 012 
7.关于交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014 
8.谈礼:不学礼,无以立 / 016 
9.谈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 / 018 
10.何谓善恶: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 021 
11.谈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023 
12.谈国让: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 / 025 
13.何谓仁:爱人,知人 / 027 
第二章 
《孟子》之处世法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谈仁义:亦有仁义而已 / 031 
2.谈精英: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 033 
3.关于进退:其进锐者,其退速 / 035 
4.何谓孝:莫大乎尊亲 / 038 
5.关于恭俭:恭者不悔人,俭者不夺人 / 040 
6.何为爱:爱人者,人恒爱之 / 042 
7.关于规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044 
8.谈时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 046 
9.关于典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048 
10.谈思虑: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 / 050 
11.何谓取舍: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 053 
12.谈处世:不怨天,不尤人 / 054 
13.谈仁义:仁则荣,不仁则辱 / 057 
第三章 
《大学》之修身法则: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谈完善人格: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 061 
2.何谓诚: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 063 
3.何谓仁德:富润屋,德润身 / 065 
4.谈格物致知:在其物而穷其理 / 067 
5.关于自律: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 069 
6.谈诱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071 
7.关于人性: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 073 
8.谈慎独:君子比慎其独 / 075 
9.关于齐家: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 076 
10.谈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078 
第四章 
《中庸》之天人法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性道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082 
2.谈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084 
3.关于道:道不远人 / 086 
4.谈平衡: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 / 088 
5.诚:诚之者,人之道也 / 090 
6.关于当下:登高必自卑 / 092 
7.谈和谐:万物并育而不害 / 094 
8.谈笃实:言顾行,行顾言 / 096 
9.中与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098 
10.民本思想: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 100 
11.德不配过: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 / 102 
第五章 
《诗经》之性情法则: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1.谈淑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105 
2.谈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107 
3.关于密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 109 
4.谈爱恨: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 111 
5.谈表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 114 
6.何谓心动: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 116 
7.关于离别: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 118 
8.谈情理: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 121 
9.谈保家卫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123 
10.所谓生活: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 126 
11.何谓承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128 
12.关于背叛: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130 
13.关于婚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134 
14. 谈婚恋:士与女,方秉蕑兮 / 136 
15.谈生死: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 140 
第六章 
《尚书》之政治法则:百姓昭明,协和万帮,黎民与变时雍 
1.谈“圣王政治”:将逊于位,让于虞舜 / 143 
2.谈薪火相传:舜让于德,弗嗣 / 146 
3.何谓诗歌教化:直而温,宽而栗 / 148 
4.告诫从政者:慎厥身,修思永 / 150 
5.谈从政品德:亦行都有九德 / 152 
6.何谓尊卑:天命有德,五服五章 / 154 
7.谈团结:永敬大恤,无骨绝远 / 156 
8.谈国之根本:式敷民德,永屑一心 / 158 
9.关于秩序:五行、五事、八政、五纪 / 160 
10.谈法则:皇极,是建其有极 / 162 
11.何谓刚柔:沈潜刚克,高明柔克 / 164 
12.谈自然时序:五者来备,各以其叙 / 166 
13.谈幸与不幸:五福与六极 / 168 
14.关于人心:民情大可见 / 170 
15.谈刑罚:敬明乃罚 / 172 
第七章 
《礼记》之教养法则: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1.谈教养: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 176 
2.关于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 177 
3.所谓善行:修身,践行 / 178 
4.谈求学: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 180 
5.何谓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 182 
6.谈礼: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 184 
7.何谓孝道: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 186 
8.谈进食礼节: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 188 
9.谈吊唁:知生者吊,知生者伤 / 190 
10.关于仪态: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 / 192 
11.关于祭祀: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 / 194 
第八章 
《易经》之人生法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谈大道至德:元亨利贞 / 196 
2.谈物极必反:亢龙有悔 / 199 
3.何谓德行:君子以厚德载物 / 201 
4.谈付出:小贞吉,大贞凶 / 203 
5.谈深谋远虑:君子以作事谋始 / 205 
6.关于法则:师出以律,否臧凶 / 207 
7.谈交友:比之匪人 / 209 
8.谈谨慎:履虎尾,愬愬,终吉 / 211 
9.关于吉凶: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 213 
10.何谓坚持:先否后喜 / 215 
11.谈感情投资:同人于郊,无悔 / 217 
12.何谓目光长远:匪其彭,无咎 / 219 
13.谈谦逊:劳谦君子,有终 / 221 
14.谈变通:官有渝,出门交 / 223 
15.谈忧患意识:夕惕若厉,无咎 / 225 
第九章 
《春秋》之历史法则: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1.谈国势衰微: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 228 
2.何谓“善政”: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 230 
3.何谓贪念:侵欲无厌,规求无度 / 231 
4.关于明智:不以寡犯众 / 233 
5.利害关系: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 234 
6.谈俭侈: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 236 
7.关于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238 
8.关于公心: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239 
9.谈仇怨:私仇不及公 / 241 
10.何谓弱国: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 243



内容摘要
本书从四书五经里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再配以经典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解读,总结出适合现今的文化智慧,其内容包括《论语》之修养法则、《孟子》之处世法则、《大学》之修身法则、《中庸》之天人法则、《诗经》之性情法则、《尚书》之政治法则、《礼记》之教养法则、《易经》之人生法则、《春秋》之历史法则。作者在追求易懂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力求原汁原味地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风貌,全面客观地诠释圣贤的言论与思想,给今人以启迪。



主编推荐

1.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体现和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金句赏析,提炼思想精华,将古老的国学经典读出新意。


3.本书带你了解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和文化,助你通晓古今智慧,涵养精神力量。



精彩内容

1.谈休养: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修养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可以从其日常的生活行为上观察出来。比如待人接物,学习知识,对待长辈与晚辈的态度上,或者细微到是否随手把垃圾放进垃圾桶这种小习惯。同时,也从这个小习惯、小动作当中,能看到一个人的修养如何。

儒学注重“克己复礼”,注重修身,所以在儒家中,“修身”与“仁”算是两大命题。无论是《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都是个人的“修身”以及素质上的要求,而作为集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大成之作,《论语》的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个是从大方面说,《论语》教人如何在社会立足,如何出仕以及该抱着怎么样的思想去治国;一个是从小方面说,《论语》教人如何善待老人,经营家庭关系,处理朋友关系,与人相处需要注意什么,学习知识时该抱有怎样的谦虚态度。当然,《论语》作为一门儒家经典书籍,其关于修养的论述有很多。

譬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是谈儿女对父母的孝顺,以及为人之道。“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是谈花言巧语装作和颜悦色的虚伪之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谈在一个“千乘之国”中,该如何实施仁政,如何治理国家。而这些都被收录在《论语十则》之中,《论语十则》可以说是中小学生教材。

《学而》是《论语》篇,主要阐述人对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知识该怀有怎样的态度,从对待知识的态度再延伸到为人之道,治国之道。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里的开篇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诗经》《春秋》如此,《论语》也是如此。而《学而》作为《论语》篇,也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学而》章说的是什么呢?

《学而》 章,开篇便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过的内容再温习一遍,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远方的朋友到访,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生气,我不也是品德上有素养的人吗?三句话可以看作两段话,“学而时习之”学习后温习,“有朋自远方来”远方朋友的到访,这都是“不亦说乎”。而这些高兴之事的举例,都是为了铺垫下面的“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知道我,我不生气的伏笔,并以此提出“不亦君子乎?”的问话。这一下子就从简单的快乐与不快乐说到人的修养问题。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修养的意味。知是“知道”“知晓”的意思。愠有“生气”“恼怒”之意。合起来,也就是我们所知晓的,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还不生气,这难道不是有素养的体现吗?这种素养,是极高水平的素养。它不同于别人夸赞你,你要谦虚回答的礼貌;也不是别人指责你,你沉默寡言的退让。“不知而不愠”更像是一种“如玉”的君子品行。

别人不知道你,或者说自己的才能不被了解,自己的做法不被理解。那也没关系,不必大动肝火,要心平气和面对。这就是君子素养的体现,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品行。

但这种品行,在现代社会却很少见到。浮躁、复杂的社会,让人觉得无法适应,或者感觉没有知己,没人能理解自己的行为。这种想法能纾解自然是好,怕的是这种抑郁的想法不能排解,久而久之,就会压在心底,成为心病。有的会因此得抑郁症,而有的则会因为这种不被理解,不被社会认同的感觉,走向歧路。

“人不知,而不愠”要求我们有这种心平气和的素养,我们要注意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学会理解对方。理解的境界莫过于“高山流水”的伯牙和子期,自然的,我们做不了所有人的解语花,也没有伯乐识马的眼光,但可以慢慢学会理解别人,并且以“不知而不愠”来要求自己。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