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富论》(最新修订第三版·全译点评本)
  • 《国富论》(最新修订第三版·全译点评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富论》(最新修订第三版·全译点评本)

可开发票 欢迎书友选购 正版全新图书

16.62 3.3折 49.8 全新

库存2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亚当·斯密 著,谢祖钧 译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659976

出版时间2014-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3660116

上书时间2024-12-17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圣经》”“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至今距它首次出版已有二百三十余年的历史,距我国个中文译本——严复译的《原富》也已有一百多年了,然而时间却把亚当·斯密的这部经济学巨著打磨得愈加璀璨。《国富论》一书的中心任务是弄清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达到国民富裕的目的。全书共有五个篇章,分为上、下两部。在序言中,亚当·斯密概括讲述了对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起决定作用的两个因素。在接下来的五篇中,他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为分工而引起交换,从而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充分系统地论述了关于价值、市场、竞争、经济目标的分析、经济政治学、财政学等一系列观点,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建立起一座经济理论的大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 












目录


上册



篇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及劳动产物



在不同阶层人们中分配的自然顺序



章劳动的分工



第二章劳动分工的根源



第三章劳动分工受市场大小的限制



第四章货币的起源及其功用



第五章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



即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第六章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八章劳动工资



第九章资本利润



第十章劳动与资本用于不同用途其工资



与利润也不相同



第十一章地租



第二篇资财的性质、积累和用途



序论



章资财的划分



第二章货币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个特殊部门



或作为维持国家资本支出的货币



第三章资本积累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贷出取息的资本



第五章资本的不同用途



第三篇不同国家不同的富裕进程



章富裕的自然进程



第二章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古代国家农业所



遭受的挫折



第三章罗马帝国衰亡后城镇的兴起和发展



第四章城镇商业对农村发展的促进



第四篇两种政治经济学体系



导论



章商业或重商体系的原理



第二章对国内能够生产的外国货物进口的限制



下册



第三章对那些其贸易差额不利于我国的各种货物所



实行的进口特殊限制



第四章退税



第五章奖励金



第六章通商条约



第七章殖民地



第八章关于商业体系的结论



第九章农业体系——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产物



视作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财富的或



主要来源的各种体系



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章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第二章社会的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来源



第三章论国债



译后记



内容摘要

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圣经》”“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至今距它首次出版已有二百三十余年的历史,距我国个中文译本——严复译的《原富》也已有一百多年了,然而时间却把亚当·斯密的这部经济学巨著打磨得愈加璀璨。《国富论》一书的中心任务是弄清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达到国民富裕的目的。全书共有五个篇章,分为上、下两部。在序言中,亚当·斯密概括讲述了对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起决定作用的两个因素。在接下来的五篇中,他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为分工而引起交换,从而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充分系统地论述了关于价值、市场、竞争、经济目标的分析、经济政治学、财政学等一系列观点,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建立起一座经济理论的大厦。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 

 

 



精彩内容
章劳动的分工
  学习要点及点评
  本章亚当·斯密所讲述和竭力阐述的是劳动分工是推动生产、提高生产力的主要原动力。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举出了大头针这样一件简单的日用品的生产过程的分工的例子。
  亚当·斯密在说明分工是生产力提高和生产技能熟巧提高和改进的原动力时,用的却是“看来(seem)”这个词。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谦逊和从不武断、轻易下结论的学者风范和谦虚的态度。在以后的许多地方,我们还会再见到它(指“seem”)。
  分工为什么能提高生产力呢?
  由于分工,同一数量的工人能够完成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从前。因而每人专司一职提高了技能、技巧和娴熟程度,并节省了工种转换的时间。
  同时,由于生产的增长,导致了整个社会,包括社会层人们在内的普遍富裕。
  章末的那几行更是精彩绝伦,值得一读。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生产中技能、熟巧和判断力的进一步完善看来都是分工的结果。只要对个别制造业中的分工进行一番考察,我们就将更容易理解分工在整个社会运作中的效果了。人们通常认为在一些无关重要的制造业中分工进行得彻底。也许它们并不是真的比其他比较重要的制造业中分工分得更细,而只是因为那些不甚重要的制造业只需生产少数人所需要的少量产品,它们雇用的工人少。各个工种所雇用的工人通常都可以集中在一个车间里,旁观者一看就可一目了然。反之,在那些大的制造业里,由于它们的产品要供应大群的人、要满足他们大量的需求,于是每个工种需要雇用大量的工人,他们也就不可能都集中在同一个车间里了。因此,每次我们能看到的多也只是一个工种的工人。在这种大的制造业中,尽管生产过程可能划分得比那些不大重要的制造业还要更细,但是由于所有工人不集中在一处,分工看起来就不那么明显,因而也就比较难以被觉察。
  就以制造大头针作为一个例子。这是一个极不重要的制造业,然而它的分工却常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没有受过这门训练的工人(分工已经使制针业成为一种独特的行业),又不熟悉制针机械的操作(可能同样是由于分工才导致了机器的发明),即使再努力,一天恐怕也难制造出一枚大头针,而且可以肯定制造不出20枚。但是现在大头针的生产情况就不同了。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行业,而且被细分成了许多工种,其中的绝大部分又同样成为独特的行当:拉(铁)丝、锤直、切割、削尖、磨光(铁丝的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制作这个圆头又需要两三道不同的作业。安圆头也是一种专门的职业,用白粉擦亮大头针又是另外一种专门的职业。甚至用纸包装本身也是一种行当。于是制造一枚大头针的重要生产过程就这样被划分成了18种不同的作业。而这18种作业在有些制造厂里完全由不同的人操作。不过,在有些厂里也有一个人要完成两三项作业的。我就看见过一个这种小厂。厂里总共只雇用了10个工人,其中有些人要连续完成两三种作业。他们非常穷困,因而对装备必要的机器也十分冷漠。但是当他们努力的时候,他们一天也可以生产12磅左右的大头针,而一磅有4000多枚中号大头针。因而这10个人一天便可制造出48000枚大头针。每个人做了48000枚大头针的1/10,一天也就做了4800枚大头针。但是如果他们都单独地劳动,而且又没有受过独特的训练,他们一个人一天肯定做不了20枚大头针,也许一天连一枚都完不成。那就是说他们完成不了他们现今由于适当的分工和组合所能完成的1/240,甚至1/4800。
  在其他各个手艺和制造业中,分工的效果与上面所讲的那个极不重要的大头针制造业相似。虽然有许多行业的劳动不可能划分得那么细,操作也不可能简化到那个程度;不过不管怎样,只要采用了分工,在任何一门手艺里分工都会给劳动生产力带来成比例的增长。由于分工具有这个优越性,于是不同行业和不同工种逐渐分化出来。一般说来,在那些工业发达的国家,这种分工进行得彻底。在一个未开化的社会里,一个人所干的工作通常在一个开化的社会里要由几个人来完成。在一个开化的社会里通常一个农民就是农民,一个制造业者就是制造业者。劳动也是一样,生产任何一件完整的产品所需的劳动几乎总是要分摊给许多人承担。就以亚麻和羊毛制品来说,从亚麻的种植和羊毛的生产,到亚麻的漂白和平整,甚至到染色和制成衣服,这里面有多少不同的行当啊!固然,农业的性质本身不允许有像制造业那样细的分工,也不能把各种农业劳动这样全然地彼此分开。同样,畜牧业与谷物种植业就不能像木匠与铁匠那样全然地分开独立。纺纱工与织布工几乎总是两个不同的人,但犁田的、耙地的、播种的以及收割的却经常是同一个人。因为这些不同的田间劳动轮流在一年的不同季节里,所以不可能一个人总是只从事某一种工作。也许正是由于农业中的不同作业不可能完全分开独立,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就总是跟不上制造业的发展。诚然,在那些富裕的国家里,他们的农业通常也同制造业一样要远甚于他们的邻邦;不过他们的制造业一般仍然要更优越于农业。他们的土地一般耕作得较好,在土地上投入的劳力和资金也较多,因而他们的产量不论是从面积上还是从土壤的肥沃上来说,相对也都要比其邻邦的高一些。但是这种产量上的优势与他们所投入的劳动和资金的优势相比就又要逊色得多了。在农业中富国的劳动生产力不见得总是比穷国的高;至少可以说,它的农业劳动生产力远不如制造业中的劳动生产力那么高。因此,富裕国家的谷物与贫穷国家的谷物在质量相等时,其市场价格并不总是要便宜些。同等质量的谷物,波兰生产的与法国生产的同等便宜,尽管法国要比波兰富裕和进步得多。在生产谷物的省份法国谷物生长得非常好,可是在大多数的年份里其价格几乎与英国相同,尽管在富裕程度和技术进步方面法国也许要逊于英国。虽然英国的农田要比法国的农田耕作得好些,而法国的农田据说又要比波兰农田的耕作要好得多。虽然穷国的土地耕作要落后于富国,但在谷物的价格和品质上却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与富国进行一番较量,而在制造业方面穷国就完全不可能与富国有这种竞争了。至少可以这样说,如果那些制造业在富国又有适宜的土壤、气候和地理位置的话,法国的丝绸就比英国的又好又便宜。因为对于丝绸业来说,英国的大气候不如法国,至少在目前对生丝征收高进口税的条件下是如此。但是英国的五金器皿以及粗羊毛织品的生产则又是法国无法相比的;同样的质量,在英国它们的价格要便宜得多。波兰据说很少有什么制造业,少数的简陋的家庭制造业也只足以维持国家的生存。
  由于分工,同一数量的工人能够完成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从前。这是由下述三个不同原因造成的:首先,每人专司一职操作,娴熟程度获得提高;其次,节省了通常在由一个工种转换到另一工种中所花费的时间;再次,发明了许多方便和节省劳力的机器,因而使一个人可以做多人的工作。
  首先,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必然会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同时分工把每个人的工作简化到仅从事一种简单的操作,而且把这一操作又变成他终生的职业。这样也就必然大大地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一个从来没有做过钉子的普通铁匠尽管已习惯于使用铁锤,但是一旦他需要去做钉子,我相信他一天不一定做得出两三百枚的钉子,而且做出来的也会是非常不好的钉子。即使是一个习惯了做钉子的钉匠,如果制钉不是他的或主要的职业,再努力他一天也很难做出800或1000枚以上的钉子。我见过几个20岁不到的男孩子,他们除做钉子外没有干过别的行当,因而只要努力,他们一天可以做出2300枚以上的钉子。不管怎么说,做钉子还不是简单的工作。一个人要拉风箱,有时还要拨火或加火、炼铁、锻制钉子的每一个部件。在锻制钉头的时候,他还需要更换工具。相比之下,制作大头针或金属纽扣分工后的全部操作就要简单得多了;因而终生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其熟练程度通常也就更高。其中某些工序的操作之快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简直不敢想象人的手竟能做到如此之迅速。
  其次,由于节省了从一道工序转换到另一道工序所花费的时间,这中间所获得的利益也远超过我们骤看时所能想象的。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工具进行的不同工序,一个人要想很快地从一道工序转换到另一道工序是不可能的。一个同时耕种着一个小小的农场的乡村纺织工在从织机转移到农田或从农田转移到织机时,其间必然要丧失很多的时间。但是当两种作业可以在一个车间里进行的时候,丧失的时间毫无疑问就要少得多。不过即使如此,其损失仍然相当可观。一个人在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总会要闲荡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而且当他开始一种新的工作时,他也很难一下子就全神贯注。照他们的讲法,心安不下来,总有那么几分钟他要漫无目的地东摆弄西摆弄一下。每一个或每半小时要改换一下工作和工具,而且每天几乎要转换20种不同工种的乡村工人养成这种闲荡和懒散的习惯是很自然的,更确切些说是必然的。这种闲荡和懒散的习惯使他们终日懒散惯了,即使在紧迫的时刻,他们也猛干不起来。所以即使他们在熟练程度上没有什么欠缺,单纯这一点就必然要使他们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大打折扣。

 



媒体评论
★亚当·斯密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马克思
  ★在促成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许多因素中,《国富论》这本书所发生的影响,可媲美任何一本现代的典籍。
  ——密勒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