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新华荐书”第十二期推荐图书;中国出版传媒商报4月严选好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新华荐书”第十二期推荐图书;中国出版传媒商报4月严选好书)

正版全新图书 书友可以放心购买!!

66.14 5.2折 128 全新

库存36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纬文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71440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365533

上书时间2024-11-23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数百年北京皇城大舞台上,每一段红墙、御路,每一座宫殿、坛庙、园囿、衙署,都在讲述着各自的故事。在皇城这一特殊的生存空间,皇家成员及臣子、内府、鬼神、游人甚至动物,都在演绎着各自的角色。红墙黄瓦、殿宇坛庙、山水园林……如今的皇城早已不再是昔日面目。本书为我们描绘一幅幅精细的皇城画卷,元明皇城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面貌及生活图景一一展现,并在字里行间讲述了一篇篇生动的故事,让读者沉浸在那些或诙谐或引人动容的逸闻琐记之中。在作者的笔下,冰冷冷的建筑具有了历史的温度,隐没在市井中的元明两代300余年皇城得以重现昔日辉煌。



作者简介

李纬文,1989年生于北京。北京语言大学法语系文学学士、法国文学与文化硕士,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比较文学硕士,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师从顾乃安(Antoine Gournay)教授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译著有《马克思主义使用说明书》和《罗兰•巴尔特:从研究班到大课》,《论中国建筑——18世纪法国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建筑》。



目录

概论:皇城何谓?
一、记录皇城
二、摹绘皇城
三、认识皇城
上篇 皇城建置及其改造
章 红门红墙
一、在故事开始以前
二、元都肇造
三、名实两定
四、红门闭,桥断魂
五、水系格局
第二章 御路朝天
一、门、庑、桥、树:基本元素的叠加
二、行人、仪仗与典礼
第三章 离宫别殿
一、三宫与三内
二、从隆福宫到西内
三、兴圣宫的建筑万花筒
四、南内,荣辱之地
五、走向园居
第四章 公坛私墠
一、烧饭园
二、从火室后老宫到十一室皇后斡耳朵
三、宗教建筑的低调肇端
四、坛庙巨变
五、天子私社稷
六、西苑道境
七、皇城本身
第五章 皇城园囿
一、琼华岛:鉴戒之殿与禁忌之山
二、景山:从御苑藉田到寿皇隐居
三、兔园:从太子香殿到大道长生
四、一池三仙山
五、太液池畔
六、细水长流
七、灿若群星
第六章 衙署灵台
一、大都的斗转星移
二、衙署模式:从中书省到翰林院
三、观象台与天上的皇城
小结
下篇 皇城居民
第七章 皇帝与宫廷
一、朝会与政事
二、从便殿到秘府
三、室内外活动与节令活动
四、逃离皇城:明武宗的游戏
第八章 史官与臣僚
一、制诰与记注
二、臣工百僚的等级阶梯、
 三、空间行为规范
四、皇城当值
第九章 内府与内侍
一、元代内府,国家治理的原点
二、明代内府,分层的宦官社会
三、内官社群的出现
四、仓库与作坊,潜在的皇城工业
第十章 亡者与神灵
一、死亡
二、逝者的衣食
三、做客的神灵
第十一章 游人与市集
一、游皇城
二、赐游与私游
三、内市与商贾
第十二章 皇城动物
一、生灵品序
二、从豢养到道德评判
三、宠物
四、神兽生态


结语:皇城何为?
参考文献
附录 元明皇城建置沿革动态表
后 记



内容摘要

在数百年北京皇城大舞台上,每一段红墙、御路,每一座宫殿、坛庙、园囿、衙署,都在讲述着各自的故事。在皇城这一特殊的生存空间,皇家成员及臣子、内府、鬼神、游人甚至动物,都在演绎着各自的角色。红墙黄瓦、殿宇坛庙、山水园林……如今的皇城早已不再是昔日面目。本书为我们描绘一幅幅精细的皇城画卷,元明皇城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面貌及生活图景一一展现,并在字里行间讲述了一篇篇生动的故事,让读者沉浸在那些或诙谐或引人动容的逸闻琐记之中。在作者的笔下,冰冷冷的建筑具有了历史的温度,隐没在市井中的元明两代300余年皇城得以重现昔日辉煌。



主编推荐

李纬文,1989年生于北京。北京语言大学法语系文学学士、法国文学与文化硕士,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比较文学硕士,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师从顾乃安(Antoine Gournay)教授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译著有《马克思主义使用说明书》和《罗兰•巴尔特:从研究班到大课》,《论中国建筑——18世纪法国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建筑》。



精彩内容

当我给这本书后的章节画上句号的时候,我离皇城很远。
    我似乎走完了一段旅程,这段旅程的起点在家乡北京,远处则迂回到了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巴黎,然后又回到了北京。当我出发的时候,建筑史和城市史这些概念对我而言仿佛天边的云彩,我满怀壮志地跳起来触摸它们,好像碰到了,但又难免摸了个空,不知该如何抓住它们。如今九年多的旅程过去了,我终于得以在这些云朵的边缘穿行试探,然而当年的迷茫并没有全然褪去。
    我在2012 年从北京语言大学法语系出发,作为交换生到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比较文学专业就读,两年之后,以一篇《法国18、19 世纪游记作品中的中国建筑形象》获得硕士学位。我随即用这篇至今还没来得及译成中文的论文申请了巴黎索邦大学的艺术史与考古学硕士,并幸运地得到了我的导师顾乃安(Antoine Gournay)先生的接纳。这是足够惊险的一跃,我为此紧张了一个暑假—我至今还记得索邦大学招生办公室的老师惊讶地翻看我的申请材料,告诉我如果没有顾乃安先生的推荐,我恐怕是不可能被允许以这种方式改换专业的。
在巴黎的这些年头,我在逐渐接近那些曾经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云彩。
    北京对我来说从未显得遥远,因为那些深厚的历史牵绊,北京切切实实地存在于大陆彼端的巴黎。北京时而是文献,是档案,是影像资料,时而是某种幻影,某些传说,乃至某条街的名字—没错,巴黎二十区的八里桥街(Rue de Pali-kao),纪念的固然不是一段愉快的历史,但这个名字仍然成功地把两个城市之间的某些渊源留给了后人去评说,让人感觉到它们之间某种历史性的临近。我看着巴黎静静地团坐在塞纳河两岸,也看着北京在远方不停变幻着自己的面貌。我沉浸在历史中,但也不想错过未来。学业之余,我有幸以外资团队史地顾问的身份参与了南中轴与南苑森林湿地公园、通州绿心公园,还有作为北京发展新两翼之一的雄安新区启动区的规划方案国际竞赛。在离家几千公里的地方,穿梭在京畿的古与今之间,在上下一千年那些蓝图的回溯与草绘之间游走,竟有一种颇为真实的魔幻感。
    这是一条够长够远的旅程。在旅程中,有许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寻找北京?它明明就在你的身后。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以各种角度给出回答,但归根结底,我并非为了某个目的才出发的,我只是踏上了旅程,然后在半路上意识到,无论我走多远,我终将找到我的家乡,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它。我并非个在巴黎思考北京的人,我只是忝居一条延绵不绝的学者队伍的末位,而它的缘起则要一路追溯,直到杜赫(Jean-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与贝尔坦(Henri Bertin,1720—1792)的时代。
    “又是北京啊。”2016 年,当我把本书的选题说给几位西方汉学学者的时候,其中一位似乎略显失望。是啊,北京是如此显著地坐落在史地学者和建筑史学者们的视野中,它的各个部分早就被厚厚的前人研究成果覆盖了,更何况是它的中心部分。一眼看去,它似乎是一个已经被说尽的话题,一篇已经被写定的历史。它还值得投入许多时光和精力吗?
但终,我依然走进了这场属于我和北京的故事,我知道我不可能绕开它。我相信本书—尽管难免有各种不足—至少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北京与它的皇城,仍然并且仍将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这个话题远远没有被穷尽,它的故事还远远没有被完整地发掘出来。而如果本书为日后的皇城研究贡献了某种粗浅的框架,我将感到由衷的欣幸。
我把本书献给北京与我的家人。本书脱胎于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它当然远远不能代表我这场迂回旅程的全部,但的确是它好的注脚。从我少年时就萦绕于心的关于北京城市史的某些疑问,至此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答;一些新的涓滴,经由我的笔尖,汇入北京故事的浩浩汤汤。我好像是为自己的过去做了一次织补,论证了少年时那些踟蹰于城市迷宫中、在旁人看来不务正业的时光。
    在这段旅程中,许多人以各种方式陪伴着我、帮助了我。首先是我的家人,他们始终给予我好的精神支持。我的父亲是我在北京城市史领域的启蒙者,是带我走街串巷,观察城市变迁的位老师。我们一起徘徊在惜薪司小巷的夕阳里,一起探寻过在废墟中七零八落的前门鲜鱼口,一起摸黑登上过福绥境大楼,跟那里的居民聊天。当我不在北京的时候,父亲是我在那座城市的眼睛。他在一些北京史地问题上的突发奇想曾经给予我许多灵感和动力,虽然偶尔也会因为太过奇绝而让我不得不笑着与他争辩。而他也是本书的首批读者之一,不厌其烦地为我指出其中的若干失误与行文仓促之处。
    在我踏上这段从文学到建筑史的旅程之前,我曾经和我的母亲在颐和园万寿山上散步。她问我,建筑史到底是什么呢?我于是给她讲了一段乾隆皇帝将功败于垂成之际的大报恩延寿寺塔改为佛香阁的故事。妈妈听了点头,她觉得那是个动人的好故事,并且和许许多多好故事一样值得叹惋。我说,我只是想发现、还原更多关于建筑与城市的故事,然后把它们讲给大家,讲给后世。我不在家的这些年,她给予了我近乎的信任,她知道我在发掘、磨砺着那些跟她约定好的故事。
    我的爷爷给儿时的我讲过许多传奇,他让我觉得说书是一种很酷的实践,是让我喜欢上讲故事的人。奶奶则时常提醒我求学之路上的不进则退,每每用她的河北乡音反复告诉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让我只有憋着笑连连点头。爷爷奶奶如今已经回到了祖先们身边,是该让他们听听,孙儿的故事讲得如何了。
    我的导师顾乃安先生在我的求学期间给了我许多帮助,我无法在此逐一感谢他为我做的每一件事。但让我受益良多的,是他对我的指导:不仅要观察建筑与空间本身,还要着重观察人与它们的互动。建筑绝不仅仅是结构与空间的组合,建筑是一种结构性的解决方案,是为了实现一系列具体的生活图景而存在的作品。一处建筑可以被以预先设计的方式使用,它也可以被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滥用”,而探索建筑空间边界的实践往往是后者。一位天子可以坐在宝座上,也可以从宝座上下来走出大内。但当他走出大内时,他仍然是天子。正是对这一事实的反映,衍生出了皇城所发生的一切故事。
    当我和顾乃安先生在国内旅行时,他让我观察发生在古建筑空间中的现代活动,并指出这些活动与历史上发生在这些空间中的活动尽管截然不同,但有着深层逻辑上的相通之处。他时常以各文保单位中笤帚等清洁用具的摆放地点为例,向我说明建筑空间设计所能预判的使用方式及其不能预判的使用方式、后世使用者对建筑空间的适应及改造—这让我在一段时期颇为注意各古建筑群中收纳笤帚的方式,并与我的朋友们津津乐道于这位观察笤帚的法国老师。
    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非一日之功,写作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顾乃安先生让我意识到,一篇论文绝不是把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写下来,而是要推动自己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即便是那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暂时无解不是不提出问题的理由,提出问题,并且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无法解决,才是学术的常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