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理的境界:高考议论文的问题诊断与批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说理的境界:高考议论文的问题诊断与批改

正版全新图书 书友可以放心购买!!

16.15 3.6折 44.8 全新

库存23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钟斌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8728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4.8元

货号25216926

上书时间2024-11-23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以近5年高考作文真题及省市质检题为例,从发现问题、定性分析、多维归因、多维比较、逐层深入、对象意识、让步校准、合理延展、作文建模、远离雷区等10个方面,分样题解读、样文分析与诊断、写作策略指导、优文评析等4个层次,分析议论文的写作任务,诊断与批改考场作文的偏差,给出议文论文的写作策略——说理的境界。



作者简介
    钟斌,福建省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福建省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集美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市杰出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福建省高考优秀评卷教师,厦门市高中语文学科中心指导组成员。 “厦门一中十佳教学能手”“厦门一中首届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厦门一中首届受家长喜爱的十佳教师”。所教学生获福建省高考状元2人,培养过高考语文单科省状元、高考满分作文数人 ,指导学生获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一、二等奖20余人。 
   林明,厦门一中备课组长、厦门市骨干教师、福建省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刘远军,厦门一中备课组长、厦门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王坚,厦门市课堂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目录
绪论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与考生的写作立场 
讲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新方向 
第二讲 高考议论文写作新方向 
章 发现问题,让任务更具体 
讲 什么是写作任务 
第二讲 如何完成写作任务 
第二章 定性分析,让议论更精准 
讲 概念界定的必要性 
第二讲 定性分析的必要性 
第三讲 概念界定策略例举 
第四讲 定性分析策略例举 
第三章 多维归因,让立意更深刻 
讲 叙事体材料多维深入归因说理 
第二讲 复杂叙事体材料多维深入归因说理 
第四章 多维比较,让说理更个性 
讲 权衡选择多维比较说理的要求 
第二讲 权衡选择多维比较说理的方法 
第五章 逐层深入,让说理更丰满 
讲 说理的起点 
第二讲 构建说理因果链 
第六章 对象意识,让说理更入情 
讲 平等交流,对话而非对抗 
第二讲 包容异见,主动释疑解惑 
第七章 让步校准,让说理更周密 
讲 审辨让步和自我校准的意义 
第二讲 如何做到审辨让步 
第三讲 如何做到自我校准 
第八章 合理延展,让说理更厚重 
讲 什么是以小见大 
第二讲 如何实现以小见大 
第三讲 谨防以小见大的常见误区 
第九章 作文建模,让说理更顺畅 
讲 为何需要建构写作模式 
第二讲 如何建构写作模式 
第十章 远离雷区,让说理更完美 
雷区一 开头:驳杂转述,入题过慢 
雷区二 态度:貌似公正,不做选择 
雷区三 立意:若即若离或断章取义 
雷区四 说理:只重证明,不重厘清 
雷区五 泛化:延展失当或空泛议论 
雷区六 素材:篇幅过长或言不及义 
雷区七 结尾:草率收兵,虎头蛇尾 
雷区八 卷面:错字连篇,乱涂乱改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近5年高考作文真题及省市质检题为例,从发现问题、定性分析、多维归因、多维比较、逐层深入、对象意识、让步校准、合理延展、作文建模、远离雷区等10个方面,分样题解读、样文分析与诊断、写作策略指导、优文评析等4个层次,分析议论文的写作任务,诊断与批改考场作文的偏差,给出议文论文的写作策略——说理的境界。



主编推荐
    钟斌,福建省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福建省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集美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市杰出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福建省高考优秀评卷教师,厦门市高中语文学科中心指导组成员。 “厦门一中十佳教学能手”“厦门一中首届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厦门一中首届受家长喜爱的十佳教师”。所教学生获福建省高考状元2人,培养过高考语文单科省状元、高考满分作文数人 ,指导学生获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一、二等奖20余人。 
   林明,厦门一中备课组长、厦门市骨干教师、福建省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刘远军,厦门一中备课组长、厦门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王坚,厦门市课堂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精彩内容

 

后记

   很久以来,一直有这么一个想法:写一部既能观照作文教学理论前沿,有学术高度,又能为一线老师提供教学帮助,也能为广大学子提供写作实践策略的议论文写作读本。几年前,林春森编审希望我能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近年来,我陆续把一些思考进行梳理,收集相关资料,在一些学校开设讲座,得到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让我重新产生了整理出版的愿望。

   本书是厦门一中语文组老师集体的智慧结晶。多年来,厦门一中语文组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了不懈而深入的探究,培养了多名高考作文满分学生和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高考语文成绩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有效的作文教学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品牌,在省内外师生中有良好的声誉。为了完成本次写作任务,我们精心组织,精选成员,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希望不会让一线师生有太多的失望。本书的编写分工是,绪论、第三章、第四章及附录部分由钟斌老师撰写;第五章、第六章由刘远军老师撰写;章、第二章、第十章由林明老师撰写;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由王坚老师撰写。全书由钟斌老师统稿。书中引用的一些例文,欢迎作者来函联系,以便我们支付稿酬。

   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编辑的鼓励和鞭策,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感谢余岱宗老师平时的学术指导并拨冗为本书写序;感谢福建省应永恒名师工作室的关心帮助;感谢对本书提出修改意见的省内外语文名师鲍道宏老师、俞发亮老师、石修银老师!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钟斌

                                                                                                                                                  2017

 

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思路(代序)

余岱宗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中议论文写作,学生通常存在着一系列的疑惑:作文材料中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判断,写作者能否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持怀疑或不赞同的态度。当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出一个主题后,论点很鲜明,例证也不乏权威格言的助阵,为什么在论证上显得无力。写好议论文,有了一个新颖的论点,如何论证才可能周密,从而使得观点成立的可能性更大。

   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深入地思考,将直接影响高中议论文的教学与写作。高中议论文写作的训练,对于论证部分的教学,同样不存在所谓从片面性论证到周密性论证的渐进格局,因为片面性论述思路一旦固定下来,相对周密的论证思路就可能被堵塞,所谓论证方面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所以,将议论文写作论证方面的相对周密性作为教与学的起码要求,是高中议论文教学的一开始就应该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

“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被“证明”的材料。换句话说,作文题中材料,是被考察被思考的对象,而不是不可质疑的主题。材料是作为思考的起点,绝非思考的结论。从材料到主题,这是一段极不寻常的概括之旅。

2012

“真理”。优秀的议论文,要将文章做下去,就不得不以“对话”的态度对材料中的名人名言发问。只有发问了,才可能找到问题,形成问题,进而让议论文形成辨析空间。

    名人名言的作文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尚好把握,因为其价值判断通常比较明确,肯定、否定或商榷亦有一个明确的指向。还有个别提供材料的作文题,更具迷惑性,既有名人名言的判断,又有模糊不定的现象陈述,比如以下这个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多恩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大海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峡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敲响

800

“朋友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人与人互相依赖”,自然非常切题。但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仅仅是材料中出现的一种价值判断,材料的判断仅仅是引发思考的出发点,不是终点。所以文章不见得就非得按照这首诗歌的主题,即“人与人的依赖性”去写才算是“做对了题”。哪怕你完全同意“人与人的密切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这个观点,如果要进入议论状态,也要从依赖性与竞争性的矛盾处着眼。这不是说议论文非生造出一个矛盾不可,而是说从材料概括出“人与人都是具有依赖性”这一观点,要用这个观点说服人,就要求回答有可能存在的疑问。因为人与人之间除了依赖性,不是还有竞争性,甚至排斥性吗?所以,哪怕要完成对依赖性的论证,也无法回避竞争性和排斥性,否则这种强调人与人的依赖性就不那么有说服力。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但议论文不靠抒情,议论文重在说理:任何人的死亡的确都是损失,但凭什么说“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死亡是生命过程的合理环节,死亡既是损失,也是贡献。议论文强调的不是情感的性,而是理性思维的逻辑性。所以,议论文要让读者相信“人与人是相互依赖的”这一观点,拿出“相互依赖”的案例固然非常重要,还要有足够的理由抵御“人与人相互竞争”这一观点对此的反驳,否则“人与人相互依赖”之说就难免受到质疑,因为其他人可能反对,认为“人与人相互依赖”是一种假相,真相则是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性。如此说来,一道作文题的材料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判断不必求其论点周密,而写议论文面对这种材料的判断,却要有思考力和辨别力,要对材料显露出的观点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为了论证的相对周密,不能不对有可能出现的相左观点进行思考。否则,议论文缺乏适度的论证,自说自话,那就不叫议论文了。由此可见,材料显示出来的价值判断,不是都无可商榷,相反,材料仅仅是起到引出问题的作用,材料本身不担负解决问题或做出结论的任务,作文题给出材料不是论点,更不是不可质疑的结论。作文题中的材料只承担引出某一问题的功能。而议论文与材料的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对话关系”“商讨关系”,绝非“证明关系”,哪怕为了“证明”,也应该是有说服力的“证明”,而不是顺应材料显露出的论点,找几个实例,引用几句貌似权威的名人名言,不加思考,不加以论证就了事。说到底,材料只能左右话题的范围,而不能控制话题讨论的思维走向和思维的深入程度。审题,应以俯视的态度利用材料,而不是以仰视的姿态接纳材料,至少应该以平视的立场与材料“对话”。

 

    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贴近材料,又超越材料,才可能拓展议论。

    那么有些文章观点很鲜明,对材料也有所超越,但议论始终徘徊在同一个层面上,议论空间始终打不开。为什么呢?这与其说是技巧的问题,不如说是单极化思路导致的。单极化的思路窒息了议论空间。克服单极化思路,将多元化思维引入议论文写作,才可能真正打开议论空间,释放论理的活力。

    什么是单极化思路呢?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问题并将观点推到。这种思维方式对某种现象片面化概括,将某种原因过度强调,将某种复杂关系高度简化,无视现象或事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只看到影响事物或现象的一种因素,并将此因素当作重要的甚至是的因素加以突出,无视事物或现象所牵涉的多种关系,结果因为将某一因素单边地强调到极致,造成论证上明显的漏洞,使得文章缺乏说服力。

     议论文写作的单极化思路会影响议论文的质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单极化思维让复杂的问题高度简化,使得文章只是不断强化某一单极思路,对一个问题背后的复杂的原因视而不见。单极化思路,只找有利于预设论点的论据,不顾不利于预设论点的事实,一路写来,虽然罗列了不少看似能证明其预设论点正确性的案例或名人名言,但论述问题是单向推进,不顾相左观点的存在,结果论述上一厢情愿,虽然论点鲜明,但论证上存有明显的漏洞。

“响应”一下观点就算议论了。“响应”不是议论,“响应”只是对某种判断不断发出赞同的声音,而议论之“议”在于能针对一个问题说明形成问题的诸种原因,分析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在多种原因和可能性中,说出选择某种判断的理由。这意味着,议论要在多种成因和可能性中有所辨析,不辨析就难以形成一篇有说服力的议论文。

 

试以以下一道作文题为例。

    ①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②因说地球转动,伽利略被审判。当他出来时,他的学生冲过来:“老师,你顶住了?”伽利略:“不,我招了。”学生震惊:“为什么?”伽利略:“因为我怕挨揍。”学生愤怒:“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伽利略摇头:“不,需要英雄的国家才不幸!”

     对以上文字,你有何看法?

“英雄走下神坛”,理由是“英雄的光芒有可能遮掩群众的智慧”,或是“当人人都成为尧舜,那人们便不再需要尧舜了”等等。这些判断固然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都难以成为不需要英雄的充分论据,因为英雄的光芒固然有可能遮掩群众,但历史各个时期不乏存在英雄引领群众的典型事例,那么,对这些典型事例你又该如何应对呢?“人人皆成为尧舜”,那自然就不需要英雄了。可是,这可能吗?这仅仅只是一厢情愿的假设,人人都成为圣贤不过是一种憧憬罢了。所以,分析“需要不需要英雄”,应该看到英雄存在于历史各个阶段的事实,英雄不是说不要就可以不要,英雄是否需要,应该从“英雄崇拜”可能导致的诸情形说起。扼要地说,“英雄崇拜”从古至今都存在。“英雄崇拜”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在危机环境中,英雄的出现可激发斗志,引领群众,对英雄的崇拜具有极强的积极性和建设性。但英雄崇拜也有消极作用,那就是英雄的影响力过于强大,甚至英雄人格魅力压制了制度以及群众声音的时候,这种崇拜就具有消极性甚至是破坏性。如此,当英雄发挥了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拥护、爱戴英雄便理所当然,反之,当英雄的人格魅力无限膨胀甚至抑制了制度的作用力的时候,英雄的作用就要被质疑被限制,这样的英雄很可能不需要会更好。甚至,在诸多环境中,好的制度比魅力型英雄更能造福社会。如此,就不是单极化地强调不需要英雄,而是打开思路,既承认英雄的积极作用,也能看到过于依赖英雄,将英雄视为全能的超人的不可取。通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角度看问题,议论文就“议”得起来,议论的空间也由此获得拓展。这远比找几句呼应“英雄下神坛”格言更有说服力。因为一个论点要获得确立,回避不同看法是一种懒惰的且无益于论证的鸵鸟战术,只有让不同看法亮相,哪怕只是简单地亮相,初步说清你对待不同意见的看法,如此才可能让你的观点进入一个相对周密的论证过程。否则,连明显的不同意见都装作不知道,自说自话,就不是议论文,只能算表态文。

   有些议论文的材料,权威发言者的声望极大,其判断的倾向性亦非常明显,文章的主题似乎只能附和权威的声音,那么,面对这样的作文材料,学生是不是毫无思考的余地呢?如以下一道作文题中的材料,学生的作文几乎一边倒赞同苏格拉底的选择。

“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们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新鲜玩意儿”就想拥有。问题在于,选择赞同苏格拉底,你要说出选择的理由,而不是附和式地赞美。文章要不断追问的,恰恰是其他人会如此热衷“新鲜玩意儿”,为什么苏格拉底会放弃呢?其他人需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当真需要,还是从众心理在作怪?什么是真正的需要,还是被人灌输的需要?我们如何辨别自己真正的需要与被影响的需要呢?真正需要的限度在哪里呢?为什么“新鲜的”会成为人们的需要呢?是“新鲜的”就一定是你需要的吗?苏格拉底凭什么就放弃了呢?是他当真什么都不要吗?还是因为他要的是精神的丰富,而物质方面的“新玩意儿”对他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或者说,苏格拉底哪怕需要物质,“量”在他那儿就是一个有限度的“量”,而众人则在“量”上求得满足。所以,归根到底,这还是对于“新鲜玩意儿”的价值评估的问题。要议论,就不是简单地赞同精神至上,反对物质拥有,至少要问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物质上的无限度需求,而精神生活又会在何种程度上对物质需求产生约束性。

 

“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在苏格拉底那儿却是不值得拥有的。那么,苏格拉底所求的,是不是一定就要作为众人的标杆呢?那么多“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r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